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珍妮

作品数:19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室性
  • 8篇早搏
  • 8篇室性早搏
  • 7篇多态
  • 6篇多态性
  • 6篇房颤
  • 5篇心房
  • 5篇心房颤动
  • 5篇消融
  • 4篇频发室性
  • 4篇频发室性早搏
  • 3篇心率
  • 3篇心室
  • 3篇射频消融
  • 3篇综合征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单核苷酸多态

机构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8篇谭珍妮
  • 17篇彭健
  • 16篇邓伟
  • 9篇陈良川
  • 9篇曾国良
  • 9篇张忠栋
  • 6篇李蘅
  • 6篇罗苑苑
  • 6篇孙少喜
  • 6篇许顶立
  • 5篇赖文岩
  • 5篇孟素荣
  • 1篇胡兆霆
  • 1篇李崇信
  • 1篇侯庆臻
  • 1篇李虹

传媒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复极综合征并反复晕厥两家系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两个早期复极综合征(early repolarization syndrome,ERS)合并反复晕厥家系的临床特点及可能机制.方法 分别对两个先证者所在家系的所有家族成员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X线胸片、直立倾斜试验、生化等检查.结果 两家系中所有成员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证据.先证者1反复心原性晕厥,静息心电图表现为ERS,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其弟弟、儿子及侄儿均诊断为ERS,其他家族成员均未有心脏事件(晕厥、心脏骤停和心脏性猝死).先证者2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示ERS,其中V1~V3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其父于65岁时心脏性猝死,其一侄儿诊断为ERS,余家族成员均正常.结论 ERS可表现为反复晕厥、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不一定总是良性的临床过程.ERS与Brugada综合征可以共存于同一患者,但尚不能充分证明两者有共同的发生机制.遗传性家系的研究为进一步基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谭珍妮邓伟罗苑苑李蘅孙少喜孟素荣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晕厥室性心室颤动早期复极综合征
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消融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邓伟谭珍妮罗苑苑孙少喜李蘅许顶立彭健
关键词:电解剖标测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导管消融射频电流
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65例及健康对照162例,采用PCR-RFLP分析GNAS1基因T393C等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结果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值分别为0.545 4和0.663 5)。T393C多态性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C基因型及393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增高。结论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与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相关性。
谭珍妮赖文岩邓伟孙少喜罗苑苑李蘅彭健
关键词:心律失常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869T/C位点多态性在心房颤动发生中的意义
2010年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探索TGF-β1基因+869T/C基因多态性在房颤发生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8年11月心内科住院患者212例,根据有无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103例,对照组109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结果在房颤组中+869T/C位点的CC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vs.19%,P<0.05),+869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其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vs.90%,P<0.05)。方差分析显示3种基因型的左心房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54±6.34)mm vs.(39.93±7.70)mm vs.(40.48±7.96)mm;F=5.186,P=0.006],基因型与左心房直径间的关系为:TT
彭健张忠栋赖文岩曾国良陈良川邓伟谭珍妮
关键词:心房颤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
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特点及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
目的同顾性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比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情况。方法60例RVOT频发室性早搏病人,就其临床表现、起源部位、心电图特征、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曾国良彭健张忠栋陈良川谭珍妮邓伟孟素荣许顶立
文献传递
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的Carto系统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的对比分析
目的Carto系统是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可进行电解剖标测,显示心腔三维解剖结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指导复杂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本研究通过对应用Carto系统指导与常规标测方法指导消融治疗频发单源性室性早搏的比较,评价...
邓伟彭健谭珍妮张忠栋陈良川曾国良孟素荣许顶立
文献传递
GNAS1基因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瓣膜性房颤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Gs蛋白α亚基基因(GNAS1)T393C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瓣膜性房颤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分别选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例及正常对照90例,采用PCR-RFLP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GNAS1基因T393C等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特点,并通过研究其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从而分析GNAS1基因T393C位点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自主神经活动规律的关系。结果 GNAS1基因T393C多态性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CC基因型及T393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增高;pNN50、LF、LF/HF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NAS1基因T393C SNP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
李虹胡兆霆谭珍妮侯庆臻彭健
关键词:非瓣膜性房颤单核苷酸多态性心率变异性
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ABCA1)R219K的多态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相关性。方法选择250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250例非房颤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ABCA1基因的多态性,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CRP)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浓度;比较两组不同基因型、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布及CRP、HDL-C的血清浓度。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ABCA1R219KRR型、RK型、KK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0%、42.8%、15.2%和34.0%、43.2%、22.8%,房颤组KK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房颤组与对照组R等位基因、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63.4%、36.6%和55.6%、44.4%,K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房颤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2);房颤组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HDL-C浓度无明显差异;在不同基因型之间CRP、HDL-C浓度比较中发现,RR基因型CRP浓度显著高于KK型(P=0.013);而HDL-C浓度RR基因型低于RK型和KK型(P分别为0.009、0.027)。结论房颤的炎性指标CRP显著升高;ABCA1R219K位点K等位基因可能是房颤发生的一种保护因素。
陈良川彭健赖文岩曾国良张忠栋谭珍妮邓伟
关键词:心房颤动ATP结合盒转运子A1基因多态性C反应蛋白
特发性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早搏(PVCs)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联及不同室性早搏数目负荷与HRV的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208例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室性早搏总数,分为A组(<1000个),B组(1000~10000个),C组(>10000个),分别计算出HRV的时域指标:RR总体标准差(SDNN)、24h每5分钟时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index)、每5分钟时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s的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ow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Frequency,HF)以及两者比值LH/HF。分析HRV各指标与特发性室性早搏的相关性及不同室性早搏负荷组间HRV有无差异。结果特发性室性早搏与LF/HF(r=0.322,P=0.000)、HF(r=-0.017,P=0.014)、rMMSD(r=0.163,P=0.019)明显相关。各组间HRV指标比较,rMMSD在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其自主神经平衡调节受损,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减弱相关,室性早搏数目负荷>10000/24h的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减低可能更明显。
谭珍妮李崇信邓伟李蘅孙少喜罗苑苑彭健
关键词: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频域指标
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的近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估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频发室性早搏(VPCs)患者36例,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45 15.4(20~77)岁,病程4.5 3.2(1~10)年。所有患者均证实有频发VPCs...
谭珍妮邓伟彭健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