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心肌
  • 2篇心房
  • 2篇心房颤动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左卡尼汀
  • 2篇高血压
  • 2篇梗死
  • 2篇房颤
  • 1篇电图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弹性
  • 1篇动态血压
  • 1篇动态血压参数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表现
  • 1篇心动过速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宝鸡市人民医...
  • 2篇重庆市第七人...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重庆市第九人...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高大中
  • 8篇赵江龙
  • 6篇殷跃辉
  • 3篇王勇
  • 3篇何红红
  • 3篇佘强
  • 2篇高翠菊
  • 2篇刘东
  • 2篇李攀
  • 1篇谭勇
  • 1篇王春彬
  • 1篇陈运清
  • 1篇郭庆
  • 1篇曹亚斌
  • 1篇李梅
  • 1篇翟向伟
  • 1篇胡云平
  • 1篇杨朴
  • 1篇史伟东

传媒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姜黄素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细胞凋亡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肌细胞凋亡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MI的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白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和心肌梗死组(MI,n=90),MI组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构建MI模型,假手术组不结扎。术后24 h,将MI组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溶剂组与姜黄素低、中、高剂量组。4周后经颈动脉插管测左心室平均收缩压(MLVSP)、左心室平均舒张压(MLVDP)、左室内压最大收缩与舒张斜率(±dp/dtmax)数据,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1)MI后,大鼠MLVSP与±dp/dtmax明显降低,MLVDP显著升高(P<0.01),经姜黄素干预后MLVSP与±dp/dtmax显著升高(P<0.05)、MLVDP显著降低(P<0.05);(2)AMI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经姜黄素干预后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3)姜黄素的作用随着干预剂量的增加而更加显著。结论姜黄素能够抑制M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MI后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姜黄素的作用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王勇高大中殷跃辉高翠菊赵江龙李攀
关键词:姜黄素心肌梗死细胞凋亡血流动力学
左卡尼汀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9年
赵江龙高大中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疾病左卡尼汀心血管系统药物血管活性减慢心率药理特性
左卡尼汀提高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运动耐量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以常规治疗为对照,观察左旋卡尼汀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1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例予常规药物治疗。左旋卡尼汀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旋卡尼汀3.0g静滴治疗,qd,14d。比较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运动耐量。结果: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消耗量均减少(P<0.05);左卡尼汀组运动至出现ST段压低1mm所需时间、心绞痛所需时间延长,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明显减少,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卡尼汀能够显著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治疗仅有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赵江龙高大中刘东何红红佘强殷跃辉
关键词:左卡尼汀心脏X综合征运动耐量
心房颤动1533例病因及治疗策略变化分析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了解近8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变化和治疗策略转变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839例,与19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房颤患者694例为对照。结果(1)近年来高血压(34.3%)、冠心病(29.4%)已超过风心病(20.5%)成为房颤的主要病因,老年患者增多(60岁以上者占68.3%)。(2)阵发性房颤多采用复律治疗(51.4%),药物多为胺碘酮(67%)、心律平(24%)。(3)慢性房颤治疗以控制心室率(76%)为主,药物选择为洋地黄类(39%)、β-受体阻滞剂(36%)、钙拮抗剂(25%),有不足1/2的持续性房颤患者试行复律。(4)抗血栓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77.9%),药物多为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华法林)占10.1%。结论近8年来房颤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治疗策略以控制心室率为主,对于存在血栓高危因素者应以抗凝治疗为主,目前还存在抗凝治疗强度及剂量不足,控制心室率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高大中王春彬赵江龙王勇高翠菊殷跃辉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因
曲美他嗪治疗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估曲美他嗪对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1),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等;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曲美他嗪片(20 mg,3次/天)治疗,疗程为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LVEF[(45.36±6.51)%]、6分钟步行距离[(512.44±180.10)m]、NT-pro BNP水平[(1425.0±1275.0)ng/L]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41.25±5.46)%、(435.49±116.17)m、(3150.0±2525.5)ng/L]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药物可明显改善心房颤动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增加其运动耐量。
赵秋绒翟向伟赵江龙高大中杨朴李梅史伟东曹亚斌胡云平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房颤动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建立方法选择及心电图表现被引量:23
2011年
目的探讨构建心肌梗死模型的大鼠左冠状动脉结扎位置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SD大鼠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及连通呼吸机,打开左侧胸腔后分别在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处(低位结扎组)与在距主动脉根部约3 mm处(高位结扎组)结扎左冠动脉,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冠脉外步骤同低位结扎组,术前术后分别行心电图检查,且4周后取出心脏行病理学检查及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高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55.5%,总存活率13.3%;低位结扎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约36.2%,总存活率66.7%;假手术组大鼠无心肌梗死,存活率100%。大鼠体表心电图在非心肌梗死者QRS-T波群呈成"M"型波,在心肌梗死者R波与T波融合成高大的帐篷状单波,无明显ST段。4周后心肌组织形态学特点符合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结论距大鼠主动脉根部约3 mm结扎左冠状动脉,不能满足实验需要;距离左心耳尖端约2 mm水平结扎左冠状动脉,能满足实验需要;大鼠的体表心电图无明显ST段。
王勇高大中殷跃辉佘强高翠菊赵江龙谭勇唐永岗陈运清李攀
关键词: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与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血清中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的相关性,探讨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168例分为正常对照组(n=40)、原发性高血压组(n=70)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n=58),各组分别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含量,应用动脉硬化自动检测仪测定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中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原发性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丙二醛水平和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增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和丙二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18、0.672、0.469、0.179、0.392、0.277和0.571,均P<0.05),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一氧化氮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8和-0.57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丙二醛、空腹血糖和年龄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动脉弹性明显减弱,且与体内氧化应激增强和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有关,提示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在动脉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何红红高大中赵江龙殷跃辉
关键词:氧化应激血管内皮功能高血压
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被引量:26
2011年
目的探讨老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纳入131例老老年高血压患者,按有无缺血性脑卒中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血压监测及血生物化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舒张压均无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组收缩压(166.82±24.00 mmHg比154.81±23.71 mmHg)、脉压(81.29±17.44 mmHg比72.41±17.32 mmHg)及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较非卒中组显著升高(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白昼平均收缩压和白昼平均舒张压较非卒中组升高(137.57±19.66 mmHg比132.00±15.09 mmHg、71.92±12.47 mmHg比68.29±10.82 mmHg,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节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收缩压、脉压、血压节律异常是老老年高血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赵秋绒何红红高大中赵江龙郭庆佘强刘东殷跃辉
关键词:高血压老老年动态血压缺血性脑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