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波

作品数:423 被引量:3,933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34篇期刊文章
  • 79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362篇医药卫生
  • 44篇哲学宗教
  • 8篇文化科学
  • 6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生物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5篇焦虑
  • 51篇抑郁
  • 34篇心理
  • 34篇老年
  • 32篇精神病
  • 31篇精神分裂症
  • 31篇分裂症
  • 29篇症状
  • 28篇焦虑症
  • 26篇焦虑障碍
  • 23篇抑郁症
  • 23篇痴呆
  • 23篇磁共振
  • 22篇成像
  • 19篇老年人
  • 19篇广泛性焦虑
  • 17篇量表
  • 15篇药物
  • 14篇轻度
  • 14篇轻度认知

机构

  • 19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74篇同济大学附属...
  • 80篇上海市精神卫...
  • 47篇同济大学
  • 3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3篇上海铁道大学
  • 15篇复旦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上海市虹口区...
  • 7篇上海第二医科...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脑...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5篇浙江大学
  • 5篇上海市杨浦区...
  • 4篇上海市普陀区...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22篇李春波
  • 129篇吴文源
  • 53篇王继军
  • 48篇张明园
  • 26篇陆峥
  • 26篇李惠
  • 24篇申远
  • 22篇李清伟
  • 22篇何燕玲
  • 22篇林治光
  • 21篇张旭
  • 19篇崔慧茹
  • 19篇任娟娟
  • 18篇方芳
  • 16篇冯威
  • 16篇肖泽萍
  • 15篇王培军
  • 15篇蒋平
  • 14篇刘红梅
  • 13篇方贻儒

传媒

  • 59篇上海精神医学
  • 32篇中华精神科杂...
  • 22篇中国心理卫生...
  • 20篇临床精神医学...
  • 1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0篇中华行为医学...
  • 9篇中国行为医学...
  • 9篇神经疾病与精...
  • 8篇精神医学杂志
  • 7篇中华医学杂志
  • 7篇中华全科医师...
  • 6篇内科理论与实...
  • 5篇中国临床心理...
  • 5篇中国神经精神...
  • 5篇世界临床药物
  • 5篇中国健康心理...
  • 5篇国际精神病学...
  • 5篇心理学通讯
  • 4篇四川精神卫生

