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宝峰

作品数:58 被引量:652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6篇地震
  • 31篇地壳
  • 18篇地震测深
  • 16篇测深
  • 14篇剖面
  • 9篇地壳结构
  • 9篇深部
  • 8篇地壳速度
  • 8篇地壳速度结构
  • 7篇地震带
  • 7篇深地震
  • 6篇震区
  • 6篇波速
  • 5篇地震探测
  • 5篇深地震测深
  • 5篇南北地震带
  • 4篇地震活动
  • 4篇壳幔
  • 4篇块体
  • 4篇基底

机构

  • 58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58篇刘宝峰
  • 35篇张建狮
  • 29篇王夫运
  • 27篇赵金仁
  • 25篇王帅军
  • 25篇张成科
  • 21篇张先康
  • 13篇杨卓欣
  • 13篇潘素珍
  • 12篇田晓峰
  • 8篇宋向辉
  • 7篇海燕
  • 7篇赵成斌
  • 7篇刘保金
  • 6篇李松林
  • 6篇段永红
  • 4篇孙国伟
  • 4篇任青芳
  • 3篇徐涛
  • 3篇段玉玲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地震地质
  • 5篇地震学报
  • 5篇中国科学:地...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中国地震
  • 2篇2014年中...
  • 2篇2016中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岩石学报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5中国...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 km逐渐抬升到28.0 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著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 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叶秀薇张项吕金水刘宝峰王小娜王力伟吕作勇谭争光熊成
关键词:地壳速度结构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古地幔柱活动遗迹: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被引量:46
2015年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古地幔柱有关.以往对峨眉山古老地幔柱事件的识别,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为此,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的人工源宽角地震数据重建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深部结构与属性特征.前人根据茅口灰岩的剥蚀程度,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从分布空间上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带.跨越内、中、外带剖面地震探测结果显示:(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 km左右.(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 km/s;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 km/s的高速异常;下地壳速度结构,在内带为6.9~7.2 km/s;中带和外带偏低,为6.7~7.0 km/s;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3)小江断裂两侧,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 km以深,可能切穿整个地壳.(4)沿剖面Moho面深度,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 km,中间呈上隆的特征;中带深约42~50 km,外带深约38~42 km,中带至外带,Moho面逐渐变浅.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为古地幔柱的活动遗迹.
徐涛张忠杰刘宝峰陈赟张明辉田小波徐义刚滕吉文
关键词: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成像及其动力学机制
<正>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发生了Mw6.6级强震,震中位置30.3°N,103.0°E,震源深度13km,震中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是发生在巴彦喀拉块体周缘的又一次强震。芦山震后,国内外学者对该地...
王夫运赵成斌张建狮刘宝峰王帅军
玉树强震区地壳结构与深部孕震环境探测研究
<正>1.引言2010年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33.2°,东经96.6°,震源深度14km。该次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了解震源区的深部结构特征、断...
王夫运张成科段永红赵金仁杨卓欣张建狮刘宝峰
文献传递
北京西北地区壳幔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与地震活动被引量:10
2005年
利用在北京西北部地区穿过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北西段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了综合解释和研究, 揭示了延庆—怀来、张北—尚义地震活动区异常的深浅地壳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结构具有明显的起伏变化, 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基底埋深存在着较大差异. 基底埋深在局部地段呈现出的急剧变化可视其为基底断裂存在的一种标志, 基底断裂与地壳深断裂的存在为岩浆的上溢提供了条件, 从而导致了地壳结构强烈的非均匀性. 延怀地区壳内复杂反射波组序列和局部强弱不连续反射带现象的出现, 表明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 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结构, 为该地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来源; 张北—尚义地区壳内不同深度范围低速异常体和局部的C1 界面的存在, 可以认为是岩浆多期活动的产物, 在区域构造活动的作用下脆性的上地壳内, 当局部应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引发了地震的发生.
赵金仁张先康张成科张建狮刘宝峰任青芳潘素珍海燕
关键词:地震测深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地壳P波速度结构与构造研究:勐海-耿马-泸水深地震探测剖面结果
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的滇西南地区是中国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为了研究该区的地壳深部结构和构造特征,2013年在滇西南地区完成了一条长600 km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和高分辨地震折射联合探测剖面(即勐海—...
王帅军刘保金张建狮刘宝峰
深地震测深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深地震测深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地震测深资料处理以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的正反演方法为主,三维地壳结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则以改进的克里金插值方法为主;深地震测深可用于揭示孕震构造环境,但对区域地壳结构与地震发生规律和活动性的总结较少;在地震测深成果方面,包括地壳结构类型和地壳厚度等,与地热、金属以及油气矿产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尚未形成能够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的成果库和数据产品;海洋深部探测是目前深地震测深方法应用的热点,应当加强海陆联合地震观测,充分发挥两种观测模式的优势。
宋向辉田晓峰田晓峰王帅军刘宝峰
关键词:深地震测深矿产资源勘查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岩浆系统深部结构的深地震测深研究被引量:79
2002年
利用三维深地震测深技术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 .结果表明 ,以低P波速度为主要特征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岩浆系统在地壳范围内可分为 3个深度层次 :在 9~ 15km深度 ,岩浆系统分布的主要特征是范围广、尺度大、近南北走向 ,是地壳内储存岩浆的主要位置 ;自 15km深度以下直至下地壳 ,其分布横向尺度较小 ,显示出岩浆自上地幔侵入地壳的“痕迹” ,这也意味着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极有可能延伸到上地幔 ,或更深 ;在地壳浅部 ,深度小于 8~ 9km范围内 ,岩浆的分布范围更小一些 ,集中在天池火山口稍偏北的南北方向上 .如果说低P波速度与岩浆系统关联的话 ,那么它反映出这部分岩浆仍然处于较高温度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 ,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岩浆系统至少不是“残留”的 ,或者说是处于“活动”
张先康张成科赵金仁杨卓欣李松林张建狮刘宝峰成双喜孙国伟潘素珍
关键词:岩浆系统深部结构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被引量:21
2015年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王帅军王夫运张建狮刘宝峰张成科赵金仁段玉玲宋向辉邓晓果马策军孙一男臧怡然李怡青
关键词:构造转换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莫霍界面的三维空间构造特征被引量:35
2005年
通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设计专门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而获得的莫霍界面反射波 ,利用三维反演方法反演重建了该区莫霍 (M)界面的构造形态 ,得到了研究区M界面的三维构造图像和地壳深断裂的展布 .研究区M界面总体上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呈逐渐下倾趋势 ,而在不同的块体内部又具有不同的倾斜态势 ,反映了不同块体之间的差异和复杂程度的不同 .鄂尔多斯块体M界面变化平缓 ,内部结构完整且坚硬 ;弧形构造区M界面的倾斜趋势发生了逆转 ,此现象可视为该区域在挤压、变形构造作用下M界面发生了明显的扭曲变形 ;秦祁块体M界面呈现出较陡的倾斜趋势 ,在本块东南端与弧形区结合部 ,M界面所显示出的局部隆起可视为地壳发生了强烈扭曲变形的迹象 .综合二维、三维结果认为 ,特殊而复杂的构造变形环境 ,为海原 8 6级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地质条件和深部背景 .
赵金仁李松林张先康杨卓欣张成科刘宝峰张建狮潘素珍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三维反演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