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婉
- 作品数:18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检验科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 涂婉赵虎
-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组成型
- 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特定基因突变可致持续高产型ampC beta-内酰胺酶产生
- 涂婉赵虎
- 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共同序列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产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的基因序列,从而为AmpC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57株临床常见AmpC酶产酶菌株分离自医院感染患者样本,抽提细菌染色质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mpC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比对同种细菌之间和不同种细菌之间染色质ampC基因的同源性和共同序列。根据共同序列设计引物,进一步利用该引物检测染色质ampC。结果 57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扩增出染色质ampC基因41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C基因的序列。比对后发现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产气肠杆菌的染色质ampC菌种内有很高的同源性,但细菌之间的同源性较低。根据共同序列设计出菌种特异性PCR引物,能够有效的鉴定出染色质ampC基因。结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各自染色质ampC具有高度同源性,其菌种特异性的ampC引物可用来检测其染色质ampC的存在。
- 赵虎王寅涂婉方毅庞立峰
-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
- 医院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产酶率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用改良的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结果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产持续高产AmpC β-内酰胺酶的产酶率为7.20%,其中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黏质沙雷菌产酶率高,分别为36.85%、33.34%和33.34%。结论华东医院的医院感染菌株产酶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 赵虎涂婉蒙杰唐轩
-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医院感染革兰阴性杆菌
- 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特定基因突变可致持续高产型ampC beta-内酰胺酶产生
- 目的用定点突变方法揭示ampD基因特异突变对阴沟肠杆菌AmpC beta-内酰胺酶由非持续高产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的影响,从DNA碱基序列及氨基酸两方面揭示能够引起产酶类型发生改变的ampD基因特异突变。方法筛选染色质介导...
- 涂婉赵虎
- 文献传递
- 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生与抗菌药物应用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了解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杆菌AmpC酶从诱导耐药型向持续高产型转变的影响作用。方法筛选携带诱导型菌株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其感染标本,至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并对其菌种、基础疾病、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2株诱导型菌株中,68株转化为持续高产型,其中12株阴沟肠杆菌全部转化,转化率达100.0%;脑梗死患者的细菌更易转化(83.3%,OR=7.1);头孢菌素类(95.3%/64.6%)、多肽类(18.95%/15.5%)、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128.8%/276.0%)以及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58.9%/82.3%)抗菌药物的用量对持续高产型AmpC酶的产生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后两者剂量与转化率呈正相关,前两者呈负相关。结论大剂量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可能会促进诱导型产酶菌株转变为持续高产型产酶菌株。
- 涂婉赵虎方毅庞立峰
- 关键词: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抗菌药物
- 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共同序列的研究
-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AmpCβ-内酰胺酶产酶菌株中染色质ampC的基因序列,根据其共同序列设计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引物,从而为AmpCβ-内酰胺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及其耐药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57株临床常见Am...
- 赵虎涂婉方毅庞立峰
- 关键词: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反应生物学检测耐药机制
- 文献传递
- AmpC β-内酰胺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涂婉赵虎
-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基因质粒
- 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定点突变致AmpC β-内酰胺酶由非持续高产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了解ampD基因特异突变对阴沟肠杆菌AmpCβ-内酰胺酶由非持续高产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的影响因素。方法筛选染色质介导的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扩增其ampD基因并测序,确定其有义突变位点。采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对野生型阴沟肠杆菌进行上述特异位点的突变,用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测定突变前后菌株产酶类型的改变。结果 121株阴沟肠杆菌中15株为染色质介导的持续高产型,共筛选出8个有义突变位点,形成7株定点突变菌株。Ecl MA(274位插入A)、Ecl MC(327位缺失C)和Ecl MF(27位插入G)由非持续高产型转变为持续高产型,而Ecl MB(371位插入T)、Ecl MD(515位缺失C)、Ecl ME(324C→A)、Ecl MG(两点同时的突变,238C→A,302T→A)的产酶类型未发生变化。结论能够引起产酶类型发生改变的ampD基因特异突变均为可造成大片段氨基酸改变的框移突变,并且该改变至少从124位之前的氨基酸开始。但并不排除部分持续高产型AmpCβ内酰胺酶的产生存在其他调控机制。
- 涂婉赵虎
-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突变
- 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及其高概率突变位点。方法从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阴沟肠杆菌,经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定是否产AmpCβ-内酰胺酶及其产酶类型,抽提产酶菌株染色质DNA,PCR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与同种非突变标准菌株的ampD基因序列比对,并得到高概率突变位点。结果大部分产酶阴沟肠杆菌含有ampD基因,其中18株产持续高产型酶菌株的染色质中均扩增出ampD基因;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上有62个突变率高于50%的位点。结论产AmpC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染色质上均含有ampD基因;阴沟肠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的高概率突变位点可能成为致持续高产酶的关键位点。
- 赵虎涂婉方毅庞立峰
-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