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珍
- 作品数:10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沧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 反观后殖民理论
- 2005年
-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不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后殖民理论以此为参照系,它于9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学界开始真正思考中西文化互动对中国文化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不同注释,但这一独特视角,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民族文化在新情境下文化认同和文化制造等问题。
- 王建珍
-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文化认同
-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被引量:17
- 2006年
-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 王建珍闫兰娜王海静
- 关键词:女性形象男权文化女性悲剧
- 论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被引量:4
- 1999年
- 意境理论成熟于中唐。晚清学者王国维的意境理论拉开了意境研究现代发展的序幕。意境研究在现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意境作为中国美学与诗学的核心范畴,实际诞生于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
- 王建珍
- 关键词:意境中国美学诗学
- 从《私人生活》看私人化写作
- 2005年
- 《私人生活》是私人化写作的代表作品,从这一作品中可以看到,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被公共道德规范与普通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性是其描写的主要内容,欲望是其基本主题,小说所倾诉的私人经验并不向群体意识、崇高精神提升,而是终止于对群体与外界的断然拒绝。以《私人生活》为代表的私人化写作的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有多方面的开拓和变革的意义。
- 王建珍
- 关键词:《私人生活》私人化写作
- 允执其中——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看纪晓岚对唐诗的评价之一被引量:1
- 2006年
- 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的纪晓岚评介唐诗的文字中,可以看到纪晓岚评介唐诗的方法、标准等。比较突出的是允执其中:考证材料详备,不持一已之见,力戒虚妄穿凿。源流承传不拘于世风,知人论世不以偏概全,对形式风格各异者决无门户之见,反对僵化的教条。
- 孙云英王建珍
-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意境的现代解释——从一种接受美学的视角被引量:1
- 2001年
- 本文尝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破解意境这一古老范畴的现代性内涵。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意境 ,则不难发现意境实际是一个以情景为依托 ,又具有无限生发性和延展性的审美空间 ,其特定的召唤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是空灵境界的产生 ;二是意境完形的可能。而意境中的空白实际是被作者结构到文本中的“暗隐的读者”。意境在接受中的完成要求接受主体以虚静之心形成期待视野 ,又以“出入”之法进入文本。
- 王建珍
- 关键词:意境接受美学召唤文本虚静情景
- 意境空白的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被引量:4
- 2005年
-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艺术意境是作者自觉地创造的具有“潜势”的文本。这种“潜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设置“空白”来实现的。“空白”是艺术意境的魅力所在。意境中的空白实际就是被作者结构进作品中的“暗隐的读者”。这一“暗隐的读者”促进作家采取相应的创作技法,美学追求。从作家为求得“暗隐的读者”最终在现实读者那里获得具体化而采取的一些创作原则来看,主要是求真、求新。
- 王建珍
- 关键词:意境接受美学
- 接受美学视角下意境的功能结构初探被引量:3
- 2006年
- 从接受美学这一视角来研究意境可以发现,作为中国诗学、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的获得,除了依赖接受者的创造外,还依赖于一个能够引导接受者进入超越领域的召唤结构。意境的召唤结构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时空呈现;三是象内象外结合;四是无象之象。由此,产生出意境的召唤功能,即空灵境界的产生和意境完形的可能。
- 王建珍
- 关键词:接受美学意境召唤结构
-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谈
- 2004年
- 胡风艺术理论形成于30年代中期,其理论体系的基点是“主观战斗精神”。胡风在反对当时文坛上“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非现实主义倾向的基础上指出,作家在面对客观现实时,要锤炼人格,高扬精神,并通过对客观现实的改造、批判,来感受生活和艺术融然无间真实。这一理论,使40年现实主义理论切入到了文学创作的内部规律上。。
- 王建珍
- 关键词:主观战斗精神
- 语文诵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被引量:1
- 2005年
- 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色彩纷呈的美的世界,在语文教学中,从审美教育的特点着眼,设计诵读活动,包括活动目的、活动思路、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诵读活动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一种新的形式,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感受美、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诵读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尝试。
- 王建珍
- 关键词:审美教育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