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付清平

作品数:9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盆地
  • 3篇地层
  • 3篇油气
  • 3篇塔里木盆地
  • 3篇白垩纪
  • 3篇层序
  • 3篇层序地层
  • 2篇地层学
  • 2篇岩性
  • 2篇塔里木盆地北...
  • 2篇北部
  • 2篇层序地层学
  • 1篇地层学研究
  • 1篇地质
  • 1篇压实作用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储集
  • 1篇油气储集层
  • 1篇油气勘探
  • 1篇早白垩世

机构

  • 9篇成都地质矿产...

作者

  • 9篇付清平
  • 3篇江新胜
  • 2篇潘忠习
  • 1篇黄慧琼
  • 1篇丘东洲
  • 1篇朱忠发
  • 1篇李思田
  • 1篇余谦

传媒

  • 3篇第五届全国沉...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岩相古地理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02
  • 3篇2000
  • 4篇1997
  • 1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川西坳陷南区侏罗系层序地层与油气被引量:22
2000年
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南区 ,即大邑—新津一线以南、龙门山以东、龙泉山以西、名山—丹棱—眉山一线以北约 30 0km2 的地区。近年来在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工业性天然气藏。侏罗系的层序地层及其与油气关系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笔者对区内侏罗系采用层序地层学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野外露头和室内钻井、测井、地震层序分析。在侏罗系中识别出 9个层序界面 ,并划分为 8个三级层序。论文对层序地层与油气关系进行了论述 ,指出区内侏罗系浅气层最有利勘探区为平落坝、大兴西、松花镇、白马庙等地 ,有利勘探区为蒲江、邛西、观音寺等地。
丘东洲付清平
关键词:侏罗系层序地层学油气藏
白垩纪时期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初探被引量:38
2000年
从沙漠记录可知性出发,测制了一条横穿白垩纪北半球中低纬度沙漠带的风向记录断面,初步揭示了当时大气环流的格局.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起前东正确为行星环流控制──北为西风环流,南为东北信风环流.两者间的切变带曾作南北向漂变.还讨论了古季风环流存在的可能性,认为可能存在古季风的叠加作用.
江新胜潘忠习付清平
关键词:白垩纪沙漠带古季风古气候
塔北早白垩世扇三角洲体系内部岩性相、界面和物性的三维空间分布
付清平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白垩世
塔北白垩纪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及体系域特征探讨
付清平
关键词:层序地层白垩纪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北部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储层特征被引量:6
2002年
白垩系卡普沙良群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位之一 ,包括亚格列木组层、舒善河组和巴西盖组储集层 (有称为卡普沙良群中上部储集层 )。从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控制因素等方面对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 ,总结储层的储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该储层为砂岩储集岩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较好 ,储集性纵横向上分别受沉积韵律与沉积相带展布的控制 ,同时还受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和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的控制 ;并认为亚格列木组储集性较好 ,横向上以跨越阿克库勒沙雅西的储集砂体为最好 。
余谦朱忠发黄慧琼付清平
关键词:白垩系塔里木盆地油气储集层胶结作用压实作用溶蚀作用
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露头构形分析被引量:15
1994年
本文应用等级界面与构形单元分析的方法,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木县考考乌素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湖泊三角洲平原砂体的几何形态、空间配置和内部构形,并重点剖析了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含天然堤)和决口扇砂体,识别出5级界面体系,划分出17种储层岩性相和4种构形单元。各级界面分别代表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界面性质及伴生的渗透性隔挡层(泥质夹层)的分布控制了砂体的垂向和侧向连通性。储层岩性相是一种物质-能量单元,它们在砂体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构形单元则是一种三维岩石单元,由第3至5级界面限定,具有各自特征的储层岩性相组合。界面和储层岩性相都是沉积水动力条件的综合反映,它们的不同组合反映了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细微变化,并控制砂体的物性特征。物性在砂体内的分布按构形单元自然分区,高孔渗带主要分布在3至5级界面之上,多个构形单元和界面在垂向或侧向。的叠置,导致物性出现多阶正韵律的变化。代表水动力条件较强的储层岩性相,其物性较好,反之则差。
付清平李思田
白垩纪大气环流强度:地质纪录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江新胜付清平
关键词:白垩纪
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下白垩统地层为例被引量:28
1997年
陆相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因此,探索不同构造背景下、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层序的边界性质、内部结构特征、控制因素及其模式将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层序地层学的理论与方法。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白垩世陆相前陆盆地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出4个层序边界,划分出1个超层序和3个三级层序,识别出冲积体系域(AST)、湖泊扩展体系域(EST)和湖泊萎缩体系域(CST),并探讨了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地层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构造作用是控制该陆相前陆盆地层序形成与发育的首要因素;远离和邻近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地南、北两侧构造作用的不均一性,造成层序边界性质、体系域特征等在南、北两侧存在很大差异;层序内部体系域发育的不完整性(即由两个层序界面限定的一个三级层序在全盆范围内仅发育一种或两种体系域),反映了陆相层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付清平
关键词:地层下白垩统盆地层序地层学
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古风向变化规律及其气候意义被引量:29
2000年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早白垩世沙漠风向标志的测量,揭示了古盛行风风向变化规律和古风带样式.发现该沙漠为行星风系控制.早期,副热高压带作短周期的南北向漂变,造成西风与东北信风交替现象;晚期,副热高压带作了长周期的南向漂变,使沙漠处于西风带之中,完全被西风带控制.古风带样式的恢复为青藏高原隆起前东亚大气环流样式提供了直接的环流证据.
江新胜潘忠习付清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