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法布里病溶栓患者1例报告
- 2021年
-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类多因素疾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人患脑卒中已备受关注,青年脑卒中的发生直接导致青年人群生命质量降低和社会劳动力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遗传性脑血管病的病例报道较少,因其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容易漏诊误诊。本文报道1例青年男性患者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Fabry病的诊疗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相关讨论。
- 尚云雪左鹏王荣富黄晶陈雪
- 关键词:法布里病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
- 护联体模式下帮扶社区医院护理质量的应用与成效
- 2022年
- 明确护联体模式下帮扶社区医院其理质量的应用与成效。方法:在社区医院职能、性质、人事关系等不变的前提下,三甲医院对三所社区医院采取护联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前后门诊量、出院人次、业务收入、职工年收入、开放床位、医疗设备等指标进行统计,并对2020年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同2021年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数据对比。结果:通过研究发现,采取护联体模式下,护理人员专业认知水平和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较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联体模式下不仅有利于社区医院护理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环境,具有推广价值。
- 明雨雁黄晶
- 关键词:护理质量
- 尿酸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预后: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rt-PA静脉溶栓急性缺血脑卒中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基线资料,并进行为期6 m的随访,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rt-PA溶栓前正常尿酸组平均尿酸为(285.5±49.6)μmol/L,高尿酸组为(460.3±58.5)μmol/L;溶栓前NIHSS评分正常尿酸组为(12±6),高尿酸组为(11±5.25)(P=0.41),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病程2 w时正常尿酸组评分为(9±4),高尿酸组为(7±4.25)(P=0.022)、高尿酸组中早期神经功能好转人数比例(24例,75.0%)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40例,52.6%)(P=0.034);病程6 m时,高尿酸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mRS 3~6)人数比例低于正常尿酸组(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尿酸水平(P=0.037,OR=0.467,95.0%CI:0.250~0.873)是rt-PA溶栓后远期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高尿酸水平有助于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及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提示高尿酸水平是其近期及远期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 范琳黄晶吴正刚黄玉静刘颖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尿酸溶栓预后
- 优质护理用于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中对患者满意度的临床分析
- 2021年
- 研究在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的护理工作中,给予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最后评判此种方法对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方法:抽取2019年5月-2021年4月,总共两年时间在我院进行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此次调查的考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日常护理工作,实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模式。最后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方法下,优质护理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调查情况分析。结果:给予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其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于常规照护组患者,且两组数据的统计学数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风湿免疫科无痛病房的护理中,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在给予这些患者有疼痛需求上,除了给予基础护理干预外,还应加强优质护理干预,最后采用调查问卷形式来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最后收集的调查问卷表显示,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利于患者住院期间的配合工作,也利于其自身的治疗康复护理,提升患者的舒适感,有利于更好的治疗,临床实施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 周白梅黄晶
- 关键词:优质护理风湿免疫科
- 血脂及纤维蛋白原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出血转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伴出血转化的患者与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以便指导临床病情评估及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0月就诊本院的10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HT组,26例)和非出血转化组(非HT组,75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于入院第二日采空腹血,并测定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纤维蛋白原(FIB)、空腹血糖(Glu)水平。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结果 HT组TG、CHO、LDL-C水平明显低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FIB水平明显低于非H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低水平血脂及FIB与出血转化的发生有关。因此,对于出血转化的高危人群,需慎用降脂及降纤治疗。
- 李晶周仁华黄晶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血脂纤维蛋白原
- 多模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在最后正常时间>4.5h醒后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观察多模CT指导下应用静脉溶栓治疗在最后正常时间>4.5 h醒后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最后正常时间>4.5 h的醒后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非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多模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48 h内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对照组治疗后14 d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两组远期生存质量较治疗前均改善,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48 h内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CT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在最后正常时间>4.5 h醒后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远期生存质量,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在最后正常时间>4.5 h醒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黄晶刘颖张波尹得菊方敏
- 醒后卒中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选择模式被引量:1
- 2020年
-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加剧,脑血管病的危害在逐渐上升。虽然静脉使用阿替普酶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只有少数患者接受了这种治疗。低治疗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发病时间不能确定或就诊时间的延误造成的。醒后卒中患者因发病时间无法界定,因而无法行再灌注治疗。随着一些重要研究的开展及成功,使我们重新思考简单按时序表达的“时间窗”概念,认识到即使在超过指南推荐的时间窗,仍有可能存在可挽救有梗死风险的脑组织,逐渐形成了“组织窗”的治疗理念。这一转变,离不开先进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这项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师可以根据临床评估及影像成像来判断患者的发病时间和可挽救组织的存在,可能会使更多的卒中患者获得再灌注治疗的益处。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试图通过影像学和临床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患者的发病时间和寻找缺血半暗带存在的证据。在这篇综述中,将探讨目前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醒后卒中患者的选择模式。
- 方敏黄晶刘颖卢进陈雪叶军
- 关键词:再灌注发病时间
- 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研究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浆Lp-PLA2、Hcy以及血脂指标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根据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并将其分为轻型组60例,中型组55例以及重型组25例,对比三组患者的血浆Lp-PLA2、Hcy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Lp-PLA2、Hcy水平以及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对照组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血浆Lp-PLA2、Hcy与HDL-C均呈负相关关系(r=-0.593、-0.701,均P<0.05),而与LDL-C均呈正相关关系(r=0.576、0.672,均P<0.05)。重型组、中型组患者Lp-PLA2、Hcy水平显著高于轻型组,同时重型组患者Lp-PLA2、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浆Lp-PLA2、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DL-C均呈负相关关系,与LDL-C均呈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患者病情越严重,血浆Lp-PLA2、Hcy水平越高。
- 黄玉静吴正刚黄晶王璐李玲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血脂
- APOA5基因单核苷段多肽-1131T>C与中国汉族代谢综合症的关联和Meta分析
- <正>目的探讨APOA5基因单核苷段多态-1131T>C与中国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关联。方法以医院资料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泰州市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个体,其中MS个体75...
- 刘颖李淑元范琳张受涛黄晶王笑峰
- 文献传递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41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在SCD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41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或/和无力38例,行走不稳、踩棉花感2例,全身麻木瘙痒1例。周围神经损害29例,后索损害26例,侧索损害18例;贫血35例,MCV增大34例,缩小1例。Vit B12浓度测定27例,降低15例。SEP检查8例,均为胫后神经至皮层的传导功能障碍;VEP检查12例,异常7例,仅3例视力下降;BAEP检查12例,其中10例有听神经传导障碍,无听觉下降;脊髓MRI检查33例,4例见脊髓后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1例脊髓后索及侧索条状等T1、长T2信号。结论 SCD主要损害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Vit B12浓度测定、脊髓MRI检查对SCD诊断价值较大;MCV、SEP、VEP、BAEP可发现亚临床损害。
- 黄晶张受涛
- 关键词:亚急性联合变性血液学改变电生理检查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