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国
- 作品数:94 被引量:44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电子电信社会学更多>>
-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究角膜塑形镜(OK镜)对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视光中心就诊的60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资料,随机分为OK组(配戴OK镜)和SP组(配戴普通框架眼镜),每组各30例。基线时(配戴OK镜或框架眼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进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的检查。比较OK组和SP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的差异,以及两组儿童双眼视功能参数随戴镜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显著减小,近距立体视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基线时相比,戴镜后6个月、12个月时,SP组儿童的近距立体视均显著提高(均为P<0.05),而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点、远距融合范围、远距集合范围、远距散开范围、远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组和SP组儿童基线时和戴镜后6个月时的远距斜视度、远距融合范围、远距融合点、远距集合范围、远近距立体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戴镜后12个月时,OK组儿童的远近距立体视均优于SP组(均为P<0.05),而两组儿童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OK镜后,远距融合范围减小,近距立体视提高。与框架眼镜相比,OK镜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远近距立体视的作用更好。
- 孙笑笑张钰陈跃国
- 关键词:近视性屈光参差角膜塑形镜双眼视功能
- 角膜地形图测量工具的比较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3
- 2009年
- 近年来角膜形态测量已成为眼视光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点分析并比较了目前常用的3种角膜地形图测量系统:Placido盘为基础的角膜地形图仪,Orbscan和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三者的测量优势、局限性及临床应用。
- 尹奕王艳玲陈跃国
- 关键词:角膜地形图ORBSCANPENTACAM
- Q值调整的改良单眼视方案在近视性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 2021年
- 近年40岁以上近视眼患者行角膜屈光手术的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兼顾裸眼远近视力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出现多种手术方法采用特殊设计方案进行老视补偿,其中Q值调整的改良单眼视方案在提高术后裸眼远视力的同时可有效改善近视力,从而满足40岁以上人群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现有的老视补偿手术方式,重点阐述临床常用的Q值调整改良单眼视方案,以期为眼科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 陈跃国刘嫣
- 关键词:近视眼患者角膜屈光手术近视力Q值
-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原发性圆锥角膜
- 陈跃国
- 激素对圆锥角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
- 2022年
- 圆锥角膜是一种扩张性角膜疾病,表现为中央或颞下侧角膜局部变薄扩张呈圆锥状隆起。研究显示其发病与体内组织蛋白、酶、免疫功能、遗传基因等的改变相关,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以性激素为代表的多种激素已被发现对于圆锥角膜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综述旨在总结分析激素对圆锥角膜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求激素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可能作用,以期发现圆锥角膜治疗中的新靶点,为临床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 赵晓瑞袁翌斐张钰陈跃国
- 关键词:圆锥角膜激素类胶原
- 双硫仑对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中转化生长因子-β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鸡形觉剥夺性近视眼(form-deprived myopia,FDM)模型中眼球后壁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的动态变化,研究非特异性视黄酸(retinoid acid,RA)合成酶抑制剂双硫仑(dis-ulfiram,DSF)对FDM和正常视环境下鸡眼球的影响以及TGF-β2表达的变化,以探讨近视眼的发病机制。方法:将90只新孵化的来亨鸡随机分为3组:左眼遮盖组(A组)、左眼玻璃体注射双硫仑后遮盖组(B组)和左眼玻璃体注射双硫仑后不遮盖组(C组),各组的右眼均开放作为自身对照。于处理后第1、7和14天应用视网膜检影检测双眼屈光度,以游标卡尺测量双眼眼轴长度。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实时RT-PCR检测TGF-β2在眼后壁的表达变化。结果:A组:第1天,实验眼与对照眼的眼轴长增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和第14天,实验眼的眼轴长和屈光度均有明显增加,TGF-β2的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C组:实验眼与对照眼相比,眼轴长和屈光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实验眼TGF-β2的表达在处理后第7天高于对照眼,在第14天低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实验眼TGF-β2的表达在处理后第1天低于对照眼,在第7和第14天高于对照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TGF-β2主要表达于视网膜光感受器外节和色素上皮层。结论:FDM的形成过程中有TGF-β2参与调控。DSF对FDM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正常视环境下的鸡眼轴长和屈光度没有影响。DSF上调了TGF-β2mRNA的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主动重塑,抑制FDM的形成。
- 谢芳陈跃国
- 关键词:双硫仑转化生长因子Β近视疾病模型
