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杰

作品数:27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动脉
  • 7篇血管
  • 7篇乳腺
  • 7篇腺癌
  • 6篇乳腺癌
  • 4篇术后
  • 3篇电极
  • 3篇动脉体瘤
  • 3篇手术
  • 3篇人工血管
  • 3篇外科
  • 3篇内皮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体
  • 3篇颈动脉体瘤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祖细...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移植后

机构

  • 27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 1篇湘南学院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增城市新塘医...

作者

  • 27篇李杰
  • 13篇吕伟明
  • 8篇王深明
  • 5篇李晓曦
  • 5篇刘瑞磊
  • 4篇林维浩
  • 3篇林颖
  • 3篇王礼春
  • 2篇廖艺
  • 2篇艾文佳
  • 2篇徐向东
  • 2篇李松奇
  • 2篇姚陈
  • 2篇张展强
  • 2篇林勇杰
  • 2篇邵楠
  • 1篇黄泽楠
  • 1篇黎洪浩
  • 1篇龙淼云
  • 1篇严凤娇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山大学学报...
  • 4篇中国血管外科...
  • 3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癌症康复
  • 1篇包头医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普外科手...
  • 1篇中国临床实用...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密度高分辨标测下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征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观察在高密度、高分辨率视觉下的心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及消融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心外科术后房速,应用Orion微电极网蓝与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消融治疗的全部患者。【结果】共入选21名患者,总共记录到26种房速,平均每种房速的标测时间为(19.1±7.1)min,所采取的电图(19495±12798)个。26种房速中,按部位分:20(76.9%)个位于右房,5(19.2%)个位于左房,1(3.8%)个为左右双房大折返;按心动过速机制分:24(92.3%)个为大折返房速,1(3.8%)个为微折返,1(3.8%)个为局灶房速。在大折返房速中,7个为双环“8”字折返,消融一环过程中有4个转为单环折返。另有一例为跨房间隔传导的双房大折返。21例患者2例复发,其中1例当时仅对游离壁疤痕至下腔静脉的连线进行消融,后再次手术时标测为三尖瓣峡部依赖性房速。【结论】心外科术后房速形式多样,以大折返房速为主,极少数为微折返或局灶起源。大折返房速可表现为双环折返或双房大折返。消融时除针对本次心动过速外,还需根据心房的基质情况进行预防性干预。
李杰严凤娇唐娜苏晨江竞舟刘梦辉何建桂王礼春
关键词:微电极
调节ALK5受体活化水平优化间充质干细胞的内皮分化及组织工程血管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目前干细胞分化内皮细胞(EC)用于血管治疗受限于分化率,既往研究提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参与内皮分化的调控,其作用因受体途径及分化阶段而不同。本实验即研究TGFβ1主要Ⅰ型受体ALK5活化水平与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内皮细胞分化效率间的关系及分化内皮细胞应用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方法】采用差速贴壁及流式分选获得大鼠骨髓CD31-MSC,以含VEGF、bFGF及EGM-2的培养基内皮诱导2周组作标准对照组,实验组为分阶段添加TGFβ1活化ALK5组、SB431542抑制ALK5组;免疫荧光检测分化中内皮细胞标志蛋白vWF、KDR动态表达;诱导14 d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CD31+百分率比较诱导效率,并检测诱导细胞体外血管形成功能,最后将分化的内皮细胞体外种植于脱细胞基质血管表面构建组织工程血管。【结果】基于KDR、vWF表达变化,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以第7天为界分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祖细胞及血管祖细胞分化内皮细胞两期。早期活化ALK5(VFT组)、后期抑制ALK5组(VFS组)其CD31+百分率分别为(9.65±2.75)%、(2.28±0.20)%,较标准组提高7.7倍(P=0.006)、1.8倍(P=0.0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诱导细胞具有体外成血管功能并可应用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重建。【结论】ALK5受体途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内皮细胞中呈阶段相关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祖细胞阶段活化ALK5促进内皮分化,血管祖细胞分化内皮细胞阶段则抑制ALK5促进内皮分化;提高内皮分化效率的细胞可应用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化。
艾文佳李杰李雯刘池拽王深明吕伟明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内皮分化组织工程血管
主动脉窦瘤的超声特点与漏诊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总结主动脉窦瘤(SVA)的超声特点,分析漏诊原因,探讨SVA的超声诊断技巧,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外科手术的52例SVA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手术资料,按改良Sakakibara分型分为5型。【结果】52例SVA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66(36.1±11.6)岁。其中44例窦瘤起自主动脉右冠窦,8例起自无冠窦,未见起自左冠窦的病例。Ⅰ型、Ⅱ型和Ⅲv型为膨入右心室的窦瘤共35例,32例(91.4%)合并室间隔缺损(VSD),Ⅲa型、Ⅳ型和Ⅴ型为膨入右心房或其他部位的窦瘤共17例,仅2例(17.6%)合并VSD。各型SVA均常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因主动脉瓣病变情况较严重需要外科手术换瓣或成形者共27例(51.9%)。52例患者共有4例漏诊SVA,漏诊率为7.7%;8例漏诊VSD,漏诊率达23.5%,漏诊者多为I型SVA合并干下型VSD;各型SVA中均有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共19例,其中有2例漏诊,漏诊率为10.5%。【结论】SVA声像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膨入右心房的SVA较少合并VSD,而膨入右心室的SVA绝大多数合并VSD,但诊断具有挑战性,且SVA还易合并主动脉瓣病变和IE,进一步加大诊断难度。超声检查过程中必须提高警惕,灵活运用多个标准和非标准切面,减少漏诊,提高诊断率。
范瑞李杰李翠玲林红姚凤娟
