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博明

作品数:16 被引量:351H指数:8
供职机构:台湾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变质
  • 5篇造山带
  • 4篇地壳生长
  • 4篇地质
  • 4篇山带
  • 4篇榴辉岩
  • 4篇辉岩
  • 3篇花岗岩
  • 3篇俯冲
  • 2篇地体
  • 2篇岩石
  • 2篇杂岩
  • 2篇三叠纪
  • 2篇特提斯
  • 2篇特提斯洋
  • 2篇同位素
  • 2篇羌塘
  • 2篇中生代
  • 2篇高压变质
  • 2篇古特提斯

机构

  • 12篇中国地质科学...
  • 7篇台湾大学
  • 6篇中央研究院
  • 5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吉林大学
  • 1篇长春科技大学
  • 1篇安徽省地质调...
  • 1篇冈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国立台湾大学
  • 1篇雷恩大学

作者

  • 16篇江博明
  • 4篇刘晓春
  • 3篇韩宝福
  • 3篇洪大卫
  • 3篇李三忠
  • 3篇王涛
  • 2篇童英
  • 2篇翟庆国
  • 2篇娄玉行
  • 2篇崔建军
  • 1篇王式洸
  • 1篇韦刚健
  • 1篇胡霭琴
  • 1篇锺孙霖
  • 1篇张岳桥
  • 1篇江来利
  • 1篇田伟
  • 1篇董树文
  • 1篇仝来喜
  • 1篇吴维平

