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志君

作品数:177 被引量:1,368H指数:1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2篇轻工技术与工...
  • 32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医药卫生
  • 4篇化学工程
  • 4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7篇发酵
  • 25篇酵母
  • 20篇啤酒
  • 16篇麦芽
  • 15篇啤酒酵母
  • 14篇蛋白
  • 14篇双乙酰
  • 12篇香肠
  • 12篇高级醇
  • 11篇黄酒
  • 10篇贮藏
  • 10篇风味
  • 9篇糖化
  • 9篇发酵剂
  • 7篇代谢副产物
  • 7篇蛋白质
  • 7篇游离氨基酸
  • 7篇微生物
  • 7篇白质
  • 6篇营养

机构

  • 170篇扬州大学
  • 27篇南京农业大学
  • 15篇淮海工学院
  • 9篇盐城工学院
  • 8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苏州市洞庭山...
  • 4篇江苏农学院
  • 3篇中华全国供销...
  • 3篇如皋市坝新肠...
  • 2篇合肥学院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江南大学
  • 2篇江苏长寿集团
  • 2篇扬州欣和生物...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扬州工业职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神户大学

作者

  • 177篇汪志君
  • 48篇于海
  • 39篇方维明
  • 32篇葛庆丰
  • 22篇蒋云升
  • 17篇吴满刚
  • 17篇顾振新
  • 15篇朱强
  • 15篇余晓红
  • 15篇夏艳秋
  • 12篇金昌海
  • 12篇阚娟
  • 11篇王畏畏
  • 10篇许慧卿
  • 8篇徐为民
  • 8篇王道营
  • 8篇张凌云
  • 7篇诸永志
  • 7篇吴雪燕
  • 6篇索标

