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学彪

作品数:138 被引量:1,413H指数:2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1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3篇水稻
  • 57篇枯病
  • 48篇基因
  • 46篇纹枯病
  • 41篇抗性
  • 23篇性状
  • 22篇育种
  • 16篇稻纹枯病
  • 15篇抗病
  • 13篇水稻纹枯病
  • 11篇水稻品种
  • 10篇叶枯病
  • 9篇数量性状
  • 9篇水稻抗纹枯病
  • 8篇抗病性
  • 8篇基因定位
  • 8篇分子标记
  • 7篇杂交
  • 7篇粳稻
  • 7篇卷叶

机构

  • 114篇扬州大学
  • 22篇江苏里下河地...
  • 18篇中国科学院遗...
  • 12篇江苏农学院
  • 8篇扬州职业大学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扬州教育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江苏丘陵地区...
  • 3篇中国水稻研究...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扬州市职业大...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37篇潘学彪
  • 84篇陈宗祥
  • 64篇张亚芳
  • 63篇左示敏
  • 18篇潘存红
  • 18篇陈夕军
  • 18篇马玉银
  • 17篇李爱宏
  • 14篇张洪熙
  • 13篇戴正元
  • 13篇顾铭洪
  • 12篇邹军煌
  • 12篇朱立煌
  • 10篇殷跃军
  • 10篇翟文学
  • 9篇王子斌
  • 8篇汤述翥
  • 8篇徐敬友
  • 8篇李育红
  • 8篇童蕴慧

