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作民

作品数:152 被引量:2,677H指数:34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6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8篇农业科学
  • 32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3篇土壤
  • 25篇亚高山
  • 21篇川西亚高山
  • 17篇植物
  • 16篇群落
  • 13篇亚热带
  • 11篇叶片
  • 11篇树种
  • 11篇海拔
  • 10篇人工林
  • 10篇冷杉
  • 10篇南亚热带
  • 9篇生态系统
  • 9篇岷江冷杉
  • 8篇针叶
  • 8篇针叶林
  • 8篇自然保护
  • 8篇自然保护区
  • 8篇保护区
  • 7篇种间

机构

  • 14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3篇南京林业大学
  • 29篇四川省林业科...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国家林业局
  • 7篇四川大学
  • 5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广西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新疆林业科学...
  • 3篇四川省林业厅
  • 3篇理县林业局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沈阳环境科学...
  • 2篇广西环境工程...

作者

  • 147篇史作民
  • 74篇刘世荣
  • 23篇冯秋红
  • 21篇许格希
  • 19篇刘兴良
  • 18篇程瑞梅
  • 17篇罗达
  • 14篇赵广东
  • 13篇缪宁
  • 13篇唐敬超
  • 13篇陈健
  • 11篇刘顺
  • 10篇何飞
  • 9篇卢立华
  • 8篇马姜明
  • 8篇马凡强
  • 8篇王卫霞
  • 7篇蒋有绪
  • 7篇蔡道雄
  • 7篇钟哲科