传媒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2007'全...
  • 1篇2008年全...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 2篇199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举行
2006年
2006年3月18-3月27日,海峡两岸“亚洲大陆增生与造山作用”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成功举行。来自大陆14个单位的29位学者、25位台湾学者和2位海外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代表就有关亚洲大陆增生和地壳生长问题展开了2天的热烈讨论;之后,进行了5天的环岛的地质考察,两岸学者一同绕有兴趣地考察了世界上最新的台湾东海岸增生造山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王涛江博明锺孙霖
关键词:大陆增生造山作用地壳生长地质考察学者
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被引量:41
1997年
最近几年,新疆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作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的注意,关于碱性花岗岩的时代、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本文报道的是关于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Nd同位素的研究结果及其对于显生宙地壳生长的意义.
韩宝福王式洸孙元林江博明洪大卫加加美宽雄
关键词:碱性花岗岩地壳生长显生宙钕同位素花岗岩
太行山南段中生代杂岩体的岩石成因:元素和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被引量:32
2005年
通过太行山南段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西戍、武安和洪山)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讨论其成因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西戍和武安杂岩体主要由从二长辉长岩到二长岩的一系列岩石组成,其地球化学性质相似(高Mg#,具微弱至正Eu异常的REE模式等)。西戍杂岩体的ENd(135 Ma)=-12.3- -16.9,ISr= 0.7056-0.7071,与武安杂岩体稍有不同。西戍杂岩体的(206Pb/204Pb)i=16.92-17.3,(207Pb/204Pb)i=15.32- 15.42,(208Pb/204Pb)i=37.16-37.63,较武安杂岩体的略高。西戊-武安杂岩体都起源于EM1型富集地慢,但被下地壳物质不同程度混染。洪山杂岩体(正长岩-花岗岩)也来自EM1型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属于不同的岩浆事件,并仅受轻微的下地壳混染。太行山岩浆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水平俯冲消减而形成的弧后伸展环境有关。
陈斌翟明国田伟江博明
关键词:太行山南段杂岩体地球化学证据中生代岩石成因地球动力学环境
桐柏山高压变质作用的时代与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俯冲和抬升
桐柏山高压变质杂岩主要分布在桐柏山脉两侧,可区分出南、北两条榴辉岩带。本文对桐柏山地区两条榴辉岩带中的典型榴辉岩和变质辉长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阐述了桐柏山高压变质杂岩的锆石U-Pb和白云母40Ar/3...
刘晓春江博明娄玉行崔建军曲玮
关键词:高压变质超高压岩石榴辉岩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羌塘古特提斯洋研究新进展
古特提斯洋是古生代时期存在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之间的古大洋,一般认为它是早古生代伴随着冈瓦纳大陆的裂解而打开、扩张,至三叠纪中晚期随着印支期造山作用而最终闭合.羌塘地处青藏高原的北部,在构造上位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
翟庆国江博明李才胡培远唐跃王海涛
关键词:古特提斯洋地质演化蛇绿岩
文献传递
桐柏-红安造山带的构造演化:从大洋俯冲/增生到陆陆碰撞被引量:35
2015年
桐柏-红安造山带位于秦岭与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因其完好地保存了古生代增生造山体系和古生代末坤生代碰撞造山体系而成为了解华北-华南陆块之间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近20年来的可利用研究资料表明,桐柏-红安造山带显生宙的总体构造演化框架包括以下4个主要阶段:(1)早古生代(490—420Ma)大洋俯冲、岛弧增生与弧陆碰撞,从而于早古生代末在华北陆块南缘形成一个新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2)晚古生代(340~310Ma)大洋俯冲与增生,进而在商丹-松扒断裂南侧形成变质时代相同,但变质作用类型不同的“双变质带”,即被分割的武关.龟山中级变质杂岩带和熊店高压榴辉岩带;(3)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255~200Ma)大陆俯冲与陆陆碰撞,通过华南大陆岩板东深西浅的俯冲和多层次拆离/折返形成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和红安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4)晚中生代(140~120Ma)伸展、大规模岩浆侵位与构造挤出,造成桐柏-红安-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最终出露地表及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然而,对每一构造演化阶段的具体细节以及早期地质历史的认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和(或)难以解释的问题.未来的研究除在桐柏.红安造山带继续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外,还需与西部“软碰撞”的秦岭造山带和东部“硬碰撞”的大别.苏鲁造山带的研究紧密结合,以期建立适合于整个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的经典构造演化模型.
