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渺新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支气管
  • 3篇气管
  • 3篇螺旋CT
  • 3篇CT
  • 2篇图像后处理
  • 2篇图像后处理技...
  • 2篇小儿
  • 2篇螺旋CT图像...
  • 2篇后处理
  • 2篇后处理技术
  • 2篇成像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诊断
  • 1篇断层成像
  • 1篇新生儿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硬膜
  • 1篇硬脑膜
  • 1篇硬脑膜静脉窦

机构

  • 6篇赣南医学院
  • 1篇赣南医学院第...

作者

  • 7篇黄渺新
  • 6篇钟福兴
  • 5篇郭少华
  • 4篇刘少强
  • 2篇周建荣
  • 1篇吴颋
  • 1篇朱清平
  • 1篇许红雨
  • 1篇陈尚福
  • 1篇刘少强
  • 1篇李荣芳

传媒

  • 3篇赣南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 3篇200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12~2006-06我院19例经CT诊断的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特征。结果:19例中,灰质异位7例,CT表现为白质内结节样、块样或带样的异位灰质灶;脑裂畸形8例,CT表现为横贯大脑半球内衬有皮质的裂隙;巨脑回畸形3例,CT表现为脑回变宽变平、脑皮层增厚、脑白质减少;无脑回畸形1例,CT表现为脑表面光滑、脑回脑沟消失。结论:神经元移行异常为先天性畸形,CT有特征表现能做出诊断。
黄渺新钟福兴刘少强
关键词:脑神经元移行异常CT
对恶性肿瘤年轻化趋势的分析研究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探讨恶性肿瘤年轻化趋势。方法对488例恶性肿瘤患者各肿瘤的病例、男女比、平均发病年龄、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低于50岁患者比例、男性低于50岁患者比例、女性低于50岁患者比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食管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直肠癌、喉癌、胰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5.75岁、59.68岁、53.43岁、47.93岁、60.17岁、60.72岁、56.61岁、59.18岁、53.40岁、58.29岁和53.00岁。结论恶性肿瘤呈现年轻化趋势,女性总体上年轻化趋势比男性明显。
黄渺新钟福兴郭少华许红雨
关键词:恶性肿瘤计算机断层成像发病年龄发病比例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被引量:21
2005年
目的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97.2%、CTVE94.4%、SSD83.2%、MinP70.1%。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郭少华钟福兴廖志刘少强黄渺新李荣芳吴颋
关键词: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
新生儿硬膜脑静脉窦正常大小的测量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试对新生儿正常硬脑静脉窦大小进行测量 ,以便为某些病理改变进行鉴别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临床拟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足月新生儿 30例常规头颅轴位CT平扫 ,要求体位对称 ,对显示的硬脑膜窦进行大小测量并统计显示率 结果 :乙状窦宽约 5 7mm :横窦宽约4 5mm ;直窦宽约 3 0mm ;后段上矢状窦前后径约 5 5mm ;左右径约 7 4mm 结论 :新生儿硬脑膜窦显示率远较成人高 ,原因有容积效应小 ,硬脑膜窦与脑组织密度差异大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三方面原因 ;
黄渺新
关键词:硬脑膜静脉窦新生儿CT显示率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2001年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 :5例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 ,成像技术为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表面遮蔽显示(SSD)。结果 :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定性、定位准确 ,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无创性、准确、快捷、分辨率高等优点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MIP能提供较SSD更多、更直观的信息 ,可达到与血管造影相媲美的效果。
郭少华钟福兴刘少强周建荣黄渺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最大密度投影
螺旋CT支气管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探讨胸部螺旋CT扫描支气管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0 0例胸部螺旋CT扫描病例全部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 (MPR)、表面遮盖显示 (SSD)、最小密度投影 (MinIP)、仿真内窥镜 (CTVE)等图像后处理以使气管支气管成像。结果 :118例表现为正常 ,其气管支气管外表面、管内壁、管腔均显示清晰 ,结构完整。 82例表现为异常 ,分为腔内占位、腔外压迫或管壁受侵、支气管扩张改变。结论
钟福兴刘少强郭少华黄渺新
关键词:支气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处理CT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 :探讨螺旋CT不同成像技术对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效果及其在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38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行胸部螺旋CT扫描 ,获得扫描数据后进行图像后处理 ,成像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 (MPR)、最小密度投影 (MinP)、表面遮蔽显示 (SSD)、CT仿真内窥镜 (CTVE)。作出CT诊断后即行内窥镜下异物摘取术。结果 :38例气管、支气管异物在不同成像技术中的显示是MPR 10 0 % ,MinP 71.1% ,SSD 6 0 .5 % ,CTVE 73.7% ;异物部位为气管 8例 ,右侧支气管 17例 ,左侧支气管 13例。内窥镜下异物摘取术结果与CT诊断一致。结论 :螺旋CT在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MPR应作为成像常规 ,MinP、SSD、CTVE不宜单独应用 ,应结合MPR或轴面像 。
钟福兴周建荣刘少强朱清平郭少华黄渺新陈尚福
关键词:螺旋CT小儿支气管异物气管异物成像技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