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艳 作品数:14 被引量:50 H指数:3 供职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胶孢炭疽菌的营养体亲和性 采用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体互补测试法, 时28个胶孢炭疽菌株(Colletotrichum gleosporiodes)的营养体亲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WAC培养基进行抗氯酸盐诱变,获得4511个抗氯酸盐突变体,在CD... 龚国淑 陈希芹 郑艳 蒋素蓉 余霞 邵宝林 杨丹玲关键词:胶孢炭疽菌 营养体亲和性 文献传递 转ZmZIP1、ZmPHD1产量相关性状基因玉米后代株系的分子特征及农艺性状分析 玉米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产量和品质对人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众多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中,光合作用无疑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能力,提高叶片... 郑艳关键词:转基因玉米 分子特征 文献传递 72份广东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被引量:3 2008年 在四川生态条件下对72份来自广东的水稻种质资源的抗稻瘟病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多数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生育期属中籼中、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低,分蘖较强,穗子中等偏小,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低。通过农艺性状表型聚类可将72份广东水稻种质分为3大类,Ⅰ类20份,属中等穗型,平均结实率83.3%;Ⅱ类21份,属大穗型,平均穗着粒180粒左右;Ⅲ类31份,其生育期较短,植株较矮,穗子较小。稻瘟病抗性鉴定表明,颈瘟1~3级的抗病品种52个,占72.2%,其中丰丝占1号等6个品种叶瘟1~2级,颈瘟1级,高抗稻瘟病。对广东水稻种质在四川利用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郑艳 谢戎 刘成元 汤昌兴 李永洪 赵世麒 彭富玲 张雪梅 黄富关键词:水稻 种质资源 抗瘟性 农艺性状 白芷斑枯病(Septoria dearnessii)的研究 白芷斑枯病是四川地道中药材白芷叶部最为严重的病害,该病由白芷壳针孢菌/(Septoria dearnessii Ellis et Everhart/)引起。本文首次较系统的研究了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条... 郑艳关键词:生物学特性 室内药剂筛选 文献传递 杂交稻及其亲本抗瘟性与几种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抗病恢复系泸恢615及其杂交稻组合冈优615,感病恢复系R18及其杂交稻组合冈优18在病程中的多种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 (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丙二醛(MDA)在病程中的... 黄锐 宋维 张晋 刘巧稚 郑艳 黄富关键词:杂交稻 稻瘟病抗性 苯丙氨酸解氨酶 过氧化氢酶 文献传递 杂交稻及其亲本抗瘟性与几种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抗病恢复系泸恢615及其杂交稻组合冈优615,感病恢复系R18及其杂交稻组合冈优18在病程中的多种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丙二醛(MDA)在病程中的变... 黄锐 宋维 张晋 刘巧稚 郑艳 黄富关键词:杂交稻 稻瘟病抗性 苯丙氨酸解氨酶 酶活性 文献传递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07年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郑艳 叶华智 严吉明关键词:孢子萌发 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由Magnaporthegrisea(Hebert)Barr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性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 郑艳关键词:水稻 抗稻瘟病 种质资源筛选 抗病育种 抗瘟性鉴定 生理小种 文献传递 土壤微塑料残留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9 2021年 【目的】探明农田土壤中微塑料残留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对农业可持续至关重要。【方法】利用盆栽试验,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粒径为<15μm的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颗粒,设置了4个微塑料添加浓度梯度处理,包括对照CK、T1(0.54 g/kg)、T2(1.62 g/kg)和T3(2.70 g/kg),模拟研究了土壤中残留微塑料(mPVC)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叶片光合色素、根系活力、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大豆出苗后第7和14天,中高浓度(T2and T3,1.62~2.70 g/kg)微塑料残留土壤显著降低了大豆幼苗的叶面积、株高和根鲜重;出苗后第21 d,各处理大豆叶面积、株高、根鲜重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高浓度(T3,2.70 g/kg)mPVC显著降低了大豆的根系活力。随生长时间延长,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总体呈上升趋,但微塑料胁迫激发了大豆自身的抗氧化体系,提高了SOD、POD和CAT活性,从而降低了MDA含量。【结论】土壤微塑料残留量较低时,随生育时期延长,大豆可通过自身抗氧化系统减小胁迫影响;残留量较高时,则植株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活力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受到较大程度影响。 安菁 刘欢语 郑艳 程俊 宋春关键词:大豆 根系活力 光合色素 抗氧化能力 基因Zm00001d040827在提高玉米产量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基因Zm00001d040827在提高玉米产量中的应用,本发明确定了Zm00001d040827基因与玉米产量的关系,Zm00001d040827基因可以通过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玉米百粒重、提高玉米单穗产... 沈亚欧 马浪浪 刘鹏 张敏燕 郑艳 付俊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