刘晓春李三忠江博明
关键词:增生大陆俯冲
北大别铙钹寨退变榴辉岩中的超高压和超高温出溶结构及其意义
北大别杂岩(NDC)是一个高温混合岩化高级变质地体。在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榴辉岩残留体从北大别地体中被识别和报道。这些榴辉岩残留体普遍经历了一期叠加的高温麻粒岩相退变质作用,但它们是否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仍存在争议。最近,我...
仝来喜江博明
关键词:北大别杂岩出溶结构P-T轨迹
桐柏高压变质地体:对桐柏-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框架和俯冲/折返机制的制约被引量:23
2011年
桐柏造山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之间,是揭示秦岭-桐柏-大别-苏鲁巨型造山带中各地质体之间构造关系及地质演化差异的关键地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主要由两个高压岩片(I和II)及其北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南侧的蓝片岩-绿片岩带构成。高压岩片I以北、南两条榴辉岩带为代表,构成桐柏山背形构造的两翼,其峰期变质条件分别为530~610℃、1.7~2.0GPa和460~560℃、1.3~1.9GPa。高压岩片II以桐柏杂岩中的变质岩包体为代表,其峰期变质条件推测在<700℃、>1.2GPa的榴辉岩相范围内,而退变质条件为660~700℃、0.80~1.03GPa。U-Pb、Lu-Hf、Rb-Sr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高压岩片I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55Ma,冷却至白云母封闭温度的时代为238Ma;而高压岩片II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232~220Ma,作为桐柏杂岩主体的片麻状花岗岩则侵位于140Ma。这说明,高压岩片I和II分属于两个时代不同的俯冲/折返岩片,当高压岩片II被俯冲到地壳深处并经受高压变质时,其上覆的高压岩片I已经折返到中上地壳的水平。这一结果验证了在西大别、东大别和苏鲁地区提出的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穿时(或差异)俯冲/折返模型,同时说明华南大陆地壳最早的俯冲发生在晚二叠世,这也代表华北与华南陆块之间从洋壳俯冲转化为陆壳俯冲的时间。基于桐柏杂岩与北大别杂岩的可比性,认为桐柏高压变质地体相对低温低压的变质环境以及超高压岩石的缺乏缘于华南陆块的俯冲深度向西逐渐变浅,而早白垩世的构造挤出造成了桐柏-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宽西窄的构造格局。
刘晓春江博明李三忠崔建军刘鑫娄玉行曲玮
华南陆缘晚中生代造山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9
2013年
长乐—南澳带位于华南大陆的东南缘,是揭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相互作用和华南陆缘地质演化的一条关键性构造带。该构造带的T3-J含煤地层不整合下伏于下白垩统南园组之下,或以角闪岩相包体形式赋存于晚侏罗—早白垩世片麻状花岗岩体内。这些具有透入性混合岩化特征的副变质岩包体(T3-J)与围岩(片麻状花岗岩)发生过同变形,并且被未变形的白垩纪岩体/脉侵入。这些晚三叠—早侏罗世地层的变质和变形具有朝陆内(NW)方向减弱的特征。下白垩统南园组普遍发生褶皱和绿片岩相变质,并且被未变质的上白垩统石帽山群不整合覆盖。长乐—南澳带的主要岩石单元与构造特征表明华南陆缘在晚中生代经历过两期挤压(造山)。在第一期挤压(造山)过程中,T3-J陆相地层发生褶皱和变质。随后,这些经历了变形和变质的T3-J沉积地层与中-上地壳的其他岩石在早白垩世早期发生构造折返,其间伴随着大规模同构造岩浆作用(147~135 Ma)和区域性混合岩化。在第二期挤压过程中,早白垩世南园组发生褶皱和变质。华南陆缘110~100 Ma的岩浆杂岩、100~90 Ma的A型花岗岩和90~80 Ma的双峰式火成岩可能分别与这次挤压事件及其后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有关。因此,华南晚中生代两大岩浆旋回(165~120 Ma和110~80 Ma)可能受控于同期的两大构造旋回(165~120 Ma和115~80 Ma)。每个构造旋回包括一个地壳受挤压增厚过程和一个随后发生的地壳伸展减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华南沿海地区的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陆内同期构造-岩浆作用似乎具有可比性。
崔建军张岳桥董树文江博明徐先兵马立成李建华苏金宝李勇
关键词:晚中生代
中国北方造山带造山后花岗岩的同位素特点与地壳生长意义被引量:98
1997年
近几年来,造山带研究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造山后伸展作用问题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目前的研究表明,横亘于我国北方新疆、内蒙至东北的中国北方造山带,具有与其它造山带明显不同的特点,特别是造山后花岗岩极为发育.然而,对北方造山带中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地壳增生的关系问题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近几年来所进行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工作揭示出,本区的造山后花岗岩具有十分独特的特点,反映出其与构造发展和地壳增生的特有关系.本文将根据作者所得的最新资料,结合前人的工作,阐述该花岗岩形成的地壳增生意义.1 研究方法本文所引用的资料主要来自近几年在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地球化学与地质年代学实验室所测定的结果,Ph和部分Sr,Nd同位素见文献[2~6]Sr,Nd同位素测定程序参见文献[7].其中^(87)Sr/^(86)Sr比值采用^(86)Sr/^(88)Sr=0.1194进行标准化,最近一次对标准样NBS-987的7次测定结果是^(87)Sr/^(86)Sr=0.710259±6.^(143)Nd/^(144)Nd比值采用^(146)Nd/^(144)Nd=0.7219进行标准化,并按^(143)Nd/^(144)Nd=0.511964进行校正,对标准样Ames的6次测定结果是^(143)Nd/^(144)Nd=0.511958±7.文中涉及的有关符号及其定义如下:
吴福元林强江博明
关键词:造山带花岗岩同位素地壳生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