传媒

  • 29篇中国水稻科学
  • 20篇扬州大学学报...
  • 14篇作物学报
  • 10篇江苏农学院学...
  • 8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植物病理学报
  • 5篇江苏农业研究
  • 4篇Journa...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遗传
  • 2篇中国稻米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生物工程...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2009年全...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生物技术
  • 1篇Acta B...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5
  • 11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11篇2011
  • 4篇2010
  • 14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6篇2002
  • 6篇2001
  • 5篇2000
  • 4篇1999
1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几个水稻品种源库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1年
以不同穗型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剪叶(见穗时剪去剑叶一半长度)、疏花(见穗时剪去逢奇数的一次枝梗)处理,研究其源、库特征。结果表明:3个粳稻品种中,剪叶和疏花处理,对大穗型品种中超123饱粒率和粒重的影响较大,其次是穗粒并重型品种恢236,对多穗型品种武陵粳1号的影响相对最小;中超123有明显的二次灌浆现象,是源限制型品种;恢236库大源足,粒/叶比和粒重/叶比均最小,但籽粒充实度较差,其同化物质转运的流不畅;武陵粳1号源库关系较协调。2个籼稻品种中,扬稻6号表现与武陵粳1号相似,源库关系较协调;R6547籽粒充实度较好,即使在剪叶处理下灌浆后期物质也有向茎秆再积累的现象,表明R6547是典型的库限制型品种。
张亚芳陈宗祥娄丽娟左示敏潘学彪
关键词:水稻源库关系
试论江苏省水稻生产结构调整被引量:9
2000年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水稻作为江苏省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撑产业的地位将持续不变。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产消过剩、外销不畅 ,稻米商品质量差、产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江苏水稻产业内部围绕优质、高效的调整已势在必行。根据先以消定产、后以销定产的原则 ,江苏籼粳稻种植面积配比以 1∶ 2为宜。必须加强稻米品质改良的育种和栽培研究 ,倡导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密切注意水稻产、加、销关系的政策研究 ,培养稻米产品品牌意识 。
缪炳良黄宝才潘学彪
关键词:水稻生产
一个新的水稻隐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寻找新的水稻隐性高秆基因,为解决水稻不育系的包颈现象及增加恢复系的株高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方法】在田间试验时发现一株高秆突变体,经过连续3代的自交和选择后,获得稳定遗传的高秆突变体。突变体的株高比野生型中花11平均增加72.3%。将带有高秆基因的杂合体自交,分析F2代株高的遗传行为,结果表明高秆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分别配制突变体、野生型与培矮64之间的杂交种及其自交F2分离群体,在突变体配制的分离群体中鉴定出72株极端高秆突变体,株高明显高于对照群体中的最高植株高度。【结果】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47对多态性分子标记,分析这些标记位点在极端高秆突变体群体中的分离特征,结果证明高秆基因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进一步发展了4个InDel标记,确定高秆基因位于RM168与M127.1-3-3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713 kb。【结论】该基因是一个新的隐性高秆基因,暂命名为lc3。
马玉银李磊李育红左示敏殷跃军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微卫星标记INDEL标记
Xa21转基因杂交稻组合汕优63和汕优559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被引量:11
2002年
采用包括与 Xa2 1相匹配的鉴别菌系在内的 12个国际鉴别小种和中国 7个病原型 ,接种由明恢 6 3、盐恢 5 5 9的Xa2 1转基因单拷贝抗性纯合系与珍汕 97A杂交获得的转基因杂交稻汕优 6 3(汕优 6 3- Xa2 1) 73个 F1 群体和转基因杂交稻汕优 5 5 9(汕优 5 5 9- Xa2 1) 13个 F1 群体 ,测定转基因杂交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这 2个转基因杂交稻组合具有优良的广谱抗性 ,抗谱与 Xa2 1基因供体 IRBB2 1相同 ,非转基因杂交稻表现感病。
周永力章琦王春连邢全党翟文学潘学彪朱立煌
关键词:杂交稻白叶枯病抗性汕优63汕优559
水稻品种日本晴最适叶片卷曲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调节水稻卷叶剂量效应基因rl(t)的表达量,获得叶片向近轴面或远轴面卷曲的8个不同叶片卷曲程度的日本晴背景卷叶近等基因系,研究叶片卷曲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向近轴面或远轴面卷曲均能提高叶片直立度,并通过降低叶片披垂角来降低叶片的披垂度;近等基因系的产量与叶片卷曲度之间呈抛物线关系,当叶片卷曲度为5.9%时,产量最高。讨论了采用相同的策略,研究并确定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最适卷曲度的可行性。
