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玲玲

作品数:30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细胞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4篇蛋白
  • 4篇蛋白聚糖
  • 4篇聚糖
  • 4篇基因
  • 4篇核心蛋白聚糖
  • 3篇预后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转染
  • 3篇稳定转染
  • 3篇脑梗死患者
  • 2篇动脉
  • 2篇毒性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增殖

机构

  • 24篇北华大学
  • 6篇吉林市中心医...
  • 5篇吉林大学中日...
  • 5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省人民医...

作者

  • 27篇王玲玲
  • 7篇吴雷
  • 7篇孙博谦
  • 3篇张桂珍
  • 3篇杜珍武
  • 3篇李威
  • 3篇韩旭
  • 2篇王朝辉
  • 2篇孙华
  • 2篇张玉成
  • 1篇于慧秋
  • 1篇柳实
  • 1篇景遐斌
  • 1篇张玉成
  • 1篇王莉
  • 1篇郑锦花
  • 1篇何成彦
  • 1篇谢风
  • 1篇宋丽娜
  • 1篇李丹

传媒

  • 9篇北华大学学报...
  • 8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医药学院...
  • 1篇第八届全国生...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的改善效果及对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为其选择治疗方案,其中采用二甲双胍治疗的42例为对照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利拉鲁肽治疗的42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分泌指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糖情况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且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经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得到显著改善,且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均得到显著改善,观察组经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孙华王玲玲
关键词:利拉鲁肽2型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核心蛋白聚糖基因改造及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013年
目的改造核心蛋白多糖基因(DCN)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探讨DCN蛋白的肿瘤抑制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含有重组DCN的质粒pBluescript为模板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及PCR产物经EcoRⅠ及XhoⅠ双酶切后连接,转化入大肠杆菌JM109中,获得重组载体pcDNA3.1-DCN/His(M-DCN),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鉴定。结果 PCR获得目的片段(1 119 bp),重组载体pcDNA3.1-DCN/His经双酶切及测序证实,DCN的cDNA片段正确插入真核表达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含有M-DCN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韩旭王玲玲
关键词: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表达载体
回顾性分析氯吡格雷代谢型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代谢型与脑梗死二次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381例,均满足氯吡格雷75 mg/d单抗治疗,搜集患者一般资料和氯吡格雷代谢分型,并对患者二次复发进行随访记录。根据患者药品代谢分型分为快代谢组(CYP2C19*1/*1)、中代谢组(CYP2C19*1/*2、CYP2C19*1/*3)、慢代谢组(CYP2C19*2/*2、CYP2C19*2/*3、CYP2C19*3/*3),将患者氯吡格雷代谢型与脑梗死二次复发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患者氯吡格雷代谢型分布特点为快代谢基因型占47.2%,中代谢基因型占40.4%,慢代谢基因型占12.3%。氯吡格雷代谢型的Hardy-Weinberg平衡群体具有代表性(P>0.05)。比较氯吡格雷代谢型与脑梗死二次复发时长存在相关性(P<0.05)。氯吡格雷中代谢及慢代谢型与脑梗死12个月以内复发存在相关性(P<0.05)。氯吡格雷慢代谢基因型在引发患者6个月内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性是中代谢基因型的1.54~2.44倍,6个月后由氯吡格雷代谢型引发的脑梗死复发慢代谢型与中代谢型危险度相一致,且均为独立风险因素。12个月后脑梗死复发与氯吡格雷代谢型无相关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中代谢及慢代谢型是引发脑梗死12个月以内二次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朱琳田颖沙红艳孙博谦王玲玲
关键词:氯吡格雷代谢型脑梗死复发周期
扁塑藤素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及线粒体膜电位的调节作用
2021年
目的分析扁塑藤素对体内外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及线粒体膜电位的调节作用,初步探讨扁塑藤素的抑瘤增殖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适量的扁塑藤素提取物分别作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及H226)及动物模型(BALB/c裸鼠),应用MTT方法测定其细胞存活率,应用细胞集落实验检测其长期毒性作用.制备A549非小细胞肺癌裸鼠模型,测定PTM对移植瘤体积及湿重的生长抑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PTM共培养后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549和H226两组细胞随PTM剂量的增加及共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平均存活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PTM:0μmol/L)比较,0.1μmol/L组A549及H226的细胞集落形成均受到抑制,并且0.2μmol/L组的细胞集落形成抑制更为明显.PTM腹腔内注射治疗第7天,PTM 2 mg/kg治疗组的移植瘤(A549)体积抑制作用优于PTM 1 mg/kg治疗组(P<0.05).湿重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TM 2mg/kg治疗组移植瘤湿重低于空白组及PTM 1 mg/kg治疗组(P<0.05).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显示:PTM(8μmol/L)对各组细胞(A549和H226)作用时间持续3 h即可导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持续6 h时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更为明显,提示PTM作用时长与细胞(A549和H226)线粒体膜电位呈负性相关.结论 PTM对体内外非小细胞肺癌(A549和H226)的细胞抑制作用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并初步证明PTM具有诱导细胞线粒体去极化的作用.
吴雷王玲玲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增殖线粒体膜电位
