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茂善

作品数:54 被引量:633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4篇地表
  • 14篇青藏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藏北高原
  • 10篇边界层
  • 8篇近地
  • 8篇大气边界层
  • 7篇近地层
  • 6篇遥感
  • 6篇能量通量
  • 5篇非均匀地表
  • 4篇地表通量
  • 4篇气象
  • 4篇珠峰
  • 4篇卫星遥感
  • 4篇温度
  • 4篇纳木错
  • 4篇干旱
  • 4篇草甸
  • 4篇层结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日本京都大学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神户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冈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京都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54篇李茂善
  • 45篇马耀明
  • 31篇马伟强
  • 20篇孙方林
  • 16篇胡泽勇
  • 14篇王介民
  • 11篇仲雷
  • 8篇王永杰
  • 5篇赵逸舟
  • 4篇吕雅琼
  • 4篇文军
  • 4篇戴有学
  • 4篇谷良雷
  • 4篇朱志鹍
  • 3篇田辉
  • 3篇宋敏红
  • 3篇吕世华
  • 3篇陈学龙
  • 2篇刘景时
  • 2篇胡晓

传媒

  • 24篇高原气象
  • 4篇冰川冻土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气象
  • 2篇干旱气象
  • 2篇第一届青藏高...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大气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西藏科技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13篇2007
  • 10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那曲地区30年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变化特征和相关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文章利用那曲地区7个有人值守地面观测站自1981年至2010年的日照时数及蒸发量实时观测数据,统计分析那曲地区日照时数、蒸发量年、季、月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从而进一步探讨两个气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那曲地区日照时数与蒸发量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性,即随着日照时数的下降,除个别县,那曲地区各县蒸发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蒸发量下降的速度与日照时数下降速度有较好的对应,即日照时数下降快,则蒸发量下降也快。
李积宏贡觉顿珠李茂善刘益次仁卓玛
关键词:日照时数蒸发量相关系数
藏北高原地区辐射收支和季节变化与卫星遥感的对比分析被引量:20
2005年
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GAME/Tibet(GEWEXAsianMonsoonExperimentintheTibetanPlateau) 1 998年加强期 (IOP)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在季风前、季风中、季风后的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大气长波向下辐射、地面长波向上辐射、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净辐射及地表反射率等特征 ,得到了一些藏北高原地区草甸下垫面的辐射特征的新认识。利用文献的结果对其中的某些地表辐射平衡分量做了对比 ,结果显示遥感参数化得到的结果与地表观测值有很好的一致。
马伟强马耀明胡泽勇李茂善孙方林谷良雷王介民钱泽雨
关键词:地表反射率青藏高原卫星遥感技术地表反射率气候辐射能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被引量:64
2006年
利用2005年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期间的无线电高空探测资料和超声风温仪观测资料,分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边界层高度、风速、风向和比湿的日变化以及两个海拔高度不同的观测站(珠峰站和曲宗站)的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得到珠穆朗玛峰地区5月份边界层高度日变化比较明显,因冰川风的存在影响了大气边界层,边界层高度最高为3888 m;白天珠穆朗玛峰地区低层都存在逆湿现象.因珠峰站和曲宗站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不同,能量交换特征也不同:4~5月份白天珠峰站感热大于潜热,而曲宗站潜热大于感热;珠峰站土壤热通量转为正、负值的时间早于曲宗站.
李茂善戴有学马耀明仲雷吕世华
卫星遥感确定沙特阿拉伯吉达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参数和能量通量被引量:3
2004年
对临海沙漠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是一个难点问题。本文提出了1个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应用于沙特阿拉伯吉达地区,利用1个景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7ETM+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临海沙漠地区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的新概念。最后讨论了所提出的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和需改进之处。
马耀明马伟强胡晓田辉李茂善王介民文军高峰
关键词:LANDSATETM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2023年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马伟强马耀明谢志鹏陈学龙谢志鹏韩存博王宾宾仲雷韩存博李茂善席振华刘莲仲雷胡伟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热通量全球变化
黑河流域上游大气湍流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黑河流域上游阿柔观测站2008年6月10日至7月13日的近地层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近地层方差和湍流谱的统计特征以及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无量纲化三维风速、温度和湿度方差与稳定度的关系满足Monin-Obukov相似理论;湍流能谱基本符合Monin-Obukov相似理论,但个别能谱在某些频段存在谱隙,近地层湍流输送由于局地山谷地形影响出现大气湍流的非均匀和各向异性.夏季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感热通量在夜间有明显向下输送的特点.
李茂善胡泽勇马伟强孙方林谷良雷高洪春
关键词:湍流谱
藏北高原高寒草甸地表粗糙度对地气通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那曲高寒气候与环境观测研究站的BJ观测站2012年1 12月大气湍流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应用一种独立的确定地表动力学粗糙度Z0m的方法及两种热力学粗糙度Z0h的参数化方案(Z98和Y07),得出了Z0m和Z0h以及附加阻尼kB-1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Z0m在一定时间尺度(月、季)上存在着波动,Z0h在高原季风前、盛行期、衰退期有不同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合陆面模式CoLM将地表特征参数代入该模式进行数值模拟,初步探讨了地表粗糙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地表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Z0m的动态变化和Z0h参数化方案的改进提高了CoLM模式的模拟性能,模拟的地表通量更接近观测值。
杨耀先李茂善胡泽勇仁青普赤贡觉顿珠王愚黄蓉孙根厚
关键词:藏北高原附加阻尼
青藏高原那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CO_2净交换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17
2015年
利用2008年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下称那曲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腹地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那曲站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90%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在生长季,生态系统白天碳吸收和夜间碳排放速率均达到最强,最大吸收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分别为5.3和1.7μmolCO_2·m^(-2)·s^(-1),与低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相比要偏小;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汇作用较为明显,年吸收量为151.5 gCO_2·m^(-2)(即41.3gC·m^(-2));5-9月生态系统呼吸占总初级生产力的比重约为76%,这表明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在高寒草甸植物生长旺盛的月份,白天生态系统与大气间CO_2净交换(NEE)受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表观光量子产率α为-0.0255±0.0105μmol CO_2·mol^(-1)photons。在生长季,尽管在昼夜温差相近时,NEE变化较大,但是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NEE绝对值趋向增大,即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生态系统吸收CO_2。生长季末期的降水事件促进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有重要的影响。
朱志鹍马耀明胡泽勇李茂善孙方林
关键词:高寒草甸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区地表能量季节变化特征对比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基于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1~2005年)和大型野外观测试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的"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DHEX,2000-2003年) 1a年的观测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了干旱区地表能量,即净辐射通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得到一些有关地表能量的新认识,最后还提出并讨论了计算地表能量通量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马伟强冯耀明李茂善赵逸舟孙方林宋敏红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适用性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在念青唐古拉峰扎当冰川垭口(30.47°N、90.65°E,5800m)和纳木错站(30.77°N、90.99°E,4730m)的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气压等资料,与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再分析资料在纳木错流域湖泊/冰川区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扎当冰川垭口和纳木错站气压再分析资料的可信度好于气温,相对湿度稍差;扎当冰川垭口气压和相对湿度再分析值与实测值的差值在冬季偏大,夏季偏小,气温则相反。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再分析资料在冰川区的可信度好于湖泊区,再分析资料能很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面气压、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特征,在应用到该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时应考虑地形的影响。
游庆龙康世昌李潮流张强弓李茂善刘景时
关键词:NCEP/NCAR再分析资料纳木错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