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伟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内固定
  • 2篇内固定治疗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1篇单髁
  • 1篇单髁置换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性疾病
  • 1篇研究方法
  • 1篇药师
  • 1篇药师参与
  • 1篇抑制剂
  • 1篇诊疗
  • 1篇制剂
  • 1篇神经保护
  • 1篇神经保护作用
  • 1篇鼠脑

机构

  • 8篇甘肃省人民医...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 1篇兰州军区联勤...

作者

  • 8篇张伟
  • 4篇骆文远
  • 1篇杨天鸣
  • 1篇杨社华
  • 1篇张海平
  • 1篇钱耀文
  • 1篇马靖琳
  • 1篇张志海
  • 1篇高湘
  • 1篇张伟
  • 1篇袁媛
  • 1篇汪静
  • 1篇翟晶
  • 1篇张超
  • 1篇张少博
  • 1篇刘鹏

传媒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05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漂浮肩损伤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锁骨(或肩峰)和肩胛颈治疗不稳定漂浮肩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漂浮肩损伤患者12例,年龄28~66岁,平均46.7岁,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30.1个月。选择锁骨(或肩峰)骨折和肩胛颈骨折同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锁骨采用锁骨上切口,加压锁定接骨板固定。肩胛颈骨折采用外侧缘直切口,加压锁定接骨板固定。记录术前锁骨移位、锁骨短缩,肩胛骨外缘骨折错位(lateral border offset,LBO)、外柱成角畸形(lateral angulation deformity,LAD)。比较手术前后肩胛骨盂极角(glenopolar angle,GPA)变化,术后随访对比患侧和健侧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本组术中失血110~500 ml,平均259.2 ml;手术时间90~215 min,平均144.2 min。术前锁骨移位畸形11~43 mm,平均19.5 mm;术前锁骨短缩-8~36 mm,平均13.30 mm。术前LBO 7~63 mm,平均35.6 mm;术前LAD 10°~42°,平均28.2°。术后X线片示锁骨移位、短缩,以及肩胛骨外缘移位和成角畸形完全复位。除1例切口脂肪液化病例经二次处理后愈合,其余所有切口一期愈合。GPA术前平均(20.58±9.19)°,术后(32.50±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患侧平均(79.33±12.51)分,健侧(93.75±5.29)分,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15~26周,平均(19.83±3.71)周。结论采用手术同时固定锁骨(或肩峰)和肩胛骨治疗不稳定漂浮肩,能达到骨折满意复位、稳定固定、恢复盂极角的目的,骨折愈合率高,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疗效肯定。
高明暄聂德军普星宇迟飞汪能王悦张伟骆文远
关键词:肩骨折骨折固定术
内、外侧联合双柱内固定治疗23例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内、外侧微创切口双柱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内、外侧微创切口手术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患者23例。外侧切口:沿肩胛骨外侧缘、外柱骨折线向上牵开三角肌后部,自小圆肌与冈下肌间隙显露出肩胛骨外缘。内侧切口:沿肩胛骨内侧缘、内柱骨折线顺斜方肌纤维分离,经菱形肌与冈下肌肩胛骨附丽点间隙分离进入,显露肩胛骨内侧缘。两柱均用钢板螺丝钉进行框架式内固定。结果:除1例患者的切口脂肪液化经二次处理后愈合,其余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骨折肩胛骨盂极角术前为(25±12)°,术后为(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4.4±1.3)个月。结论:采用内、外侧联合双柱内固定手术治疗肩胛骨体部移位骨折便于骨折显露、复位和可靠固定,且软组织剥离少,患者骨折愈合率高,功能恢复良好。
高明暄聂德军常彦峰谢伟强王悦普星宇张伟骆文远
阻断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首次Longa神经功能评分1-3分者为模型建立成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每组各6只。MCAO模型组为栓线穿过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并达大脑前动脉近端;假手术组为栓线至颈总动脉内,不阻断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0 h给药组为拔出栓线后立即腹腔注射L-蛋氨酸砜亚胺(MSO)50 mg/kg;再灌注1 h给药组为拔出栓线再灌注1 h后,腹腔注射MSO 50 mg/kg。拔出栓线24 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梗死体积测定、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凋亡细胞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正常,脑组织内均未见梗死灶及凋亡细胞,GS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AO模型组GS活性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6.7±2.8)×10^3U/g比(1 9 8.8±1.2)×10^3U/g和(1 9 6.1±2.6)×10^3U/g,均P〈0.0 1]。