脑梗死患者PEAR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PTGS1)基因交互作用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为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经头部核磁共振(MRI)平扫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平扫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既往病史,所有患者均满足阿司匹林100 mg/d单抗治疗.应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法检测基因分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尿液中11-脱氢-血栓烷B2(11-DH-TXB2)含量.依据11-DH-TXB2含量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spirin sensitivity,AS).结果一般资料中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和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史、PEAR1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S1基因型、GG基因型比例阿司匹林抵抗组高于敏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GS1基因多态性是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GG基因型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概率是A G/AA基因型的24.489倍(95%CI 4.910~122.150).PEAR1与PTGS1两基因型交互作用分析显示:PTGS1基因型为GG且PEAR1基因型为AG/AA时,OR值增加,两基因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API=17.628%).结论PEAR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无明显相关性;PTGS1基因GG型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TGS1基因型为GG且PEAR1基因型为AG/AA时存在交互作用,可增加患者阿司匹林抵抗风险.
王玲玲杨华高妍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
核心蛋白聚糖蛋白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2013年
为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蛋白对人结肠癌HCT8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本实验将重组载体PcDNA3.1DCN/His(MDCN)稳定转染入HCT一8细胞,并将携带有目的基因的细胞进行扩增培养,然后应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对M—DCN在细胞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进行鉴定,应用MagExtractor方法提取携带有M—DCN基因组HCT-8细胞(HCT-8-DCN)中的DCN蛋白,应用Bradford法测定提取蛋白的含量;同时,按DCN蛋白30μg/ml对HCT-8细胞进行培养,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培养96h后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结果显示,RT—PCR及WesternBlot实验均可见到目的条带,证实MDCN转染HCT8细胞成功并实现稳定表达。实现了针对6个组氨酸标签使用MagExtractor方法对DCN蛋白的提取。加入DCN蛋白培养HCT-8细胞组细胞生长曲线呈现为生长抑制;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G1期细胞显著增多。结果表明,DCN蛋白具有抑制HCT8细胞增殖的作用。
韩旭王玲玲
关键词:核心蛋白聚糖蛋白纯化HCT-8细胞生物学作用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眼内表现为双侧弥漫渗出性肉芽肿全葡萄膜炎,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是一种难治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眼葡萄膜炎、脑膜脑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以及听觉异常,同时还伴随毛发改变和皮肤脱色素等,疾病尚无确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最初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并以试验性治疗,最终确诊为Vgot-小柳–原田综合征,应及早规范应用激素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吕帅男张赫王玲玲
关键词:病例报告文献复习
PLA纤维毡对HCT-8细胞毒性试验
2012年
目的:探讨不承载任何药物的空白PLA纤维毡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毒性作用。方法:以聚乳酸(PLA)作为载体材料,使用电纺丝技术制备成纤维毡(不加任何药物),采用MTT法检测PLA纤维毡提侵液是否对HCT-8有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对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不承载任何药物的空白PLA纤维毡提侵液作用细胞48 h后,呈0级和1级毒性,流式细胞术表明,加入空白PLA纤维毡提侵液细胞与对比组的细胞在G0/G1期、S期、G2/M期均无明显差异。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加入空白PLA纤维毡提侵液细胞与对比组的细胞无差异,细胞状态良好,生长旺盛。
张佳宇刘铜军王玲玲景遐斌柳实张玉成于慧秋
脑梗死患者尿液11脱氢血栓烷B2与风险因素交互作用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尿液11脱氢血栓烷B2(11 dehydrothromboxane B2,11-DH-TXB2)浓度与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的交互作用,明确11-DH-TXB2在脑梗死疾病发生及预防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17例,健康对照组50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检测11-DH-TXB2浓度。分析11-DH-TXB2在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11-DH-TXB2与其他脑血管病风险因素交互作用相加模型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11-DH-TXB2浓度、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史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作用相加模型分析以干扰因素阴性(-/-)为对照度,设OR值为1,11-DH-TXB2升高与吸烟史的交互作用指数(interaction index,S)为1.219,与高血压病史的S为5.578,与糖尿病史的S为4.604。结论尿液11-DH-TXB2浓度与脑梗死发生存在相关性,并且与脑梗死患者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之间存在协同交互作用。11-DH-TXB2可作为脑梗死预防的危险因素。
王玲玲陈桂欣王朝辉孙赛男孙博谦李威
关键词:血栓烷A2脑梗死
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可信性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 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可信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20年7月1日至2020年9月31日期间内就诊于北华大学附属医院的330名患者。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疾病将上述收录患者分为高血压组和无高血压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姓名、病案号、年龄、身高、体重、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检查(HDL-C、LDL-C、ApoB、ApoA1、TG、TC);RBP。数据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用均数 ± 标准差来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应用百分数来表示。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了RBP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年龄(Age)、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间的线性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来衡量RBP作为高血压预测因子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显示:两组在Age、BMI、SBP、DBP、FBG、RBP及TG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RBP与SBP、DBP、FBG、TG呈正相关(r = 0.125、1.171,0.024,0.332均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结果显示当RBP指数取截值为27.780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606),其特异度为78.4%。结论:将RBP作为高血压的预测因子具有可信性。
温瑞琳王玲玲
关键词:视黄醇结合蛋白高血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