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岩华

作品数:39 被引量:176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育种工程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8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4篇小麦
  • 15篇高产
  • 12篇冬小麦
  • 11篇抗旱
  • 10篇选育
  • 7篇旱地
  • 6篇栽培
  • 6篇稳产
  • 5篇玉米
  • 4篇优质高产
  • 4篇节水
  • 4篇抗旱高产
  • 4篇高产小麦
  • 3篇性状
  • 3篇优质高产小麦
  • 3篇育种
  • 3篇栽培技术
  • 3篇撒播
  • 3篇旱地小麦
  • 3篇丰产

机构

  • 38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晋城市农业局
  • 1篇屯留县农业局

作者

  • 39篇李岩华
  • 28篇张俊灵
  • 27篇孙美荣
  • 20篇申书珍
  • 13篇霍成斌
  • 11篇王节之
  • 10篇张东旭
  • 3篇闫金龙
  • 3篇王国红
  • 2篇王元贵
  • 2篇赵文志
  • 2篇冀天会
  • 2篇孙万荣
  • 2篇王高鸿
  • 2篇李平安
  • 1篇王明歧
  • 1篇齐宏立
  • 1篇史长顺
  • 1篇陈秀敏
  • 1篇吕树作

传媒

  • 6篇山西农业科学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陕西农业科学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科技通讯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中国种业
  • 2篇小麦研究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内蒙古农业科...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农业知识(增...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878
孙美荣李岩华张俊灵申书珍王节之赵文志冀天会王元贵王国红李平安
该项目中长6878是我所在承担国家“863”重大专项-抗旱节水植物新品种筛选与利用中,融汇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优异基因,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新方法育成的新品种,旱作高产;优质专用;容重792克/升,蛋白质14.14%,湿面筋3...
关键词:
关键词:小麦
冬小麦宽幅撒播种植模式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栽培模式对冬小麦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排列的方法对9种不同栽培模式进行比较试验,并对影响产量的相关因素进行观测。[结果]结果表明:栽培模式的改变影响了小麦群体冠层温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产量。产量较高模式其播幅与幅间距的比依次为24.0 cm∶20.0 cm,30.0 cm∶26.6 cm和40.0 cm∶30.0 cm。[结论]通过改变传统小麦条播形成宽幅撒播种植模式是实现小麦增产、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霍成斌李岩华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关键词:冬小麦
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特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密度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以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6种不同播期、密度处理模式下冠层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A1B4、A2B4、A2B2、A2B3四个处理的产量比较显著,其中处理A1B4产量最高,处理A2B4为最佳模式。总结出产量显著的四个处理群体冠层结构具有以下特征:株高75 cm左右,穗长在5.84-6.06 cm,节间长度17.98-18.21 cm,叶面积54.06-58.14 cm2,叶面积指数2.82-3.63,叶倾角43.56-52.38°。说明小麦的冠层结构取决于品种、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所以因地制宜构造合理群体、培育理想的冠层结构是小麦获得稳产高产的保障。
霍成斌李岩华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关键词:冬小麦播期冠层结构
冬小麦密行稀条播种植适宜行距的选择研究
2017年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水地、旱地条件下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水、旱地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遗传特性、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小麦群体的光合参数、叶面积系数以及产量都发生改变。旱地条件下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行距分别为窄行距(14.3 cm)、中等行距(16.6 cm)和常规行距(20 cm);水地条件下分别为常规行距(20 cm)、偏窄行距(15.3 cm)和中等行距(16.6 cm)的情况下获得高产。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和不同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可达到增产高产。
李岩华霍成斌王高鸿王秋兰
关键词:小麦行距
晋麦63的评价与利用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在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63的选育中,选用北部和黄淮两大麦区的优异种质,使目标性状得到了有效的组合,采用水旱交叉选育法,实现了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的有机结合,提高了选种质量和效率。利用该品种进行广泛组配,获得其遗传特点为抗旱性、丰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优,稳产适应性好,遗传传递力强,配组范围广,不良连锁基因易打破。利用其做亲本已选育出4个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小麦新品种,其中有3个品种同时通过国家审定。同时还育成了一批苗头品系和优异种质。实践表明:晋麦63不仅是一个优良的种植品种,而且是一个优异的亲本材料。
张俊灵孙美荣李岩华申书珍王节之
关键词:种质资源小麦
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育成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和系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均具有广泛的基因容量和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小麦品种选育中较好地利用了国外引进品种和山西省内外育种单位的中间材料,最主要的是把推广良种作为骨干亲本加以利用,骨干亲本各自在一定的育种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后阶段的育种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小麦育种工作呈阶梯式向前发展。
张俊灵孙美荣张东旭李岩华申书珍宋秀珍
关键词:小麦系谱分析骨干亲本
玉米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的小区产量与株型性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与单株粒重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与叶间距、株高、叶片数等玉米株型性状因素关联紧密,说明玉米的产量变化是单株穗粒重与株型各性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玉米杂交选育中以杂交优势为基础结合株型育种,应注重叶间距、株高、叶片数、茎粗、茎叶夹角的选择。
霍成斌李岩华
关键词:玉米株型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长6878选育研究被引量:16
2004年
以抗逆性强、丰产潜力大、稳产适应性广、优质专用为育种目标;广泛搜集、鉴定和利用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的优异种质,使两大麦区的优异基因得以融汇;根据性状互补和累加的亲本配制原则,筛选和利用适用于当地推广应用的品种作为中心亲本,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组合;后代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使杂种基因型的各种性状得以充分表达,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选育进程,使育成品种长6878表现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好。
张俊灵孙美荣李岩华申书珍王节之
关键词:小麦选育栽培技术
旱地冬小麦缩行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调控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确定在缩小行距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秸秆覆盖和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温度、湿度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缩小种植行距、利用玉米秸秆整秆覆盖,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处理A1(冬后覆盖)、A2(冬前覆盖),副区为不同覆盖量的4个的处理以及不覆盖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0~15cm的土壤温度敏感层,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增温明显,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覆盖量各层地温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0~40cm的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土壤含水量平均高0.54%;冬后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干物质的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明显高于冬前覆盖的各处理,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冬前各处理要高于冬后覆盖;在产量表现最大的分别是A2B3(3669.12kg/hm2)、A1B2(3654.79kg/hm2)说明冬前覆盖量为4500kg/hm2的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利用玉米整秆覆盖,缩行增密,形成不同播幅和覆盖区宽度的种植模式,增温保墒,节水增产,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增产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李岩华霍成斌孙美荣张俊灵张东旭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玉米鲜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拔节前土壤温度效应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不同量玉米鲜秸秆(高(HM)、中(MM)、低(LM)、无(CK))覆盖的田间试验,以研究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在土壤中垂直传递的平均温度大小表现为:分蘖期、越冬期HM>MM>LM>CK,0~30cm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升高;返青期HMMM>LM>CK,返青期HM
李岩华闫金龙霍成斌冯丽云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温度生育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