传媒

  • 35篇生态学报
  • 24篇应用生态学报
  • 14篇林业科学
  • 9篇生态学杂志
  • 8篇林业科学研究
  • 8篇陆地生态系统...
  • 6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业气象
  • 2篇广西植物
  • 2篇山地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农村生态环境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广西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10篇2017
  • 11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9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7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14篇2005
1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
2023年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林线附近的亚高山暗针叶林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和区域天然林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青藏高原东缘林线附近选取在亚高山暗针叶林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林为研究对象,按照美国史密森热带森林研究中心(CTFS)的建设标准,在四川省黑水县的四川雅克夏国家森林公园建立1块面积1 hm^(2)(100 m×100 m)的岷江冷杉原始林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其物种组成、区系成分、物种优势度、垂直和径级结构以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存活个体有3325株,隶属于7科9属11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57.143%和88.889%,温带区系特征明显。重要值>1%的木本植物有7种,占木本植物总物种数的63.636%,其重要值之和为99.570%。重要值排名前3的物种分别为岷江冷杉、黄毛杜鹃(Rhododendron rufum)和陕甘花楸(Sorbus koehneana),3者的重要值之和达到了87.635%。样地中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岷江冷杉占据林冠层并在亚林层、下木层和灌木层均有分布。样地内全体木本植物个体平均胸径为7.877 cm,所有木本植物径级分布(DBH≥1 cm)呈明显的倒“J”形,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物种数和取样面积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当样方面积超过0.8 hm^(2)时,曲线斜率趋于稳定,物种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加而缓慢增加。本样地基本符合Raunkiaer频度分级定律且E级频度远高于E级标准频度,群落稳定性较高。【结论】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动态监测样地木本植物区系构成以温带成分为主,前3优势种分别为岷江冷杉、黄毛杜鹃和陕甘花楸,群落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岷江�
陈健许格希许格希陈淼邢红爽李非凡史作民
关键词:亚高山岷江冷杉林线径级结构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与重建
长江上游占长江流域面积的50%以上,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地貌陡峻、河流比降巨大,降雨丰沛且强度大,长江上游分布的森林植被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长江上游天然林由于遭...
刘世荣史作民刘兴良陈林武
文献传递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6
2006年
采用沿海拔样方和样带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运用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指标,分析研究了保护区亚高山草甸植被的群落多样性及其变化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植物种28科76属96种,主要优势种有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狼毒(Stellerachamaejasm e)和蒿草(Kobresiasp.)。随海拔升高,亚高山草甸植被物种丰富度呈现单峰分布格局;α多样性(Shannon-W 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上升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则随海拔升高而增加;β多样性(W ilson-Schm ida指数、群落相异系数βCS及Cody指数)随着海拔均呈上升趋势。
宋爱云刘世荣史作民董林水刘京涛
关键词: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草甸物种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
南北样带落叶乔木功能性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2
2009年
基于南北样带温带区11个地点55种落叶乔木功能性状的采集数据,分析了植物功能性状及其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干物质含量、比叶重及树皮胸径比等功能性状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比叶重与叶片干物质含量间,r=0.367,P<0.001;比叶重与树皮胸径比间,r=0.363,P<0.001;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树皮胸径比间,r=0.208,P<0.001)。温度和降水对植物功能性状起主导作用,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树皮胸径比呈下降趋势(r=-0.194,P=0.043),而随着1月、7月平均温度的升高,叶片干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r=-0.480,P<0.001;r=-0.483,P<0.001);随着年均降水量的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r=-0.391,P<0.001)、比叶重(r=-0.192,P=0.036)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性状来适应所处的环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植物通过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来适应各自的生境。
冯秋红史作民董莉莉刘世荣
关键词:落叶乔木气象因子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被引量:20
2019年
川西亚高山原始林及其采伐后通过不同恢复措施形成的不同类型森林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对比分析及其耦合关系的研究相对匮乏。采用气压过程分离系统(Ba PS)技术研究了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及其砍伐后恢复的粗枝云杉阔叶林、红桦-岷江冷杉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和总硝化速率分别以粗枝云杉阔叶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较高,均以岷江冷杉原始林较低。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在生长季内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呈以7月份最高的单峰趋势。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表明土壤温度是调控呼吸和总硝化作用季节动态的主要因子。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介于2.59—4.71,以岷江冷杉原始林最高,表明高海拔的岷江冷杉原始林可能更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林型间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主要受凋落物量、p H和有机质的影响。不同林型间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显著正相关,表明土壤呼吸和总硝化速率存在耦合关系。
刘顺杨洪国罗达史作民刘千里张利
关键词:土壤呼吸林型亚高山
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分析
2021年
【目的】模式标本是确定植物学名的依据,对稳定植物学名至关重要。研究旨在调查摸清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为构建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也为初研究该类群的学者提供参考。【方法】根据APG IV中对豆目的分科(豆科、远志科、海人树科和皂皮树科),主要以Flora of China(FOC)记录的物种为参照,建立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名录。通过JSTOR(https://plants.jstor.org/)和Tropicals(http://tropicos.org/NameSearch.aspx)等数据库检索、文献查询和考证等获得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的模式标本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取馆藏地、产地和采集年限等关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和作图,得到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并建立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据库。【结果】625个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物种,隶属于豆目的2科(豆科和远志科)122属。共检索到3030份模式标本,保存于全球97家标本馆中,馆藏数量和物种数最多的标本馆是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P),有663份,隶属于65属203种。国内11家标本馆有馆藏,国内馆藏数量最多的标本馆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为130份,隶属于21属61种。检索到的模式标本类型有7种,其中主模式标本有336份(231种,FOC接受名),副模式标本有169份;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采集的起始时间是18世纪,19、20世纪集中采集,21世纪仅采集了少量。采集产地覆盖了全球88个国家,采集数量和物种数最多的是中国,有1332份,隶属于61属365种,占标本总量和物种总数的44%和58%;中国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模式标本数量超过5份的物种有207个,模式标本数量分别为4、3、2和1的物种数量分别为65、70、119和164;625种豆目固氮类木本植物物种命名人多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
秦爱丽马凡强纪敬史胜青江泽平史作民
关键词:模式标本数据库标本馆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退化森林的适应性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川西亚高山不同恢复方式下的3种森林类型,即岷江冷杉−红桦次生林(自然恢复,SF)、云杉阔叶混交林(人工种植后自然恢复,MF)和云杉人工林(人工恢复,PF),采用干筛法测定了6个粒级(>5、2~5、1~2、0.5~1、0.25~0.5和<0.25 mm)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特征,计算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R>0.25)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等团聚体稳定性参数,探究不同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SF和MF的团聚体分布以>2 mm团聚体为优势粒级,而PF的团聚体在各粒级分布较均匀。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参数(MWD、R>0.25、K)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SF和MF的土壤MWD和R>0.25均高于PF,而土壤可蚀性因子K低于PF。不同恢复方式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及细根周转率显著相关,且细根周转率能解释超30%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异,说明森林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的周转过程密切相关。【结论】主要受不同森林的细根周转差异对土壤有机碳输入的影响,自然恢复形成的混交林较人工种植的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因此,在川西亚高山地区退化森林恢复中,宜采用自然恢复或营建混交林的方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稳定。
巩闪闪刘顺许格希史作民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森林土壤亚高山
一种侵蚀林地直播造林的种子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侵蚀林地直播造林的种子,种子依次从内到外包裹有内包衣层和外包衣层,内包衣层为多功能包衣层,由生物炭、粘土矿物、营养保水材料和粘合剂组成;外包衣层为包裹有内包衣层的种子浸渍在外包衣层溶液中形成。制备方法包括...
刘世荣史作民缪宁钟哲科
文献传递
山地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生物生产力海拔梯度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50
2005年
文中从生物学谱中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根据国内外的野外观测文献,总结了山地植被在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2方面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以及群落生物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并提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刘兴良史作民杨冬生刘世荣杨玉坡马钦彦
关键词:海拔梯度
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中国林业适应对策探讨被引量:14
1996年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e likeness of the effe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s were analyzed.With the practice in China, th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forest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were given in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They are: tree improvement strategy, the plantation strategy, th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regenerated forests and natural forests, the thinning and rotation management, the fores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rest pests control, and forest fire control.
郭泉水刘世荣陈力史作民
关键词:林业全球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