年份

  • 4篇2023
  • 8篇2022
  • 12篇2021
  • 13篇2020
  • 9篇2019
  • 8篇2018
  • 10篇2017
  • 10篇2016
  • 14篇2015
  • 22篇2014
  • 28篇2013
  • 28篇2012
  • 24篇2011
  • 19篇2010
  • 32篇2009
  • 16篇2008
  • 17篇2007
  • 23篇2006
  • 22篇2005
  • 12篇2004
4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模式对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影响被引量:61
2012年
目的:评价不同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症状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随机分配至4个rTMS干预组。4种rTMS干预模式分别是伪刺激、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10 Hz及20 Hz刺激,刺激部位均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刺激强度为80%运动阈值,每天的刺激总脉冲数均为1 200,连续刺激5 d。干预期间,原抗精神病药治疗方案不变。采用视空间工作记忆测试和词汇流畅性测试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结果:20 Hz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视空间工作记忆(t=-2.469,P=0.024),TBS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词汇流畅性测试(t=-4.538,P=0.000),TBS刺激和10 Hz刺激均可以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TBS:t=5.373,P=0.000;10 Hz:t=2.272,P=0.036),10 Hz刺激和20 Hz刺激则可以改善患者的一般精神病理症状(10 Hz:t=2.725,P=0.014;20 Hz:t=3.632,P=0.002)。结论: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症状的影响随刺激参数的改变而不同,提示rTMS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郑丽娜郭茜李惠李春波王继军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精神分裂症
联合用药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考察联合用药对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CLZ)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571例服用CLZ的住院精神障碍患者CLZ及去甲氯氮平(N-CLZ)的血药浓度;并结合CLZ剂量、联合用药(氯硝西泮等12种药物)等情况,运用SPSS 17.0软件包分析联合用药对CLZ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联合用药组CLZ剂量、CLZ血药浓度、N-CLZ血药浓度均低于CLZ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联用氯硝西泮、帕罗西汀、文拉法新、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利培酮组的CLZ使用剂量低于CLZ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用氯硝西泮、碳酸锂、丙戊酸钠和喹硫平组的CLZ血药浓度低于CLZ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用氯硝西泮、碳酸锂、丙戊酸钠、舍曲林、喹硫平和利培酮组的N-CLZ血药浓度低于CLZ单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LZ单用组中,CLZ剂量与CLZ血药浓度、N-CLZ血药浓度三者间两两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一些常用精神科药物对氯氮平的血药浓度存在一定程度影响,临床上应加强对联合用药精神障碍患者氯氮平血药浓度监测,及时调整患者的氯氮平剂量。
蒋平刘红梅任娟娟李婷林治光金一崔慧茹孙秀佳李春波
关键词:血药浓度联合药物疗法氯氮平去甲氯氮平
阿米替林与帕罗西汀改善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比较阿米替林与帕罗西汀改善抑郁及焦虑症状的疗效及其不良事件。方法 予治疗剂量的阿米替林与帕罗西汀治疗患者 ,观察 6周 ,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及TESS不良反应量表评价疗效及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药物抗抑郁效果的差异无显著性 ,但帕罗西汀抗焦虑作用强于阿米替林 (P <0 .0 1) ,且不良事件较少 (P <0 .0 1)。结论 帕罗西汀能较好地改善抑郁及焦虑症状 。
刘美兰吴文源李春波
关键词:抗抑郁药物抑郁焦虑
旅途精神病的综合因素分析被引量:15
1997年
为探讨旅途精神病的成因和特征,对603名铁路旅客(其中抽血组包括72例患者和95名正常志愿者)进行了调查,就旅途精神病的成因及临床特征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综合研究。结果显示:(1)旅途精神病的发病率约为0.81‰;(2)与发病相关的乘车特征有:农民打工者居多,女性,受教育程度低,初次乘车及无座位者居多;(3)应用Logistic多元分析筛选出5个因素,其中车厢CO2浓度最为重要;(4)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认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等。表明本病的发病形式、临床特点及缓解程度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的其他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中的旅途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其成因则是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吴文源耿林陆峥张耀祖李春波刘德英沈昭在穆娟金宇红陈晓明刘正福艾海提
关键词:旅途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不同临床阶段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眼动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阶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眼动特征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46例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36例精神病临床高危综合征患者(临床高危组)和26例健康对照组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记录四组被试对人际互动图片的眼动轨迹。采用SPSS 17.0进行协方差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在观看人物交流图片时,四组被试的注视时长分别为:对照组(294.6±36.7)ms,临床高危组(280.0±54.0)ms,首发组(268.5±34.9)ms,慢性组(315.7±75.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P=0.027)。观看无人风景图时,四组被试的平均跳视幅度分别为:对照组(5.3±1.1)°,临床高危组(4.7±1.1)°,首发组(5.2±1.0)°,慢性组(4.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7,P=0.021)。