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馨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胚胎
  • 2篇小鼠
  • 1篇蛋白检测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细胞
  • 1篇乙酰化
  • 1篇乙酰化酶
  • 1篇抑制剂
  • 1篇制剂
  • 1篇治疗性克隆
  • 1篇人类胚胎
  • 1篇人类胚胎干细...
  • 1篇体细胞
  • 1篇体细胞核
  • 1篇体细胞核移植
  • 1篇胚胎成纤维细...
  • 1篇胚胎干细胞
  • 1篇嵌合

机构

  • 5篇中南大学

作者

  • 5篇段馨
  • 4篇卢光琇
  • 3篇徐小明
  • 3篇林戈
  • 1篇陆长富
  • 1篇杜丽丽
  • 1篇周欢群

传媒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5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NuMA的分布和功能被引量:1
2011年
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uclear Mitotic Apparatus Protein,NuMA)是一种在间期细胞核内有大量表达的大分子蛋白。NuMA是微管聚合因子,能使微管锚定于纺锤体极。在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对纺锤体的形成和形态的维持发挥重要作用。
段馨陆长富卢光琇
关键词:NUMA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表观遗传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菌素A(TSA)和丙戊酸盐(VPA))对人胚胎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fibroblasts,hEF)组蛋白乙酰化(acH4K12)和组蛋白单甲基化(H4K20me1)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人类体细胞核移植胚胎表观遗传重编程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使用0400 nmol/L TSA或04 mmol/L VPA处理hEF 24 h,用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hEF细胞遗传学变化,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SA和VPA对hEF的acH4K12及H4K20me1水平的影响。【结果】TSA处理组hEF细胞呈现出形态学变化,且TSA具有细胞毒性作用。VPA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细胞无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和细胞毒性作用。核型分析及FISH检测结果显示,TSA和VPA处理组与未处理组均维持正常的核型(46,XX),未发生明显的细胞遗传学改变。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acH4K12和H4K20me1水平随着TSA和VPA浓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TSA和VPA可以提高hEF的acH4K12和H4K20me1水平,且未发生明显的细胞遗传学变化。
徐小明段馨周欢群林戈卢光琇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表观遗传成纤维细胞
人类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纺锤体形态及其相关蛋白的检测
研究背景:核有丝分裂器蛋白(Nuclear Mitotic Apparatus Protein, NuMA)、纺锤体驱动蛋白(kinesin spindle protein, Eg5)及γ-tubulin在人类成纤维细胞...
段馨
关键词:体细胞核移植纺锤体蛋白检测治疗性克隆卵母细胞
一种高效、快捷、经济的小鼠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改良的胶原酶P胆总管内逆行灌注膨胀胰腺的分离方法,比较Ficoll-400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和人工挑取法两种纯化胰岛的方法,用双硫腙(DTZ)对胰岛细胞团进行特异性染色计算胰岛产量及纯度,用台盼蓝染色判定胰岛细胞活性,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体外培养7 d后胰岛的功能.采用人工挑取法平均每只小鼠可获取的胰岛细胞团(245±35.6个)明显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120±26.3个)(n=5,P<0.05),两种方法分离纯化的胰岛活力均大于98%;但人工挑取法获得胰岛细胞团的纯度(100%)要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90%);纯化胰岛所用时间,采用人工挑取法(22±4 min)也少于密度梯度离心法(31±3 min).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体外培养7 d后的胰岛细胞团,两种方法分离纯化的胰岛细胞团均具有良好的功能.胶原酶P胆总管内灌注消化分离法联合人工挑取纯化胰岛细胞团的方法,是一种高效、快捷、经济的小鼠胰岛细胞团分离纯化方法.
徐小明林戈段馨卢光琇
关键词:胰岛分离纯化小鼠
人类胚胎干细胞与小鼠囊胚嵌合的探讨
2011年
【目的】探讨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cells,hESCs)能否在小鼠胚胎环境中生存并参与其各个组织器官的分化,为hESCs与小鼠囊胚嵌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154枚受精后3.5 d(3.5days postcoitum,3.5 dpc)ICR品系小鼠囊胚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注射hESCs)、模拟注射组(注射针仅刺破透明带及滋养层细胞,但不注射细胞和溶液)及对照组(未注射),于注射后培养24 h统计囊胚完全孵化率。将稳定转染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含有9~15个hESCs的小细胞团块,显微注射入3.5 dpcICR品系小鼠囊胚腔内,注射后分别于3,24,48,69,77,94和116 h,在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阳性细胞的定位与动态分布情况,并将嵌合体胚胎移植入假孕母鼠子宫内,分别于移植后第4天和第6天处死孕鼠,普通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阳性细胞在整个小鼠胚胎中的分布情况。【结果】注射后24 h,试验组和模拟注射组的囊胚完全孵化率分别为73.6%和77.1%,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38.3%)(P〈0.01),有88.9%(32/36)的胚胎中的hESCs迁移并定位在小鼠内细胞团(ICM)及其临近的滋养层细胞上;体外培养48 h后,EGFP阳性细胞数进一步减少;116 h后,只有1枚胚胎仍残留3~4个EGFP阳性细胞,且散在分布于ICM克隆之外。体内发育试验结果显示,将43枚注射后的嵌合体囊胚移植入6只代孕母鼠子宫内,获得了22枚脱膜,有17枚脱膜中含有胚胎,其中形态正常胎儿14枚,没有胚胎含有EGFP阳性细胞。【结论】hESCs很难与小鼠囊胚正常嵌合。
徐小明杜丽丽林戈段馨卢光琇
关键词:人类胚胎干细胞囊胚小鼠嵌合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