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平
- 作品数:36 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J8.降钙素原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时的临床意义
- 万鼎铭张素平曹伟杰邵运丽
- 文献传递
- 改良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改良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改良VAD方案和标准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并分别观察两者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改良VAD方案有效率与标准VAD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VAD方案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VAD方案(P<0.05)。结论改良的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安全有效,有可能替代标准VAD方案。
- 万鼎铭王岩程远东孙慧孙玲谢新生刘少君张素平邵运丽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改良VAD方案地塞米松
- 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影响
- 2024年
- 背景: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较高的植入功能不良相关,因此经常要求更高的CD34^(+)细胞数量,但现有研究关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34+细胞剂量和研究终点关系的结论是有争议的。目的:探究CD34^(+)细胞数对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疾病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总计135例。结合既往研究结果及移植中心经验,以CD34+细胞数5.0×10^(6)/kg为截止点,将队列分为2组。评估两组的移植物植入情况、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率、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等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结论:①CD34+细胞剂量与血小板的植入相关,高剂量组血小板的植入时间早于低剂量组(14 d vs.16 d,P=0.013)。②两组患者3年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异(67.5%vs.53.8%,P=0.257);两组间的无进展生存期也无显著性差异(65.6%vs.44.2%,P=0.106),但根据疾病风险指数(DRI)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低危患者高剂量组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较低剂量组升高(72.0%vs.49.3%,P=0.036)。③高剂量组3年累积复发率小于低剂量组(16.0%vs.33.5%,P=0.05)。④两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高剂量组大于低剂量组,但无显著差异(17.3%vs.6.7%,P=0.070);进行分层分析发现,高危患者中高剂量组100 d内非复发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20.0%vs.3.3%,P=0.046)。⑤综上所述,输注>5.0×10^(6)/kg的CD34^(+)细胞可促进血小板早期植入,可改善移植中低危风险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并且降低移植后累积复发率;但在高危患者中,高剂量CD34+细胞导致移植后100 d内的非复发死亡率增高,考虑可能与移植后早期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增多相关,因此考虑对回输高剂量CD34+细胞的患者应加强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监测。
- 彭英楠边志磊张素平李丽曹伟杰万鼎铭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复发
- 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确诊为allo-HSCT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并应用艾曲泊帕治疗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中,14例为移植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PT),26例为移植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SFPR)。开始艾曲泊帕治疗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73(53,111)d,起始剂量25 mg/d,最大剂量(25~75)mg/d。28例(70.0%)患者经艾曲泊帕治疗有效(OR),其中21例(52.5%)患者为完全有效(CR),7例(17.5%)患者为部分有效(PR),12例(30.0%)患者无效。艾曲泊帕疗效与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密切相关,治疗前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患者与减少患者相比,OR率及CR率更高(88.2%vs 56.5%,P=0.030;70.6%vs 39.1%,P=0.049),获得OR及CR所需时间更短[(18.87±11.05)d vs(29.15±14.55)d,P=0.043;30(15,38)d vs 48(36,82)d,P=0.025]。治疗过程中9例(22.5%)患者出现1~2级肝损伤,但无患者因此停药。结论:艾曲泊帕是治疗allo-HSCT后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 王怡然张素平李丽曹伟杰张然许慧敏郭荣谢新生刘忠文周健万鼎铭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多中心临床研究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抢先治疗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抢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血液科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134例alloHSCT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移植后CMV感染的累积发生率、发生中位时间、相关危险因素,抢先治疗有效率、转阴中位时间以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Allo-HSCT后74/134例发生CMV血症(55.2%),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34(14-283)d。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预处理方案中应用ATG和合并Ⅱ-Ⅳ度a GVHD为CMV血症的危险因素;85.1%(63/74)的患者经抗病毒抢先治疗后转为阴性,转阴中位时间为15(5-82)d,其中2例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未发生CMV血症组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为66.3%,CMV血症组移植患者5年生存率为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及合并Ⅱ-Ⅳ度a GVHD有可能增加allo-HSCT后CMV感染的发生率,抢先治疗能有效阻止CMV血症患者发病。
- 曹伟杰万鼎铭李丽王冲张素平刘长凤谢新生孙慧
-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感染抢先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