传媒

  • 21篇食品科学
  • 16篇食品与发酵工...
  • 15篇扬州大学学报...
  • 11篇酿酒科技
  • 10篇食品工业科技
  • 8篇中国酿造
  • 8篇扬州大学烹饪...
  • 5篇食品科技
  • 5篇江苏农业研究
  • 4篇中国畜产与食...
  • 4篇食品研究与开...
  • 4篇啤酒科技
  • 4篇现代食品科技
  • 3篇酿酒
  • 3篇江苏农业学报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广东微量元素...
  • 3篇大麦科学
  • 3篇福建茶叶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9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15篇2010
  • 13篇2009
  • 15篇2008
  • 14篇2007
  • 19篇2006
  • 20篇2005
  • 12篇2004
  • 12篇2003
  • 3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6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硒对麦芽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0年
硒对麦芽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 ( 1 0~ 2 0 0 mg/ kg)的硒溶液处理 ,对麦芽硒的吸收均有效。麦芽对硒的吸收率 ,5个处理分别为 2 .4 9%、1 .1 3 %、0 .52 %、0 .60 %和 0 .50 %。其中 2 0 0 mg/ kg Na2 Se O3处理中 ,加赤霉素( GA4+GA7)比不加 GA4+GA7组其吸收率增加 0 .1 0 %。 1 0 mg/ kg Na2 Se O3+0 .0 5mg/ kg ( GA4+GA7)的处理能显著提高麦芽质量 ,其 α-氨基酸 ( α-AN)、糖化力、无水浸出率分别比对照高 8.5%、1 3 .1 %和 1 .2 %。而高浓度的硒 ( 2 0 0 mg/kg Na2 Se O3)则降低麦芽质量 ,其α-AN、糖化力、无水浸出物分别比对照低 9.9%、9.5%和 1 .7%。
汪志君方维明
关键词:氨基氮糖化力麦芽品质制麦工艺
豆豉发酵中的乳酸菌复合诱变及产酸条件优化被引量:5
2014年
采用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对筛选自豆豉的乳杆菌进行诱变处理,以期获得高产酸菌株。以最佳诱变条件筛选得到突变菌株的产酸度较原菌株提高了36.4%,且菌株能够保持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株产酸进行优化,并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最佳产酸条件为培养温度41.72℃、接种量3.65%(V/V)、培养时间18.57h。该条件下,产酸率模型的预测值为11.25°T/h,实际得到的产酸率值为11.2°T/h,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良好。
吴满刚管泳宇吴雪燕于海葛庆丰汪志君
关键词:豆豉乳酸菌复合诱变紫外诱变产酸率
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复方制剂降脂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以1 mmol·L-1油酸孵育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在细胞存活率实验(MTT法)的基础上,以脂质清除率为指标,评价茶黄素(TFs)、儿茶素(Cs)和绞股蓝皂苷(SPs)的体外降脂效果;并结合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RSM)对3种物质体外联合降脂的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茶黄素、儿茶素和绞股蓝皂苷均能清除肝细胞内堆积的脂肪,若三者同时作用,协同效果明显,能起到防治高血脂症的作用。
张聪谭蓉孔俊豪葛庆丰杨秀芳汪志君
关键词:茶黄素儿茶素绞股蓝皂苷降血脂
低双乙酰啤酒酵母的选育被引量:3
2005年
将A PV啤酒酵母菌株在不同的双乙酰含量梯度培养基内培养,挑出抗双乙酰的变异菌株,经菌种分离、筛选、发酵及双乙酰驯养等步骤选育出一株7#菌,11℃低温发酵,双乙酰峰值0.36m gL/,成品啤酒双乙酰含量0.06m g L/,真正发酵度66.1%。
余晓红王资生汪志君方维明
关键词:微生物双乙酰啤酒酵母选育
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细胞壁多糖降解特性的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以雨花3号水蜜桃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步提取不同成熟度桃果实细胞壁物质(CWM)、4种果胶多糖(CDTA-1、CDTA-2、N a2CO3-1、N a2CO3-2)、3种半纤维素多糖(KOH-1、KOH-2、KOH-3)和纤维素多糖(CWM-残渣)。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各种多糖组分中的单糖组成,探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随果实硬度的下降,细胞壁各多糖成分含量及其单糖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富含半乳糖醛酸的果胶主链发生断裂,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多糖中支链阿拉伯糖、半乳糖也发生不同程度的解离。细胞壁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的降解与桃果实软化的启动密切相关,而阿拉伯糖的降解则可能是桃果实后熟软化的重要因素。
金昌海索标阚娟王红梅汪志君
关键词:果实软化细胞壁多糖单糖组成
β-半乳糖苷酶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对桃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被引量:51
2006年
以雨花3号桃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成熟时期桃果实的乙烯释放量以及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β-半乳糖苷酶(-βG al)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变化,探讨-βG al和PG对桃果实成熟软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桃果实成熟软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乙烯跃变高峰,ACC合成酶和ACC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与乙烯变化相一致;PG活性高峰与乙烯释放高峰同时出现于成熟度Ⅳ,而-βG al活性高峰出现于成熟前期(即成熟度Ⅰ);-βG al不同于PG,其作用主要与桃果实成熟前期果实的软化启动密切相关。
阚娟金昌海汪志君陆兆新郁志芳
关键词:ACC合成酶ACC氧化酶Β-半乳糖苷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茶饮料冷后浑的解决途径探讨被引量:10
2006年
本文就茶饮料生产中影响品质的冷后浑问题,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生产中可行的解决途径予以探讨。讨论从控制原辅料、工艺参数和外助三个方面予以解决。
杨红汪志君张凌云
关键词:茶饮料冷后浑
如式香肠用发酵剂多菌种混培养技术的研究被引量:11
2008年
以耳式葡萄球菌C131、德巴利汉逊酵母Y163、米酒乳杆菌L04为受试菌株构建发酵剂混培养技术体系,当L04、C131和Y163的起始菌构成比分别为1:2:1、1:4:1,使用加有0.1g/L NaNO2的模拟肉汤培养基,于30℃混培养24、12h,混培养液pH值为4.8和5.6时,总菌数达到最高值,L04对C131弱拮抗作用得到有效控制。将这两种混培养液以3%加入如式香肠结果酸度适中,品质优良。
蒋云升汪志君于海王畏畏
如皋火腿复合发酵剂的构建被引量:1
2008年
在单菌发酵试验基础上,选择耳式葡萄球菌C131、德巴利汉逊酵母Y163、芽孢杆菌R132构建如皋火腿复合发酵剂,采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游离氨基酸(FAA)、三甲胺-氮(TMA-N)含量和pH值为测定指标,建立发酵菌株的优组合。结果表明,在发酵温度为28~34℃,接种量为3×10^7cfu/g、3×10^7cfu/g、2×10^7cfu/g时,火腿中的FAA最高,TMA-N含量最低,发酵效果好。
蒋云升汪志君潘明薛党辰席军丁勇
关键词:如皋火腿复合发酵剂游离氨基酸发酵特性
益生菌对一些致病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从市售的酸奶中筛选得到的五株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的结果显示,37℃恒温培养24小时,五株乳杆菌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幽门螺旋杆菌的培养基上均产生大小不同的抑菌圈,通...
于海邢锋锋汪志君
关键词:乳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幽门螺旋杆菌
文献传递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