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GS活性、凋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与MCAO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0.4)分和(1.3±0.8)分比(2.5±0.6)分,(10.0±2.0)%和(20.9±1.1)%比(26.8±1.5)%,(22.2±1.2)×10^3U/g和(22.0±1.2)×10-3U/g比(176.7±2.8)×10^3U/g,(2.35±0.23)%和(4.36±0.30)%比(7.85±0.27)%,均P〈0.05];再灌注1 h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GS活性与再灌注0 h给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0 h和1 h给药组凋亡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制GS酶活性,可阻断星形胶质细胞内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张伟张伟刘鹏袁媛张少博张少博马靖琳
关键词:脑梗死体积
重症髋部创伤救治1例
2024年
患者,男,30岁,系车祸伤,于2019年12月入院。1直径约10 cm的钢管自右大腿远端内侧贯穿,在当地医院简单处理伤口后急送来甘肃省人民医院。急诊行骨盆及右髋X线、CT检查,示右侧大腿后肌群及臀部粗大钢管贯通伤,右侧髂骨、坐骨、髋臼、右耻骨下支、右股骨颈、股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大腿、臀部及右侧髂肌软组织显著肿胀并血肿、肌间隙积气。入院查体:体温36.8℃,心率每分钟125次,呼吸每分钟25次,血压96/62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模糊,言语欠流利,面色苍白。右大腿后侧贯通伤,约50 cm长,直径10 cm钢管滞留(图1a-1b)。右髋部肿胀、青紫,局部压痛阳性,可触及骨擦感,有反常活动,可闻及骨擦音。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右大腿贯通伤并异物存留;骨盆骨折,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开放性右股骨近端骨折(图1c-1i)。
冯俊超高明暄陈少龙张伟骆文远
关键词:鹑鸡肠球菌
动脉栓塞微球在动物体内实验研究方法概述
2005年
动脉栓塞(artery embolization)是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栓塞剂输入到靶组织或器官的一种医疗技术.若靶组织为肿瘤,则由于栓塞使肿瘤血管闭锁,切断对肿瘤组织的供血与营养,使肿瘤细胞缺血坏死.如栓塞剂中含有抗肿瘤药物,则药物在栓塞部位逐渐释放,使药物在肿瘤组织中保持较高的浓度与较长的时间,故可大大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此也称化疗栓塞[1],即具有化疗与栓塞双重作用.动脉栓塞物质常用的有明胶海绵、聚乙烯醇海绵、碘油、微囊、微球等等.本文通过查询动脉栓塞微球在动物体内的实验文献,将其汇总为3个方面.
高湘杨社华张伟
关键词:动物实验研究方法
吡哌酸片大肠杆菌检验方法的探索被引量:3
2003年
吡哌酸片用于治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用 2次离心薄膜过滤法,将滤膜放入胆盐乳糖增菌液中,培养 48h,阳性对照菌 (大肠杆菌 )不能检出;改将滤膜放入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中,培养 48h,在伊红美兰平板上有典型的大肠杆菌菌落.结果理想,较好地解决了吡哌酸片大肠杆菌的检出问题.
张海平杨天鸣张志海张伟
关键词:吡哌酸片大肠杆菌
单髁置换治疗中青年患者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随访被引量:14
2019年
背景: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进步,单髁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但在国内目前仍缺乏单髁置换治疗相对年轻患者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治疗年轻患者膝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骨三科采用单髁置换治疗相对年轻患者(年龄<55岁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16例,参照术前、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影像学胫股角、髋膝踝角评价单髁膝关节置换疗效。结果与结论:(1)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脂肪栓塞及假体周围骨折等早期并发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2)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3)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P <0.05);(4)术后胫股角、髋膝踝角与术前比较亦显著改善(P <0.05);(5)结果表明,单髁置换治疗相对年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中远期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普星宇骆文远钱耀文才礼扬张超陈少龙王悦张伟
关键词:骨关节炎单髁置换内侧间室假体松动
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参与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实践与体会
张伟翟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