慢性组患者在观察人物交流图片、人物无交流图片和无人物风景图片时的注视时长均与PANSS总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313,P=0.039;偏相关系数=0.320,P=0.034,偏相关系数=0.372,P=0.013)。慢性组患者在观察无人物风景图片时平均注视时长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321,P=0.034)。慢性组患者在观察任意一类图片平均注视时长与PANSS一般症状评分成正相关(人物交流图片:偏相关系数=0.385,P=0.010;人物无交流图片:偏相关系数=0.409,P=0.006;无人物风景图:偏相关系数=0.465,P=0.001)。首发组患者在观察人物无交流图片时的跳视幅度与PANSS阳性症状评分成正相关(偏相关系数=0.555,P=0.049)。临床高危组患者在观察人物交流图片时的平均跳视幅度与SOPS阳性症状评分成负相关(偏相关系数=-0.373,P=0.030)。结论精神分裂症不同临床阶段患者社会认知加工的眼动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与平均注视时长相比,跳视幅度对于临床高危期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预测更灵敏。
朱怡康徐丽华苏文君郭茜李瑜王燕张天宏王继军李春波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眼动特征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与结直肠癌预后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前,TNM分期是临床上制订结直肠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然而,此分期系统不能充分反映临床治疗和评估患者预后的情况。按照指南,TNM分期I期和低危II期患者术后无需接受辅助治疗就可以达到理论上的完全治愈,并长期存活(Benson et al,2013)。然而,约有10%的I期和20%的II期患者术后会发生复发转移。因此,临床上亟需其他预测预后的辅助指标来更精确分期。
梅祖兵崔龙李春波
关键词:结直肠癌META分析BENSON结局指标免疫微环境
首发精神分裂症未治时间对神经认知功能P_(300)和P_(50)预后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DUP(duration of unmedicated psychosis)指精神疾病患者首次正式开始抗精神病治疗以前其精神病状态持续存在的时间。本研究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DUP对其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从未服药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70例和正常对照者54例,并对50例患者完成为期2个月随访。应用诺丁汉发病量表评估患者的DUP,应用DUP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长DUP组和短DUP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感觉门控P50抑制评估神经认知功能。结果与对照者相比,分裂症患者P300波幅降低(P<0.01),P300潜伏期延迟(P<0.01),感觉门控P50抑制值异常升高(P<0.01)。治疗前,长DUP组的P300潜伏期较短DUP组有延迟(352.1ms±36.7ms,336.0ms±29.0ms;F=4.2,P<0.05)。治疗2个月后,仅短DUP组患者的P300波幅有明显改善(5.4μV±3.0μV,7.3μV±2.6μV,F=8.1,P<0.01)。同时,两组患者的感觉门控P50抑制改善均不显著。结论DUP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预后有显著影响。如何预防长DUP的发生,值得关注。
王继军李春波朱紫青陈兴时李惠黄乐萍张明岛谢斌肖泽萍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P300
焦虑障碍患者心跳感知水平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焦虑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心跳感知水平的差异及影响焦虑障碍患者心跳感知水平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108例符合DSM-V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和35例惊恐障碍(PD)患者,以及正常对照45例.采用...
胡强张兰兰李惠万玉关李婷王继军李春波
关键词:焦虑障碍
文献传递
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症状群及生活质量调查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运用抑郁症状群筛选工具,调查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抑郁症状群的检出率;探讨神经内科门诊伴有抑郁症状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使用中文版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的抑郁症状群分量表(PHQ-9)及健康状况调查问卷(the 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对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进行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306份。分析了患者抑郁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存在抑郁症状群患者有149例(占受调查人群的48.7%)。具有抑郁症状群的神经内科门诊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低于不伴有抑郁症状群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与PHQ-9评分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值:-0.182~-0.839,P≤0.001)。结论在综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者中,抑郁症状群检出率较高,这类患者生活质量较差。
胡满基何筱衍李飞刘振国伍毅陈优孙明严浩李春波
关键词:神经疾病生活质量抑郁
焦虑症患者应激时情绪反应及脑功能状况被引量:24
2002年
目的 :研究焦虑症患者应激状态下的情绪变化特点及其脑功能活动状况。方法 :对 2 0例未经治疗的焦虑症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采用瑞文测试进行模拟应激 ,以焦虑状态 /特质询问表 (STAI)和心率、肌电等指标评估受试者应激前后的情绪水平 ,采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对两组进行双日法平静及紧张状态局部脑血流灌注 (rCBF)检查。结果 :(1)经配对t检验 ,应激后两组受试者STAI分、心率、肌电均显著高于应激前 (P <0 0 1)。 (2 )经配对t检验 ,病例组模拟应激前后STAI分、心率、肌电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及 0 0 1) ;经协方差分析 ,病例组应激前后STAI的变化显著大于对照组。 (3 )经协方差分析 ,患者部分脑区应激前后rCBF变化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及 0 0 1) ,且应激后rCBF呈下降趋势。结论 :模拟应激过程能有效诱发受试者的焦虑反应。焦虑症患者可能存在大脑皮层情绪控制功能的减弱 ,使其应激过程中的情绪波动明显高于正常人 。
万黎吴文源李春波刘健王冰李玉珊
关键词:情绪反应脑功能焦虑症焦虑反应局部脑血流灌注
共4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