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源 作品数:12 被引量:56 H指数:3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福建省卫生厅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推广适宜技术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骨折复位程度和骨水泥注入量对PKP术后邻近椎体应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骨折椎体复位程度和骨水泥注入量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术后邻近椎体应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例健康中年志愿者行胸腰段脊柱CT扫描,将图像处理后利用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用Geomagic、Abaqus软件对图像中材料属性、接触关系进行设定,建立T_(11)~L_(1)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限元模型,设定T_(12)椎体骨折压缩1/2,经椎弓根单侧PKP术中椎体复位后T_(12)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到1/2、恢复到3/4或恢复正常,设定分别注入4 mL和5 mL骨水泥,设置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分析前屈、后伸、右侧侧屈、右侧旋转情况下T_(11)椎体和L_(1)椎体应力的变化。结果前屈方向:T_(12)椎体前缘高度复位越好,邻近T_(11)椎体和L_(1)椎体应力越小。后伸方向:T_(12)椎体前缘高度未恢复时T_(11)椎体应力最大,T_(12)椎体高度恢复到3/4时T_(11)椎体应力最小;T_(12)椎体前缘高度完全复位时L_(1)椎体应力最大,T_(12)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到1/2时L_(1)椎体应力最小。右侧侧屈方向:T_(12)椎体前缘复位高度对邻近T_(11)椎体和L_(1)椎体应力没有影响。右侧旋转方向:T_(12)椎体前缘复位到3/4时,邻近T_(11)椎体和L_(1)椎体应力最小,T_(12)椎体前缘高度完全恢复后应力反而更大。T_(12)椎体压缩骨折PKP术中注入4 mL和注入5 mL骨水泥对术后邻近T_(11)椎体和L_(1)椎体应力影响无明显差异。结论适度复位压缩椎体和注入适宜的低剂量骨水泥可以降低PKP术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风险。 曾锦源 谢昀 陈春永 林章雄 郑力峰 邱耀宇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有限元分析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手术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特点及各种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方法:回顾性研究10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分析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各种手术治疗方案的适应症及疗效。研究方法分为:(1... 曾锦源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手术治疗 手术疗效 植骨融合术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文献传递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螺旋刀片位置的研究 被引量:28 2020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螺旋刀片位置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月经PFNA内固定治疗的13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2例患者正位X线片显示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中间(A组)、59例位于股骨颈中下1/3(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骨折分型、合并内科疾病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尖顶距(tip-apex distance,TAD)、尾钉高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1个月。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折均达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90,P=0.849)。术后6个月,A组TAD为(2.23±0.07)cm、尾钉高度为(1.72±0.14)cm,B组分别为(2.85±0.12)、(0.53±0.26)c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643,P=0.000;t=31.031,P=0.000)。术后6个月,A组髋关节功能获优48例、良15例、可9例,B组获优38例、良16例、可5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75,P=0.941)。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时,结合适宜的TAD,螺旋刀片置于股骨颈中间或中下1/3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曾锦源 叶君健 谢昀 陈春永 林章雄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精准病原学诊断指导一期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慢性假体周围感染的临床效果 2024年 目的:探讨精准病原菌诊断指导一期人工关节翻修术治疗慢性假体周围感染(PJ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接受人工关节翻修术的慢性PJ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翻修组(38例)与二期翻修组(38例)。所有PJI患者均通过精准病原学诊断流程进行病原学检测,该流程优化了标本采集、微生物培养条件及分子诊断等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中病原菌检出情况、术后静脉注射靶向抗生素时间、术后2年随访时关节功能情况,以及截至2024年7月31日时两组患者再感染率和假体无感染生存曲线。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微生物培养检出数、术前分子诊断检出数、术中微生物常规培养和优化培养检出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静脉注射靶向抗生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随访时,两组患者关节ROM和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关节ROM和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再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患者假体无感染生存曲线大致重合,假体无感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病原学诊断流程在慢性PJI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在获得明确病原学诊断结果的前提下,一期人工关节翻修术结合靶向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与二期人工关节翻修术相当。 肖郑伟 洪子豪 曾锦源 张泽宇 吴百健 黄子达 黄子达 方心俞 张超凡 张文明关键词:疗效比较 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和评价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65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其中男39例,女26例;年龄60~83岁,平均(66.1±6.0)岁,分析一般资料、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方案的疗效。根据术中是否行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将术式分类为单纯髓核摘除术组(共45例)和融合内固定术组(共20例)。