-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影响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12例SAA allo-HSCT后EBV相关PTLD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PTLD的发病率、影响因素、临床表现、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 101例行allo-HSCT的SAA患者中,12例发生EBV相关PTLD,总发生率11.88%,中位发病时间为HSCT后68.5(47~95)d。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发热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扁桃体肿大1例,肝脏占位1例。7例病理确诊的患者中,1例单形性PTLD,2例多形性PTLD,4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患者CD20及EBER均阳性。12例患者均接受了减量免疫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7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83.33%;5例死亡,2例死于疾病进展,3例死于重症感染,总死亡率为41.67%。PTLD患者的总生存期(OS)较非PTLD患者明显缩短(P=0.001)。危险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有氟达拉滨(FLU)、应用CD25单抗、合并巨细胞病毒(CMV)-DNA血症的患者发生EBV相关PTLD的风险更高(OR=6.426,P=0.036;OR=5.453,P=0.028;OR=7.558,P=0.025)。结论 SAA allo-HSCT后EBV相关PTLD发病率相对较高,是严重影响SAA HSCT患者OS的并发症。预处理方案含有FLU、应用CD25单抗、合并CMV-DNA血症是SAA HSCT患者发生EBV相关PTLD的危险因素。HSCT后动态监测EBV-DNA载量、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减量免疫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安全有效。
- 李丽边志磊曹伟杰张素平张然万鼎铭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EB病毒利妥昔单抗
- 血液病患者念珠菌血症单中心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念珠菌血症的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8例血液病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特征及微生物学特点,并用相应统计学方法分析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8例念珠菌血症患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占78.6%(22/28),30 d死亡率为46.4%(13/28),感染性休克发生率为32.1%(9/28)。28例患者分离出28株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占64.3%(18/28)。药敏试验结果示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35.7%(10/28)、39.3%(11/28)、35.7%(10/28)。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死亡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感染性休克OR=33.182,P=0.025。结论血液病念珠菌血症患者以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为主,早期病死率较高。病原菌以热带念珠菌为主,感染性休克是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
- 关丽娜李晓宁张然李丽张素平谢新生姜中兴万鼎铭曹伟杰
- 关键词:真菌血液病念珠菌血症耐药性
- 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慢性髓系白血病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2年
-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均为成人常见的恶性血液病,但两者同时发生甚为罕见。T—LBL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预后差,合并CML则预后更差,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现报告我们诊治的1例成人T—LBL合并CML行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 万鼎铭张素平张诚邵运丽
- 关键词: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慢性髓系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文献复习单倍型侵袭性淋巴瘤
- 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 2023年
-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2月28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5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分为好转组(n=26)和进展组(n=25),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发热44例(86.27%),胸痛38例(74.51%),咳嗽或咳痰33例(64.71%)。19例患者行痰免疫荧光染色,11例(57.89%)检测到毛霉菌。41例患者共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43次,标本包括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36例患者检测到毛霉菌,5例为阴性,阳性率87.80%。好转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7.5 d,优于进展组(12 d)。原发病未缓解、毛霉菌病诊断时粒细胞缺乏及粒细胞缺乏超过5 d的患者预后更差,而药物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更好(P<0.05)。抗毛霉菌治疗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未缓解是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和mNGS技术有助于毛霉菌病早期诊断。毛霉菌病好转组患者生存时间长于进展组,原发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超过5 d的患者预后较差。药物治疗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可改善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的预后。原发病未缓解是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毛霉菌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丽边志磊曹伟杰张素平秦洋万鼎铭
-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毛霉菌病预后手术治疗
- 亲缘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观察亲缘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7例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行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AML);外周血单倍体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改良的BU/CY+ATG方案,均应用环孢素A+吗替酶酚酸酯+短程甲氨蝶呤±巴利昔单抗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57例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移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2—65个月);其中粒细胞缺乏期感染率为84.2%(48/57);粒细胞植入率为98.2%(56/57),中位植入时间14d(10~22d),巨核系植入率为91.2%(52/57),中位植入时间20d(10—90d);GVHD累计发生率为61.4%(35/57),其中急性GVHD占26.3%(15/57),慢性GVHD占35.1%(20/57);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为36.8%(21/57);移植后复发率为24.6%(14/57),2例出现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PTLD);57例患者3年内非复发病死率为31.6%(18/57);3年总生存率为44%,3年无病生存率为40%。结论在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胞相合及非血缘相合供者的情况下,亲缘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万鼎铭陈诗彧曹伟杰郭荣谢新生张素平陈晓娜庞雨晴孙琳琳刘郁叶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复发率无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