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红梅

作品数:6 被引量:102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市神经外科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局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颅内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瘤
  • 3篇动态CT
  • 3篇颅内恶性胶质...
  • 3篇脑组织
  • 3篇恶性
  • 3篇恶性胶质瘤
  • 3篇CT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术后早期
  • 2篇肿瘤
  • 2篇灌注
  • 2篇MR

机构

  • 5篇北京市神经外...
  • 1篇北京市神经外...

作者

  • 6篇张红梅
  • 6篇高培毅
  • 2篇林燕

传媒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颅内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与肿瘤残存的MR影像学分析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分析颅内胶质瘤术后脑组织反应性增强与肿瘤残存增强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4 例胶质瘤术后的MRI表现,其中男141 例,女63 例,年龄12~68 岁,平均39-1 岁。所有病例均在术前进行MRI检查,并在术后1 个月内至少行1 次MRI平扫及增强扫描,且均追踪至软化灶形成或肿瘤复发。使用Windows7-5 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SPSS)进行χ2 检验,确定5 项有显著性差异的观察指标,将其记录结果进行判别分析,并另选16 例病例对此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在MRI表现中,增强与术前是否有对应关系、环形增强厚度是否均匀及厚度大小、边界是否清楚和是否伴结节或团块状增强5 项观察指标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有显著性意义。利用最大似然判别分析法对两者进行鉴别的准确率为82-4 % 。结论 合理、正确地应用统计学方法,使得影像学诊断有了较客观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胶质瘤术后脑组织反应性增强与肿瘤残存增强的MRI鉴别诊断水平。
张红梅高培毅孙楠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
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脑组织正常反应与术后残存的动态CT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反应性增强与肿瘤残存增强的动态CT时间 -密度曲线形态及发生机制。材料和方法 :选取48例恶性胶质瘤术后患者为试验组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14~63岁 ,平均38.2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瘤25例 ,少枝胶质细胞瘤6例 ,胶质母细胞瘤15例 ,混合胶质细胞瘤2例。所有病例在术后7~15天内行动态增强CT检查 ,注药速度1.5ml/s ,总剂量90ml,经高压注射器注药的同时进行动态扫描。扫描速度1层/s ,间隔2.5s。扫描43层 ,共148s。同法对11例癫灶清除术后7~12天内和5例胶质瘤术前患者检查 ,经后处理后获得其时间 -密度曲线 ,并对48例恶性胶质瘤中的30例追踪观察。结果 :术后反应性增强的时间 -密度曲线表现为注药后曲线缓慢上升 ,在65~80s左右达峰值 ,然后逐渐下降 ,并维持在一定水平 ;术后残存增强的曲线在检查时间(148s)内缓慢上升 ,无明显峰值 ,或表现为峰值出现后的相对稳定状态而无明显的下降支。术后反应性增强与术后残存增强的曲线不同是由于其增强的病理机制不同所致。结论 :通过动态CT检查 ,分析其时间 -密度曲线 ,可以对术后反应性增强与残存增强进行有效的鉴别 。
高培毅张红梅
关键词: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动态CT
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动态CT定量研究被引量:42
1999年
目的探讨动态CT在脑血流灌注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共13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24~51岁,平均32岁。患者左臂举起与头部平行,先进行普通平扫,然后选定侧脑室上部层面做快速注药后的动态CT检查,对比剂为优维显300(Ultravist300,碘含量300mg/ml),注射速度4ml/s,剂量50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的同时进行扫描,扫描速度1层/秒;扫描条件:120kV,300mA,共扫描40层。后处理后获得该层面及位于同水平的肘动脉层面的一系列重建图像。分别利用脑组织及肘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正常脑灰白质的血流灌注量。结果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593~968ml·min-1·100g-1,平均762ml·min-1·100g-1,标准差为1040ml·min-1·100g-1;正常脑白质灌注量为271~431ml·min-1·100g-1,平均339ml·min-1·100g-1,标准差为503ml·min-1·100g-1。与普遍应用的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inglephotonemi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张红梅高培毅胡平英
关键词:脑组织血流灌注动态CTCT脑缺血
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MR、CT对残存肿瘤检出的受试者操作特性分析被引量:31
2000年
目的 用受试者操作特性 (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 ,ROC)分析方法评价MR、CT对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残存肿瘤的检查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幕上脑皮层及皮层下恶性胶质瘤 2 0 0例 (男 138例 ,女 6 2例 ,年龄 17~ 6 8岁 ,平均 36 9岁 )。 2 0 0例中术后肿瘤残存 5 4例 (2 7% ) ,均经 2次手术证实 ;其余 146例术后影像学随诊至少 2年以上无复发表现。采用Windows 95版ROCKIT软件进行ROC分析 ,使用微软Excel 8 0软件绘制ROC曲线图。结果  2 0 0例颅内幕上恶性胶质瘤术后MR与CT检查ROC分析显示 ,CT曲线的截距 (a值 )为 0 7372 ,斜率 (b值 )为 1 15 5 5 ,曲线下面积 (Az)为 0 6 85 2 ;MR曲线的a值为 2 15 6 0 ,b值为 0 9940 ,Az为 0 936 9。两种方法的ROC曲线及Az明显不同 ,两者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MR在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对肿瘤残存的检出上明显优于CT。
高培毅林燕张红梅
关键词:脑胶质瘤术后CT
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早期MR影像学表现被引量:14
2000年
目的 探讨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的MRI表现。方法 选取 5 5 9例恶性胶质瘤作为试验组 ,12 6例良性星形细胞瘤作为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与病理证实 ,并在术后 2个月内至少行 1次MR平扫及增强扫描 ,全部病例均追踪至软化灶形成或肿瘤复发。结果 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MRI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术后反应性增强的发生率为 76 4% (4 17/ 5 5 9) ,在术后 8~ 2 5d时强化明显 ,其环形增强的厚度一般 <3mm ,边界清楚锐利 ,极少伴结节状增强影 ;(2 )肿瘤残存的发生率约为 2 4 2 % (135 / 5 5 9) ,病灶边界模糊 ,厚度一般≥ 3mm ,多伴有结节或团块状增强影 ;(3)术区脑膜增强的发生率为 90 9% ,持续时间较长 ,可持续 3年甚至更长。结论 恶性胶质瘤的术后早期MRI表现尽管错综复杂 ,但仍可以在全面、细致的分析中发现某些规律和特点 ,从而提高术后诊断水平 ,对于评价手术效果和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着客观。
张红梅高培毅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颅内肿瘤胶质瘤术后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及临床初步应用被引量:17
2001年
目的 探讨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的临床应用。方法  13名正常成人、5名临床疑有脑缺血患者和 2名临床初诊为继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动态CT脑血流测量。结果 正常脑灰质血流灌注量为 5 9.3~ 96 .8ml·min-1·10 0 g-1,平均 76 .2ml·min-1·10 0 g-1;正常脑白质血流灌注量为 2 7.1~ 43.1ml·min-1·10 0 g-1,平均 33.9ml·min-1·10 0 g-1。 5例临床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4例发现局部脑血流灌注量下降 ,1例见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增加。 2例临床初诊继发性帕金森病中 ,1例见左侧壳核血流灌注量下降 ,1例双侧脑血流灌注量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动态CT脑血流灌注测量可以显示正常脑组织以及病变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高培毅林燕张红梅
关键词:脑血流局部血流CT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