关键词:主动脉窦瘤超声心动描记术漏诊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主动脉扩张性疾病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8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患者血管腔内治疗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例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例为胸腹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瘤,1例为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为腹主动脉瘤。结果 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5例在植入主动脉支架的同时封堵了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术后(2.50±2.00)天,6例发生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死亡。患者术前、术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132.80±10.99)mmHg vs(110.09±23.18)mmHg,P<0.05;舒张压:(74.21±3.86)mmHg vs(60.17±12.93)mmHg,P<0.05]。2例脑出血的患者术中均使用超过6000 U肝素。结论术前、术后血压水平差异过大、对LSA盲目进行封堵、肝素用量过大、腔内操作不熟练等是导致主动脉疾病血管腔内治疗术后脑卒中的主要因素。
姚陈李松奇李杰
关键词:血管腔内治疗脑血管意外
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
李杰常光其李松奇李晓曦王深明吕伟明
关键词:导管取栓慢性下肢缺血
颈动脉体瘤84例报告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病理特征,讨论该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2010年手术治疗的84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BT的病理特征。结果 84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示CBT,有3例为低度恶性,其余均为良性。平均随访时间8年10个月,59例(70%)获得随访,15例失访;3例低度恶性患者均获得随访。全部随访患者无肿瘤复发,特别是病理形态学为低度恶性的3例患者,全部至今生存,亦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组织形态学表现不足以判定CBT良恶性,而应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因此对CBT患者必须做好随访。
刘瑞磊刘仁斌唐录英李玺姜华李杰黄泽楠吕伟明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病理特征
整合素αvβ3在白细胞介素-8介导的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8和整合素αvβ3在雌激素受体(ER)阴性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方法通过肿瘤细胞侵袭、黏附实验及血管内皮增殖、毛细血管管腔生成实验观察在IL-8介导的乳腺癌细胞侵袭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应用组织芯片技术,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4例乳腺癌患者标本验证IL-8及αvβ3表达与ER的关系。结果IL-8组BT-549及MDA-MB-231细胞侵袭、黏附的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IL-8+αvβ3抗体组显著低于IL-8处理组(P 〈0.01) ;MCF-7在3组中侵袭和黏附的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24、48、72h对照组中增殖速度显著低于IL-8组(P〈0.01),IL-8+αvβ3抗体组较IL-8组增殖速度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IL-8组中HUVEC更易形成类血管样的管状结构排列;而经过αVβ3抗体处理后HUVEC形成的管状结构减少。检测104例乳腺癌标本在IL-8阳性组和阴性组的表达率分别为62. 1%和32. 0%(P〈0. 01),其中ER阳性乳腺癌αvβ3的表达率分别为40. 0%和26. 1% (P 〉 0. 05);而ER阴性乳腺癌组织αvβ3的表达率为73.7%和41.4%(P〈0.05)。结论ER阴性人乳腺癌细胞株中IL-8促进乳腺癌侵袭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可能与整合素αvβ3有关;IL-8和αvβ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且与ER状态有关。
李李邵楠叶润仪李杰王深明林颖
关键词:乳腺肿瘤雌激素受体白细胞介素-8整合素ΑVΒ3
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LN)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00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临床分期为T_(1-2)N_0M_0期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病理检查确诊SLN阳性、随后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乳腺癌患者共89例,总结其临床、病理因素的特征及其对腋窝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SLN阳性率为17.8%(89/500),49.4%(44/89)出现NSLN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NSLN转移与原发肿瘤分期、脉管浸润、SLN阳性数、SLN阳性率相关(χ~2=4.062、36.084、7.003、10.889,P=0.044、<0.001、0.030、0.004)。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浸润、SLN阳性率是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46.142,95%CI:11.821~258.472,P<0.000 1; OR=10.482,95%CI:2.564~51.312,P=0.002)。结论 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其原发肿瘤分期、肿瘤是否多发、脉管浸润、SLN阳性数、SLN转移率与腋窝NSLN转移相关。其中,脉管浸润及SLN阳性率≥0.5是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
张展强袁凯涛张德元李杰吕伟明林颖
关键词:乳腺肿瘤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琥珀酸脱氢酶基因突变与颈动脉体瘤发病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SDH亚单位基因突变与颈动脉体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包含两个高发家系在内的17个人血样,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分别对SDHB、SDHC、SDHD基因的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比对,检测颈动脉体瘤患者中是否存在一致的基因突变类型,从而在分子水平研究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1个家系中的两名患者SDHD基因的第2个外显子存在一致的突变:91位碱基A突变为T(A91T),92位碱基C突变为G(C92G),导致31位密码子由丝氨酸密码子突变为终止子(S31X)。另一个家系及散发性患者没有发生有SDHB、SDHC、SDHD基因突变。结论国人的家族性颈动脉体瘤患者中存在SDHD基因的突变,且此突变可能是家族性颈动脉体瘤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发现了SDHD基因的一个新的突变形式-S31X。
吕伟明刘瑞磊李杰姚陈徐向东石汉平王深明
关键词:颈动脉体瘤基因突变
42例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腹壁硬纤维瘤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2例腹壁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中术前确诊35例,7例首诊中误诊,误诊率为16.7%。7例误诊患者术后病理确证。首次手术39例,其中治愈32例,7例术后复发;外院术后复发3例,治愈2例,1例因术后局部再次复发而拒绝手术。结果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可减少腹壁硬纤维瘤的复发;口服三苯氧胺及化疗降低了该病的复发率。结论腹壁硬纤维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易复发。术前避免误诊,外科手术治疗是腹壁硬纤维瘤惟一有效手段。
林维浩李杰王天宝
关键词:腹壁外科手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