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细新

作品数:51 被引量:138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5篇理学
  • 6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活性
  • 11篇学成
  • 11篇化学成分
  • 9篇化学成分研究
  • 8篇药物
  • 8篇珊瑚
  • 8篇次生代谢
  • 6篇代谢产物
  • 6篇软珊瑚
  • 6篇磷酸二酯酶
  • 6篇次生代谢产物
  • 5篇抑制剂
  • 5篇制剂
  • 5篇磷酸二酯酶4
  • 4篇衍生物
  • 4篇药物组合物
  • 4篇SP
  • 3篇毒性
  • 3篇心材
  • 3篇药物剂型

机构

  • 35篇中山大学
  • 30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无限极(中国...

作者

  • 51篇何细新
  • 14篇张翠仙
  • 11篇曾陇梅
  • 9篇彭光天
  • 9篇苏镜娱
  • 8篇罗海彬
  • 7篇皮荣标
  • 5篇刘培庆
  • 5篇黄朝峰
  • 5篇柏川
  • 5篇于思
  • 4篇巢晓娟
  • 4篇姜伊鸣
  • 4篇谢丽霞
  • 3篇杨璐
  • 3篇祝晨蔯
  • 3篇闫素君
  • 3篇曾海祥
  • 3篇赵钟祥
  • 3篇尹笃林

传媒

  • 7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天然产物研究...
  • 4篇中草药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2篇中药新药与临...
  • 2篇药物评价研究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化学学报
  • 1篇分子催化
  • 1篇应用化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广东化工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药师
  • 1篇中药材
  • 1篇Chines...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1998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固体酸催化α-蒎烯在丙醇中的烷氧基化反应被引量:2
1998年
研究了D-72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催化α-蒎烯在丙醇中的烷氧基化,α-松油基丙醚为主要加成产物,占烷氧基化加成产物选择性总和的50%.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动力学研究表明,α-蒎烯在丙醇中的转化服从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测得反应的活化能为56.64kJ/mol,频率因子k0为11.4×108h-1.
何细新尹笃林李谦和
关键词:Α-蒎烯催化动力学固体酸烷氧基化丙醇
磷酸二酯酶天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8年
磷酸二酯酶(PDEs)是一类多基因大家族酶,包括11型,可以通过水解细胞内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调节细胞内的多种信号传递和生理活动。研究表明,PDEs参与了炎症、抑郁、哮喘等多种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是新药研究的热门靶点。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发现了一些特异性强、活性高的PDEs抑制成分。对PDEs各家族的生物学特点、生理病理学意义及其天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DEs抑制剂新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雷玉梁津豪罗海彬何细新
关键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炎症抑郁哮喘
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giganteus MA 46-5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成分
2023年
对1株富产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IQAs)的海绵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giganteus MA 46-5的IQAs类成分进行了研究。根据IQAs的结构特征,在TLC、LC-MS和GNPS(global natural products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技术的共同指导下,从大米培养基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0个IQAs类生物碱。通过NMR、HR-ESI-MS、OR和CD等方法并结合文献比对鉴定其分别为:tryptoquivaline(1)、nortryptoquivaline(2)、deoxytryptoquivaline(3)、deoxynortryptoquivaline(4)、aspertoryadin C(5)、aspertoryadin G(6)、quinadoline A(7)、fiscalin E (8)、quinadoline B(9)和prelapatin B(10)。8和10为首次从Aspergillus属中得到,2、4~7为首次从Aspergillus giganteus中分离得到。
周逢国蒋伟欣卢欢陈乐怡林昕历何璐萍何细新张翠仙
他克林-咖啡酸杂联体,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合成一系列他克林与咖啡酸杂联体及衍生物,制备方法,含有它们的药物组合物,它们的医药应用。结构式如式(I)所示。通过变换取代基和接头,调节对抑制AChE活性和AChE/BuChE选择性,抗氧化活性和抑制AChE诱...
皮荣标巢晓娟何细新成志毅阳怡林韩怡凡李文明毛雪璇叶敏忠陈晓红叶建涛刘培庆
文献传递
烟酸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合成一系列烟酸杂联体及衍生物。结构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上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并用于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药物中的应用,及其他氧化应激参与的神经保护药物中的应用。
皮荣标姜伊鸣巢晓娟刘培庆黄燕姚美村何细新
文献传递
α‑倒捻子素在制备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α‑倒捻子素在制备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研究发现α‑倒捻子素作为Th17细胞活性的抑制剂,可以抑制Th17细胞分化、形成。
黄朝峰何细新柏川陈焕鹏周晓庆
文献传递
槟榔种子总酚类抗抑郁作用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研究槟榔种子总酚类物质的抗抑郁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连续灌胃给药15 d,采用小鼠悬尾、强迫游泳等抑郁模型,以小鼠行为绝望的不动时间作为指标,从动物学行为上考察槟榔种子总酚类抗抑郁活性;通过HPLC-ECD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单胺类递质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槟榔种子总酚类320、160 mg/kg均能显著减少小鼠悬尾和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80 mg/kg无明显作用;槟榔种子总酚类320 mg/kg组与氟西汀组NE含量均显著增加,5-HT含量有所增加,DA以及E含量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槟榔种子总酚类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
何嘉泳黄保辛志添陈杰桃陈晓盈陈小洁何细新林励
关键词:抗抑郁单胺类递质
大孔磺酸树脂催化合成α-松油基甲醚的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The methoxylation of α \|pinene catalyzed by macroporous sulfonic resin has been studied.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and solvent on reaction activit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version of α \|pinene on macroporous sulfonic resin obeyed guasi\|first order reaction modle and activation energy of methoxylation of α \|pinene was 55.94 kJ/mol.
刘汉文何细新李谦和尹笃林
关键词:催化合成Α-蒎烯甲氧基化香料
豆荚软珊瑚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Ⅱ)被引量:2
2005年
从中国南海海域采集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了3个化合物。经IR,FABMS,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为:(24S)-麦角甾-5-烯-3β,7α-二醇,Δ4,5(E),Δ8,9(E)-鞘胺醇-正十六碳酰胺,(2S, 3R,4E,8E)-1-(β-D-吡喃葡萄糖甙).N-[(R)-2'-羟基-二十碳酰基]-9-甲基-4,8-二烯-1,3-二醇-2-氨基-十八烷,其中第3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
何细新闫素君曾陇梅苏镜娱
关键词:软珊瑚
毛麝香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毛麝香Adenosma glutinosum全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经现代波谱数据分析以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麝香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酸(1)、白桦脂醇(2)、3β-羟基-乌苏烷-11-烯-13β,28-内酯(3)、乌苏酸(4)、对羟基苯甲酸(5)、反式对羟基肉桂酸(6)、对羟基苯甲醛(7)、富马酸(8)、己二烯二酸(9)、5,6-二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10)、7-羟基胡椒酮(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麝香中分离得到。
谭冰心彭光天于思冼建春廖昌恒何细新
关键词:三萜白桦脂酸乌苏酸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