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
-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抗体、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Tr细胞)的变化,探讨Tr细胞与PAIg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Tr细胞及PAIgG在急性ITP患儿发病机制中的相互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IgG和Tr细胞的数量,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含量。结果急性ITP患儿治疗前外周血PLT数量、Tr细胞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5),而PAIgG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痊愈或好转,血小板数量、Tr细胞含量达到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而PAIgG含量仍然较高(均为P<0.05),PAIgG在治疗前与血小板含量呈负相关(痊愈组及好转组:r值分别为-0.81,-0.78,均为P<0.05),Tr细胞含量在治疗前与血小板含量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0.81,均为P<0.05),Tr细胞含量与PAIgG含量在治疗前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4、-0.73,均为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Tr细胞数量和PAIgG含量、PLT数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检测指标Tr细胞数量能够反映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PAIgG和PLT数量的变化,Tr细胞水平的降低反映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降低,PAIgG及Tr细胞在急性ITP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金呈强董海新刘仿赵元明孙卓祥高岩窦翠云陆书华刘旋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血小板抗体
- 活化PPAR-γ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NOS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一氧化氮合酶(NOS)生成的影响。方法 ITP模型小鼠分成罗格列酮试验组、GW9662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罗格列酮试验组用相同浓度(20umol/L)的PPAR-γ激活剂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类药物罗格列酮进行灌肠,同时设立的GW9662对照组使用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的终浓度为10μmol/L,PBS对照组使用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进行灌肠,用药6、12、18、24和30h后,检测小鼠血清中NOS活性和血液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NOS在第6,12,18,24和30h的活性,罗格列酮试验组高于GW9662对照组及PBS对照组(P均<0.05)。在罗格列酮试验组中,NOS活性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各测量时间点NOS活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PAR-γ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PPAR-γ的表达与NOS活性呈正相关(r=0.82,P<0.05)。结论在ITP小鼠模型内,PPAR-γ活化剂能够以时间依赖的形式增加NOS的活性,PPAR-γ可能通过NOS途径来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
- 金呈强董海新刘仿赵元明孙卓祥高岩窦翠云井楠王杰王彤宋丽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PPAR-Γ
- PPAR-γ配体对ITP模型小鼠NO生成诱导时间效应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体内,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ITP模型小鼠分成罗格列酮试验组、GW9662对照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罗格列酮试验组用相同浓度(20μmol/L)的PPAR-γ激活剂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s,TZD)类药物罗格列酮进行灌肠,同时设立的GW9662对照组:使用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的终浓度为10μmol/L,PBS对照组使用相同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进行灌肠,用药6、12、18、24和30小时后,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小鼠血液NO含量,RT-PCR法检测血液淋巴细胞PPAR-γmRNA表达情况。结果:血清中NO在第6、12、18、24和30小时的含量罗格列酮试验组高于GW9662对照组及PBS对照组(均P<0.05)。在罗格列酮试验组中,NO含量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各测量时间点NO含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PAR-γ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NO表达量与PPAR-γ的表达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在ITP小鼠模型内,PPAR-γ活化剂能够以时间依赖的形式增加NO的生成,PPAR-γ可能通过NO途径来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
- 王文龙金呈强刘仿高岩盛蕊王文涓肖红周细玉
-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AR-Γ
- 尿路念珠菌感染的菌种构成及其体外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性的变迁分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目的分析3年内住院患者尿标本中念珠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运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患者的2815份尿标本培养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用VITEK-32鉴定系统进行鉴定,以ROSCO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3年来共分离出念珠菌277株,分离率逐年增高。氟胞嘧啶、制霉菌素、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效果较好,而氟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尿液标本念珠菌的分离率逐年增高,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呈升高趋势。临床上应重视念珠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要加强念珠菌耐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 李晓哲董海新高岩郭焕
- 关键词:念珠菌属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和白细胞介素18的检测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检测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分析IL-18和PAIgG在急性ITP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IgG表达含量,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8的含量,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PLT)数量。结果急性ITP组治疗前PLT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LT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PAIgG表达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的PAIgG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IL-18含量均低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PAIgG在治疗前后与血小板含量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7,-0.81,P<0.05),而IL-18含量在治疗前后与血小板含量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0.74,P<0.05),IL-18含量和PAIgG表达在治疗前后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1,-0.79,P<0.05)。结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IL-18含量在治疗前后和PAIgG表达量有较好的相关性,IL-18的检测能够反映出急性ITP患儿外周血中PAIgG表达量的变化,PAIgG及IL-18在急性ITP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金呈强董海新刘仿宋丽赵元明孙传祥高岩高东田盛蕊
- 关键词: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白细胞介素18血小板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