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男

作品数:17 被引量:128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断裂带
  • 10篇裂带
  • 7篇第四纪
  • 7篇晚第四纪
  • 7篇西段
  • 6篇滑动速率
  • 5篇地震
  • 4篇古地震
  • 4篇北缘
  • 3篇地貌
  • 3篇地貌特征
  • 3篇图像
  • 3篇盆地
  • 3篇几何图
  • 3篇几何图像
  • 2篇地质
  • 2篇东北缘
  • 2篇断错地貌
  • 2篇运动学特征
  • 2篇青藏高原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宁夏回族自治...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17篇李新男
  • 13篇李传友
  • 4篇张培震
  • 3篇郑文俊
  • 2篇张会平
  • 2篇雷启云
  • 2篇刘兴旺
  • 2篇王伟涛
  • 2篇王旭光
  • 1篇梁明剑
  • 1篇郑德文
  • 1篇陈桂华
  • 1篇杨会丽
  • 1篇俞晶星
  • 1篇张宁
  • 1篇魏占玉
  • 1篇吴传勇
  • 1篇李涛
  • 1篇任治坤
  • 1篇董绍鹏

传媒

  • 7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天山包尔图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及形成机制被引量:1
2019年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是全面认识天山现今构造变形样式的重要途径。包尔图断裂是东天山内部的一条大型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包尔图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为左旋走滑-逆冲的运动性质。包尔图断裂错断了库米什盆地西北缘山前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扇,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地貌面及冲沟的左旋位错。基岩山区一系列跨过该断裂且形成于中更新世的水系发生了系统性的左旋位错,形成了0.93~4.53km的左旋位错量,表明断层长期活动。通过对山前3处典型变形地貌面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精确测量了不同时期冲沟的左旋位移量及陡坎高度,结果表明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逆冲分量;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博-阿断裂)、开都河断裂和包尔图断裂所围限的2个次级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包尔图断裂左旋滑动的主要原因。包尔图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的运动特征不仅对调节天山内部的水平方向变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吸收了一定的SN向缩短变形。
任光雪李传友吴传勇汪思妤张会平任治坤李新男
关键词:地貌特征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运动学特征与古地震研究
青藏高原东北缘弧形构造区位于青藏块体、鄂尔多斯块体和阿拉善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交界区,构造运动复杂,也是历史上强震频发的地区。目前,有关该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样式和成因演化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原-祁连山断裂等主控边界断...
李新男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滑动速率古地震
文献传递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构造地貌特征与晚第四纪滑动速率被引量:6
2019年
宗务隆山南缘断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缘,是祁连山南缘与柴达木盆地的边界逆断裂,对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进行研究对于理解祁连山地区应变分配模式以及该地区断裂向柴达木盆地内部的挤压扩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结合GPS地形剖面测量以及宇宙成因核素与光释光定年,对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拜京图和蓄集乡等段落开展了详细的研究。综合分析拜京图和蓄集乡地区不同期次洪积扇的垂直位错以及相应地貌面的年龄,得到宗务隆山南缘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 41±0. 05) 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 47~0. 80mm/a,约占祁连山地区地壳缩短速率的10%。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祁连山地区的应变分配模式以及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构造变形机制。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张培震任光雪董绍鹏董绍鹏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滑动速率
鄂尔多斯西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特征及构造变形模式被引量:1
2018年
鄂尔多斯西南缘是青藏地块、鄂尔多斯地块、阿拉善地块和秦岭造山带之间的交界位置,分布多组不同走向的活动断裂,是块体主要边界断裂运动性质由左旋走滑向挤压逆冲,再向走滑拉张变化的构造转换区,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变形样式复杂。同时,鄂尔多斯西南缘还处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最前缘,因此,是限定高原扩展模式和认识鄂尔多斯西南缘及邻区构造变形样式的理想场所。
李新男
关键词:滑动速率GPS
阳高-天镇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被引量:3
2020年
山西地堑系北部的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历史上无7级以上强震记录,但该区地处多个Ⅱ级活动地块的接合部位,具有孕育强震的构造条件,对其开展活动构造研究对区内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晋冀蒙盆岭构造区内研究相对薄弱的阳高-天镇断裂为对象,基于遥感影像解译、野外地质、构造地貌调查对其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阳高-天镇断裂多沿基岩山体与盆地内沉积物之间的接触带展布,在局部断裂几何结构不规则处向盆地内部生长;第四纪以来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但其运动性质沿走向存在差异。NEE和NE向为纯正断性质,而NWW向以正断为主,兼具左旋走滑运动分量;对沿断裂断错的地质体、地貌面进行了位移测量和光释光定年工作,得到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为0.12~0.20mm/a,对应的拉张速率约占山西地堑系北部地壳伸展速率的10%。
罗全星李传友任光雪李新男马字发董金元
关键词:山西地堑系正断层滑动速率
河西走廊西端黑山断裂运动学特征及其在构造转换中的意义被引量:14
2016年
河西走廊西端北侧的黑山断裂不仅构成了河西走廊重要组成部分——酒西盆地的北部边界,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北部边界重要断裂——阿尔金断裂东端构造组成和转换的重要部分。通过对黑山断裂野外调查、典型断错地貌面的测量以及年代测定,获得了黑山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逆冲滑动速率为每年(0.26±0.06)mm,同时证实该断裂为一条以高角度逆冲为主要运动特征的断裂,其运动性质与阿尔金断裂存在明显的不同。结合对阿尔金断裂东端部运动学特征的讨论,总结前人在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内NW向断裂定量研究成果,得到河西走廊西端这些NWW向逆冲断裂和褶皱在平行于阿尔金断裂走向上的缩短速率总和为每年1.4~2.4mm,这与阿尔金断裂东端部每年1~2mm水平走滑速率相当,由此推断阿尔金断裂东端的左旋走滑被活动的逆冲断裂、第四纪褶皱隆起引起的地壳缩短吸收和转换了,阿尔金断裂在其东端部水平滑动速率逐步降低,断裂终止于河西走廊西端的宽滩山一带,而河西走廊西端酒西盆地北侧的黑山断裂与其走向上相联接的磴磴山断裂、金塔南山断裂可能共同构造了青藏高原朝NE向扩展的最前缘。
张宁郑文俊刘兴旺王伟涛李新男何文贵雷启云邵延秀
关键词:断错地貌酒西盆地阿尔金断裂
四川省芦山M_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被引量:28
2013年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 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李传友徐锡伟甘卫军闻学泽郑文俊魏占玉许冲谭锡斌陈桂华梁明剑李新男
关键词: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被引量:59
2016年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关键词:几何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
2021年
石底泉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与红山围限的山间盆地内,与怀头他拉背斜、德令哈背斜构成宗务隆山山前的第1排褶皱构造,限定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地壳缩短和青藏高原的向N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质地貌填图、高精度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地质剖面测绘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方法,获得了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获得构成褶皱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该年龄与共和运动同期,表明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运动。综合洪积扇变形量和废弃年代,获得石底泉背斜自158ka BP以来的隆升速率为(0.06±0.01)mm/a,缩短速率为(0.05±0.01)mm/a。石底泉背斜的褶皱作用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间盆地的褶皱作用与山前逆断裂的逆冲缩短相同,均对造山带前陆的地壳缩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任光雪罗全星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褶皱变形
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李新男李传友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