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喻学刚

作品数:12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房颤
  • 3篇心房
  • 3篇心律
  • 3篇复律
  • 2篇低能量
  • 2篇心房纤颤
  • 2篇心律失常
  • 2篇预后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室性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通气
  • 2篇缺血
  • 2篇纤颤
  • 2篇近期预后
  • 2篇机械通气
  • 2篇机械通气患者
  • 2篇灌注

机构

  • 6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湖北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解放军第42...
  • 1篇解放军421...

作者

  • 12篇喻学刚
  • 4篇马大波
  • 2篇麦永东
  • 2篇丁世芳
  • 2篇毛梅
  • 2篇张宜雅
  • 2篇胡振红
  • 2篇于娜
  • 2篇席玉胜
  • 2篇傅祖红
  • 2篇王军昌
  • 2篇吴高贤
  • 1篇姚行齐
  • 1篇钟磊
  • 1篇钟磊
  • 1篇肖波
  • 1篇黄怀钧
  • 1篇董传仁
  • 1篇白秋生
  • 1篇罗显田

传媒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了解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效果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将解放军421医院心内科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4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h,3d和7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90%,75.00%和86.36%,氯沙坦+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6.66%,80.95%和95.23%。两组在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05%和87.50%(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7.45±1.44)mm和(35.83±1.38)mm(P<0.05)。结论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氯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
喻学刚席玉胜肖波钟磊罗显田
关键词:复律胺碘酮氯沙坦
氨溴索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 研究氨溴索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分别采用氨溴索针剂和必漱平针剂治疗 ,监测气道峰压(PIP)、平台压 (Pplat)、平均气道压 (Pm)、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静态顺应性 (Cs)、动态顺应性 (Cd)和吸气阻力 (Ri)变化 ,并检测了血清丙二醛 (MDA)、谷胱甘肽 (GSH)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SOD)及总抗氧化能力 (TAO)水平。结果 氨溴索治疗显著降低患者Ri、PIP、Pplat、Pm、PEEPi水平 ,显著增高Cs、Cd水平 ,并使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 ,SOD、GSH及TAO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氨溴索治疗对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状态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并能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对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傅祖红胡振红毛梅吴高贤姚行齐喻学刚
关键词:机械通气氧化应激氨溴索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转复及胺碘酮的干预作用
2007年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的可能性、预测因素及胺碘酮的转复效果。方法:将112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48h和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将常规治疗组48h后未复律的患者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胺碘酮组,观察用药至7d时房颤的转复情况。结果:胺碘酮组55例房颤患者,治疗48h和7d转复为窦性心律的转复率分别为72.73%和83.63%,常规治疗组48h的转复率为52.63%。未复律的患者给予胺碘酮和常规治疗至7d时房颤的转复率分别为53.84%和28.57%。多因素回归和相关分析表明,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原因。结论:多于50%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可在48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左心房扩大是影响房颤转复的主要因素。
喻学刚席玉胜肖波钟磊
关键词:心房颤动胺碘酮转律
脂质体携载SOD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2
1994年
以脂质体包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表明大鼠脑缺血再灌后出现了严重的组织损伤。SOD,SOD加脂质体,SOD包裹脂质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尤以脂质体包裹SOD组效果最佳。与前二者相比,能显著降低脑组织中Ca ̄(++)、Na ̄(++)及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SOD活性,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伤。
喻学刚易小平黄怀钧
关键词:脂质体
体内低能量除颤对房颤的复律效果观察
1999年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对阵发性(A组)、房颤时间在1~6月内(B组)和6月~3年(C组)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A组有效复律能量3.66+1.45焦耳,远低于B组(6.7+2.68)和C组(8.76+3.02)(P<0.001),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P<0.005)。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环长越短,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喻学刚马大波牛树茂张裕民
关键词:心房纤颤低能量
强化降脂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比较40~60 mg阿托伐他汀的强化降脂与2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相比,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MMP)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ACS患者46例,随机分为较大剂量(40~60 mg)组和常规剂量(20 mg)组,观察服药前、服药后1 w、4 w时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hs-CRP、MMP-2、MMP-9水平的变化。结果:1.强化治疗组1 w时就出现TC、LDL-C水平的下降(P<0.05),4 w时下降更明显(P<0.01),且降脂效果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P<0.05);2.强化治疗组1 w时hs-CRP、MMP-2及MMP-9水平开始下降,4 w时下降更显著,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3.强化降脂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肝、肾功能,肌酸激酶(CK)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对于ACS患者,早期的强化降脂治疗能更显著的降低血脂、hs-CRP及MMP水平,能更好的发挥他汀的抗炎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喻学刚王军昌于娜麦永东张宜雅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降脂药高敏C-反应蛋白
氨溴索对机械通气患者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针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COPD 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采用氨溴索针剂治疗,检测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超氧化 物歧化酶活性(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及呼吸机脱机时间。结果:氨溴索治疗显著降低患者 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GSH、SOD及TAO水平,氧合指数明显提高,脱机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氨溴索治疗能减轻COPD并呼 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氧化应激程度,提高患者抗氧化能力,对COPD患者有一定辅助治疗价值。
傅祖红毛梅胡振红江应浩吴高贤喻学刚
关键词:机械通气氨溴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阵发性房颤的自然转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1年
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常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引起患者主观不适.目前常用药物或电击的方法来转复阵发性房颤.但有一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能自然地转复为窦性心律,避免了药物或电击对人体的不良影响.本研究观察了13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的自然转复情况,以便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喻学刚丁世芳马大波
关键词:阵发性房颤
体内低能量除颤对房颤的复律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00年
采用体内除颤方法 ,对阵发性 (A组 )、房颤时间在 1~ 6个月 (B组 )和 6~ 2年 (C组 )的三种不同类型房颤进行电复律 ,以探讨体内低能量除颤的可行性。结果 :三组除颤成功率分别为 10 0 % ,92 .8% ,86 .7%。A组有效复律能量 3.6 6± 1.45焦耳 ,远低于B组 (6 .7± 2 .6 8)和C组 (8.96± 3.0 2 ) (P <0 .0 1) ,B组除颤成功率高于C组 (P <0 .0 5 )。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表明 ,有效除颤能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和环长呈正相关 ,与心功能、年龄、性别等无显著相关。结果显示 ,对电生理检查中诱发的房颤 ,体内低能量除颤是安全可行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 ,除颤所需能量越大。
喻学刚马大波牛树茂张裕民
关键词:低能量心房纤颤
急性心梗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改变及对近期预后的预测作用被引量:3
2000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及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68例急性心梗患者在入院时、溶栓前后和恢复期体表心电图QTcd的变化,与20例冠心病患者比较,并观察其与不同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QTcd高于冠心病组,溶栓治疗再通组QTcd高于未再通组,至恢复期仍略高于冠心病组。发生Lown氏Ⅲ级以下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cd相近,均显著低于Lown氏Ⅲ级以上和室扑/壇颤的患者。结论: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对预测近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喻学刚龚志刚丁世芳马大波
关键词:溶栓QT离散度室性心律失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