-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矫治疑似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及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矫治疑似圆锥角膜引起的近视及散光的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疑似圆锥角膜患者38例(55眼),年龄19~44岁,男7例,女31例.近视度-3.25~-7.75 D,平均(-5.54±2.18)D;散光度0~3 D,平均(0.80±0.75)D;中央角膜厚度479~605μm,平均(541.8±30.0)μm.角膜地形图均提示1期圆锥角膜,近视及散光度、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至少2年.55眼均成功接受了LASEK(38眼)或Epi-LASIK(17眼).术后6个月及2年以上(2~5年)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对手术前后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或Wilcoxon Signed Ranks检验(非正态分布).结果 术后2年以上,48眼(87.3%)的裸眼视力≥1.0,有效指数为1.002;51眼(92.7%)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不变或提高,仅4眼(7.3%)下降1行,安全指数为1.053;等效球镜度为(-0.11±0.45)D,在±0.50 D范围内为49眼(89.1%),在±1.00 D范围内为53眼(96.4%);近视度和散光度分别为(-0.01±0.45)D和(0.25±0.33)D.术后2年以上的近视及散光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上的角膜地形图圆锥角膜指数KI值为1.02±0.04,较术前(1.08±0.0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98,P<0.01).随访期间未见明显haze及圆锥角膜进展.结论 疑似圆锥角膜患者的年龄、近视屈光度、角膜厚度及屈光度和角膜地形图的稳定性是其能否接受LASEK或Epi-LASIK治疗的关键.LASEK和Epi-LASIK对于矫治屈光及角膜地形图形态稳定的疑似圆锥角膜的近视及散光,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更长期的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 张钰陈跃国夏英杰
- 关键词:圆锥角膜屈光性角膜切削术角膜地形图
- M2抛弃型显微角膜刀头制作角膜瓣可预测性分析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的分析M2抛弃型130及90显微角膜刀头制作角膜瓣的可预测性。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双眼同时行近视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患者77例154眼(130刀头50例100眼,90刀头27例54眼)。方法使用M2抛弃型130及90显微角膜刀头制作LASIK角膜瓣,术中用A超角膜测厚仪进行角膜厚度测量,计算角膜瓣厚度。同时测量角膜基质床面的水平径及角膜瓣蒂宽度。主要指标角膜瓣厚度、角膜基质床面水平径、角膜瓣蒂宽度。结果130刀头组:右眼角膜瓣厚度为(161.1±13.6)μm;左眼角膜瓣厚度为(156.9±14.6)μm;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9)。右眼角膜瓣床面水平直径为(9.1±0.2)mm,蒂宽(5.2±0.5)mm;左眼角膜瓣床面水平直径为(9.1±0.2)mm,蒂宽(5.3±0.4)mm。90刀头组:右眼角膜瓣厚度为(130.9±14.9)μm;左眼(第二次切削)角膜瓣厚度为(123.4±12.5)μm;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4)。右眼角膜瓣床面水平直径为(9.0±0.1)mm,蒂宽(5.0±0.3)mm;左眼角膜瓣床面水平直径为(8.9±0.2)mm,蒂宽(5.0±0.3)mm。结论M2抛弃型130及90显微角膜刀头制作的实际角膜瓣厚度大于预计(标称)值,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可预测偏差,对于角膜瓣大小及角膜瓣蒂宽度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
- 陈跃国夏英杰仲燕莹
-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角膜Q值调整的改良单眼视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角膜Q值调整的改良单眼视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ustom-Q 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行Custom-Q FS-LASIK的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观察主视眼和非主视眼单眼和双眼的远、中、近视力及模拟全程视力(双眼离焦曲线)、屈光状态、角膜前表面Q值、高阶像差等,并进行近视力主观评价及视觉质量问卷调查。以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记录视力,采用t检验和Wilcoxon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且完成随访患者45例(90只眼),男性21例(42只眼),女性24例(48只眼);年龄为(42.82±2.72)岁。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的双眼裸眼远视力达到及好于0.00,双眼裸眼近视力达到及好于0.20。离焦曲线显示在离焦度数-1.50~-1.00 D范围,术后3个月双眼视力[0.00(-0.08,0.00),-0.08(-0.08,0.00)]优于术前[0.00(-0.08,0.05),-0.08(-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离焦度数-2.50~0.00 D范围,45例患者双眼视力均保持好于0.10。术后3个月主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0.01±0.26)较术前正向增加(-0.1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主视眼角膜前表面Q值和球差(-0.27±0.32和0.08±0.05)较术前(-0.14±0.11和0.12±0.03)负向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2例患者(93.3%)对近视力满意,出现频率较高的3种主观视觉干扰症状为视物模糊、眩光、光晕,程度均为轻、中度,对日常生活无干扰。结论Custom-Q FS-LASIK矫正中、低度近视眼合并老视安全、有效,能同时获得良好的双眼远、近视力及视觉质量。
- 张瑞钰袁翌斐张钰刘嫣王岳鑫陈跃国
- 关键词:老视视敏度
- 角膜地形图引导LASEK联合快速角膜交联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CXL)治疗早期圆锥角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并拟接受手术治疗的KC1~KC3级(Amsler与Muckenhirn标准)早期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研究。按经典的个性化LASEK方法,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进行个性化消融。激光消融完成后用0.1%核黄素浸泡角膜基质床10 min,以30 mW/cm2紫外线照射4 min。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角形细胞百分比(HEX)和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等各项指标,记录并发症。对正态分布的变量手术前后变化采用Dunnett-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本研究纳入早期圆锥角膜患者19例(20只眼),其中男性13例(14只眼),女性6例(6只眼);年龄(24.7±8.0)岁。术后12个月所有患眼最佳矫正视力相比术前未见降低;无改变、提高1行、提高2行、提高3行或以上者别为4只眼(20%)、3只眼(15%)、3只眼(15%)、10只眼(50%)。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柱镜度数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和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有所提高(t=3.095,3.079;P<0.05);柱镜度数降低(t=-2.890,-2.435;P<0.05);裸眼视力和等效球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顶点曲率显著降低(Z=-2.903,P<0.01);4.5 mm瞳孔对应范围内的角膜平均曲率显著降低(Z=-2.667,P<0.01);角膜最薄点厚度下降,从术前(461.9±31.1)mm降低至术后(416.6±27.0)μm(Z=-3.059,P<0.01);角膜变得规则:角膜前表面非对称性指数与术前相比显著降低(Z=-2.667,P<0.01);反映角膜光学质量的各项指数较术前改善。术前后ECD、HEX和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
- 王丽纯陈跃国张钰杨红玉赵蓉夏英杰
- 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