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格茹

作品数:3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肌
  • 3篇心肌病
  • 3篇型心
  • 3篇基因
  • 3篇肌病
  • 3篇肥厚
  • 3篇肥厚型
  • 3篇肥厚型心肌病
  • 2篇突变
  • 2篇基因型
  • 2篇厚型
  • 1篇多态
  • 1篇基因突变
  • 1篇家族性肥厚型...
  • 1篇发病
  • 1篇表型

机构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青岛市市立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王继征
  • 3篇邹玉宝
  • 3篇吴格茹
  • 3篇宋雷
  • 2篇王虎
  • 2篇张芊
  • 2篇郑维越
  • 1篇徐荣
  • 1篇甄一松
  • 1篇周宪梁
  • 1篇滕思勇
  • 1篇于晖
  • 1篇张伟丽
  • 1篇王曙霞
  • 1篇荆志成
  • 1篇王志民
  • 1篇黄晓红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肌球蛋白重链基因Arg663Cys和Arg663His突变基因型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表型关系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目的 研究中国人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相关致病基因 ,揭示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在 6 0例门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 6 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 β 肌球蛋白重链 (β MHC)基因突变扫描 ,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外显子基因片断 ,测序检测突变。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调查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其他家系成员。结果 在一患者及其家系中发现位于 β MHC基因第18号外显子的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C→T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 ,该突变以前未见报道 ;在另两个患者及其家系中同样在 6 6 3密码子位置发生G→A转换 ,使精氨酸变为组氨酸。 3个家系基因型类似但临床表型不同。前者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外显率 10 0 % ;而后者临床表现则相对轻微 ,呈不完全外显。另外 5 7例患者和 6 0例正常对照未发现异常。结论 β MHC同一位置基因突变表现为不同的临床表型 ,提示即使是在同一种族 (中国人群 )中肥厚型心肌病亦存在异质性遗传特点。
宋雷徐荣吴格茹邹玉宝王继征郑维越张芊黄晓红惠汝太
关键词:突变基因型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基因突变
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IVS15-1G>A突变导致肥厚型心肌病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进行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MYH7)突变筛查,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结果在该家系8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6例携带MYBPC3(gi:Y10129)G8887A突变,正常对照同一位置未见异常。该突变位点是MYBPC3基因15内含子的剪接位点的受体位点(IVS15-1G>A),其中3例携带者发病,表现为轻微的胸闷、胸痛和不对称性室间隔轻度肥厚(13-14mm),发病较晚(48-75岁)。MYH7基因未发现突变。结论MYBPC3基因IVS15-1G>A突变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其携带者临床表型较好。对于症状轻微、发病较晚的HCM患者,首选MYBPC3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是较为合理可行的方法。
邹玉宝王继征吴格茹宋雷王曙霞于晖张芊王虎惠汝太
关键词:基因突变
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1903AA基因型延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发病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ACE)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I/D)、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基因(AGTR1)1166A/C、醛同酮合成酶基因(CYP11B2)-344C/T、心脏糜蛋白酶A基因(CMA)-1903A/G、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TNFα)-308G/A和C蛋白β3亚单位基因(GNB3)825C/T等多态对HCM临床表型的影响。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93例无血缘关系的HCM病人,8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研究对照。设计特异引物,PCR扩增包含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CMA-1903A/G、GNB3 825C/T、TNF-α- 308G/A等多态的目的片断,根据PCR产物的长度或PCR产物限制性酶切后的长度来判定上述多态。结果4.3%的HCM患者携带CMA-1903AA基因型,其发病(65.5±7.9岁,n=4)晚于携带AG (37.3±12.5岁,n=36,P<0.01)和GG(40.1±15.3岁,n=53,P<0.01)基因型的HCM患者。ACE I/D、AGTR1 1166A/C、CYP11B2-344C/T、GNB3 825C/T、TNF-α-308G/A等多态不影响HCM表型。结论携带CMA-1903AA基因型的HCM患者发病明显晚于AG和GG基因型的患者,可能AA基因型具有保护作用。
邹玉宝周宪梁王继征宋雷王志民甄一松荆志成吴格茹王虎郑维越滕思勇张伟丽惠汝太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多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