李磊薛芗左示敏陈宗祥潘存红张亚芳李亚超朱俊凯马玉银潘学彪
关键词:水稻卷叶卷曲度
抗水稻纹枯病qSB-9^(Tq)基因效应及作用方式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水稻第9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纹枯病QTL,被命名为qSB-9,水稻品种特青在该QTL上携带抗性等位基因qSB-9Tq,而Lemont携带相对感病等位基因qSB-9Le。为精确地评价qSB-9Tq的抗病效应,分析其作用方式,利用分子标记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从轮回亲本Lemont与特青回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到1个目标单株。连续3年对该单株的扩繁后代(BC6F2)及随后获得的近等基因系采用嵌入法进行接种鉴定试验。田间试验采取2种不同的设计。第一种是完全随机试验,即从BC6F2分离群体中筛选出目标区间为qSB-9TqTq纯合型、qSB-9LeLe纯合型和qSB-9TqLe杂合型个体,并对3种基因型个体间的病级平均数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第二种设计为随机区组设计,即在BC6F3和BC6F4代,分别对上述3种基因型的近等基因系群体,按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移栽和接种鉴定试验。结果表明,3年的试验结果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即qSB-9Tq存在于分子标记RM242~Y92.5之间,可减轻病级1.0级(0~9级病情分级系统)左右,且其抗性表现为几乎完全的显性特征。本研究的结果为qSB-9Tq的精细定位和育种利用奠定了基础。
殷跃军左示敏王辉张亚芳陈宗祥马玉银顾世梁潘学彪
关键词:SATIVA纹枯病抗性效应
一个水稻小粒矮突变体的候选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通过T-DNA标签法,从水稻小粒矮突变体(sgd)的侧翼序列分析中,发现了一个与小泡膜蛋白(vesicl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VAMP)形成相关的预测基因,该基因位于水稻第7染色体上编号为P0567H04的BAC中(基因座为Os07g37270),属于SNARE基因家族成员。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小粒矮突变体与对照中花11之间.该候选基因叶、幼穗中存在显著的表达差异:突变体小粒矮的叶、幼穗的cDNA用ActinI引物标定浓度后,用该基因特异RT-PCR引物不能扩增出条带,而中花11的叶、幼穗的cDNA用RT-PCR引物则能扩增出条带,表明这个与小泡膜蛋白形成相关的预测基因(Os07g37270)是一个可表达的、有功能的基因,T-DNA插入目标位点后,可能造成了该基因的失活,因而产生了突变表型。性状调查结果显示,sgd突变体的结实率明显降低,植株变矮。以上结果说明,Os07g37270的功能与细胞中小泡膜蛋白的形成以及花粉的育性有关,推测其可能是控制小粒矮性状产生的候选基因。暂将该基因命名为OsVAMP,并进一步预测了该候选基因的进化信息。
马玉银李磊张亚芳潘存红左示敏李爱宏陈宗祥潘学彪
关键词:水稻侧翼序列候选基因
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被引量:91
1997年
以抗感反应显著不同的水稻代表品种,研究了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在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带菌短牙签嵌入接种,植株间始病迅速且整齐一致,感病品种发病适度,不同品种间抗感差异最为明显。病情调查的适宜时间在抽穗后30d左右(视品种灌浆期长短而异)或发病初期,而在明显拔节到抽穗阶段,品种内由于茎杆伸长时间的差异,病斑发展的差异增大,致使品种间抗感差异不易被识别。并且还讨论了不同病情调查项目的适用性。
潘学彪陈宗祥徐敬友童蕴慧王子斌潘兴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抗病性接种
水稻广亲和品种对不同细胞质不育系恢复力的鉴定研究被引量:17
1999年
选用BT型、HL型和WA型3种细胞质的不育系及相应保持系对16个广亲和品种的恢复力进行测交鉴定,结果表明:(1)在同一细胞核背景下,BT型细胞质的可恢复性好于HL型细胞质,HL型细胞质又好于WA型细胞质.在同一不育细胞质背景下,籼稻不育系较粳稻不育系易恢复.(2)不同广亲和品种的恢复能力有较大差异:培矮64、培C311、轮回422、CPSLO-17等4个品种对以上3种不育细胞质能正常恢复,Paddy、E164能恢复BT型、HL型不育细胞质;Aus373对WA型、HL型细胞质能够恢复或部分恢复;Ketan Nangka对以上3种不育细胞质具有保持能力,鉴12、Pecos、Pelde、Calotoc、02428、lemont、Dular、真系秋光等8个品种对不同不育细胞质或保持或部分保持.(3)不同年份间广亲和品种恢复力的表达存在差异.比较而言,轮回422、Lemont、Dular和 Ketan Nangka对BT型、WA型南梗11A的恢复力或保持力比较稳定.
汤述翥李国生程祝宽陈宗祥潘学彪顾铭洪刘荣宝
关键词:水稻恢复力细胞质不育系
转基因株系及不同水稻品种的几丁质酶活力及纹枯病抗性被引量:15
2003年
对几个转几丁质酶基因的高世代纯合株系及不同抗感品种的几丁质酶活力进行了测定 ,并接菌调查纹枯病抗性 ,结果表明 :转基因可提高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不同转基因系的抗性水平与外源几丁质酶的表达活力一致 ;在内源几丁质酶活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转导外源基因可掩盖或抑制内源基因的表达 ;抗 /感品种在接菌诱导后 ,其几丁质酶活力均有所上升 ,并均在接菌 72h左右达到诱导高峰 ,但抗病品种诱导效应和强度要显著得多 ;无论是转基因株系 ,还是不同抗感品种 ,不同空间叶位叶片的几丁质酶活力无明显差异。
李爱宏许新萍陈宗祥李宝健张洪熙潘学彪
关键词:转基因株系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