结果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34例,良23例,可8例,差0例,优良率87.7%。其中单纯髓核摘除术组:优22例,良16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84.4%;融合内固定术组:优1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0%。结论诊断明确的老年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应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尽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行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 曾锦源 叶君健 陈雷 陈春永 谢昀 谢其扬 林章雄关键词:老年人 腰椎间盘突出症 破裂型 手术 疗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介绍保留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踝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对2006年7月~2011年9月所完成的保留穿支腓肠神经血管营养皮瓣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临床病例共计74例,男性51例,女性23例,年龄中位数38岁(23~74岁),随访时间平均11月(3~28月)。其中创伤及其并发症导致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28例,胫骨下段慢性骨髓炎并窦道形成7例,小腿下段软组织肿瘤2例,跟骨骨折术后骨髓炎并跟骨外露11例,跟腱断裂修复术后跟腱外露6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12例,肌腱外露3例,足跟部皮肤慢性溃疡4例,脂溢性角化病1例。结果皮瓣的临床效果满意,74例中全部成活45例,远端部分表皮坏死11例,伤口愈合延迟6例、远端皮瓣部分坏死9例,其中经换药后自行愈合7例,再次缝合后愈合2例,3例皮瓣大部分坏死,仍有骨质外露,手术失败。皮瓣最大面积为22cm×12cm,最小为7cm×5cm。所有负重区的皮瓣修复皆恢复保护性感觉,负重后无再次发生溃疡。结论保留穿支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相对确保皮瓣的血供,扩大皮瓣的切取面积及修复范围,进一步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和增加手术成功率。 谢昀 郑力峰 方心俞 曾锦源 叶君健关键词:外科皮瓣 腓肠神经 营养生理学 软组织损伤 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6月采用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18~88岁,平均51.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砸伤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骨折根据Edinburgh分型:ⅠB1型15例,ⅠB2型3例。骨折移位12~21 mm,平均16.3 mm。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平均4.3 d。术后观察患者骨折临床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按Rockwood等的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早期并发症。1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24周,平均16.6周。术后出现钢板松动1例,予以手术拆除;其余患者未出现骨不连、移位、内固定物松动及复位丢失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Rockwood等的评分标准评价肩关节功能,获优12例、良6例。结论桡骨远端微型锁定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锁骨内侧端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并发症少,可行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曾锦源 叶君健 谢昀 陈春永 林章雄关键词: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病因及中西医治疗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的原因及中西医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科行后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64例患者资料,①根据其手术方式分成单纯髓核切除术组和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②根据同一间隙手术次数,将病例分为初次手术组与再次手术组。③根据术中探查所见,腰椎间盘突出是否与硬膜囊或神经根袖粘连,将病例分成无粘连组和粘连组。通过各组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比较,分析后路手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及其原因。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治疗并观察其效果。结果 264例患者中有11例发生脑脊液漏,发生率为4.17%。后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组发生率为5.67%,高于单纯髓核切除术组(0%)(P<0.05);再次手术组的发生率为18.18%,高于初次手术组的3.56%(P>0.05);粘连组的发生率为6.04%,显著高于无粘连组的0.00%(P<0.05)。11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无窦道残留,创口顺利愈合。结论①术中硬脊膜损伤是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②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良好。 曾锦源 林智星 叶君健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脑脊液漏 病因分析 八珍汤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临床基础研究 叶君健 郑力峰 曾锦源 林章雄 林曦 陈雷 陈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腰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腰椎间盘突...关键词:关键词: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生物力学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集64例怀疑手、腕部腱鞘结核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理诊断及临床表现判断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全部病例均经过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分别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采用Kappa、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分析相关病例64例,其中诊断为手、腕部腱鞘结核(结核病例)21例,非手、腕部腱鞘结核(非结核病例)43例。经T-SPOT.TB检测,结核病例阳性者20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40例,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93.0%,阳性预测值为87.6%,阴性预测值为97.6%。经胶体金标法检测血清结核抗体,结核病例阳性者5例,非结核病例阴性者37例,灵敏度为23.8%,特异度为86.0%,阳性预测值为45.4%,阴性预测值为69.8%。与临床诊断比较,T-SPOT.TB和胶体金标法的Kappa值分别为0.862和0.112,T-SPOT.TB比胶体金标法具有更好的一致性,且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OT.TB在手、腕部腱鞘结核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曾锦源 林章雄 谢昀 陈春永 叶君健关键词: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胶体金标法 结核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