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鹏高

作品数:57 被引量:109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外科
  • 21篇心脏
  • 18篇手术
  • 18篇先天性
  • 16篇心脏病
  • 15篇先天
  • 15篇先天性心脏
  • 15篇先天性心脏病
  • 14篇外科治疗
  • 12篇婴幼
  • 12篇婴幼儿
  • 12篇体外循环
  • 12篇缺损
  • 12篇外循环
  • 12篇间隔缺损
  • 11篇右腋下
  • 11篇切口
  • 10篇动脉
  • 10篇四联症
  • 8篇腋下

机构

  • 57篇郑州市儿童医...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漯河市中心医...

作者

  • 57篇王鹏高
  • 51篇翟波
  • 36篇董向阳
  • 36篇陈忠建
  • 25篇杨房
  • 20篇陈振良
  • 17篇和东阳
  • 12篇崔亚洲
  • 11篇于文波
  • 8篇何强
  • 8篇石磊
  • 6篇李基伟
  • 5篇李文静
  • 5篇彭帮田
  • 4篇刘景旭
  • 4篇李芳
  • 3篇石彩晓
  • 3篇吴跃伟
  • 3篇罗淑颖
  • 3篇张永红

传媒

  • 8篇中国实用医药
  • 7篇河南外科学杂...
  • 3篇医药论坛杂志
  • 3篇中国保健营养...
  • 3篇中华实用诊断...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2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临床小儿外科...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河南医药信息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年份

  • 4篇2017
  • 14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2
  • 1篇200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3例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适应证、外科技巧、术后处理和疗效。方法 2004-01-2009-01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3例。结果全组无死亡。吸氧浓度为0.40时,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升高至0.93±0.14,无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和脑部并发症发生。结论非体外循环双向Glenn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该术式简便易行、效果良好、手术时间短、心脏及肺部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平稳。
王鹏高翟波陈忠建和东阳董向阳杨房
10kg以下婴幼儿法洛四联症一期矫治103例报道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10kg以下婴幼儿期法洛四联症患儿行一期矫治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03例10kg以下婴幼儿期法洛四联症患儿行一期矫治术的资料。结果全组死亡5例,死亡率3.1。术后随访6个月~3年,无晚期死亡。紫绀全部消失,生长发育基本正常。结论尽早手术能降低患儿的自然病死率,对于症状轻、发育较好、无缺氧发作史、SpO2〉90的患儿可考虑1岁左右手术。
和东阳翟波王鹏高吴跃伟董向阳
关键词: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紫绀型
动脉导管内支架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与传统的体肺分流术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2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患儿26例,年龄3~23(8.20±4.80) d,体质量2.80~3.88 (3.41±0.27) kg。患儿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均伴有肺动脉发育不良。术前患者末梢血氧饱和度维持61%~75%,平均67%。其中行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12例,行体肺分流术(包括改良B-T分流和中央分流)+动脉导管结扎术14例。观察患儿术后的血氧饱和度,检查超声心动图和正侧位胸片,评估支架和管道的血流情况,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中12例患儿均顺利置入支架。传统体肺分流术组术后末梢血氧饱和度为(82.73±5.59)%,与动脉导管内支架组[(86.18±3.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P〈0.05)。体肺分流术组死亡2例,1例术后心力衰竭死亡,1例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死亡;动脉导管内支架组术后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干预后恢复。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体肺分流术组行改良B-T分流的1例由于管道血流缓慢,分流量较少,血氧饱和度为69%,再次行中央分流。动脉导管内支架组1例患儿因术后2个月末梢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再次行支架球囊扩张术,术后经皮氧饱和度改善。动脉导管内支架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动脉导管内支架置入术可作为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一期手术首选治疗方法,减少了传统开胸体肺分流术的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缺点,方法可行,效果良好。
陈忠建李芳翟波陈振良王鹏高石磊杨房董向阳于文波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体肺分流术婴儿动脉导管
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组织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改良超滤对婴幼儿围体外循环期组织损伤的影响。方法  2 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改良超滤组 (M组 )和对照组 (C组 ) ,M组采用Naik的改良超滤法进行超滤 ,C组采用常规超滤。分别于术前 (T1)、体外循环结束 (T2 )、体外循环后 2 0min(T3 )、术后 6h(T4)、术后 2 4h(T5)采桡动脉血 ,测定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乳酶脱氢酶 (LDH)、羟丁酸脱氢酶 (HBDH)活性 ,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 2 4h ,两组AST、CK均明显升高 (P均 <0 .0 5 ) ,于术后 6h达峰值 ,与峰值比较 ,术后 2 4h无明显下降 (P >0 .0 5 ) ;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 2 4h对照组CK MB明显升高 (P <0 .0 5 ) ,超滤组体外循环结束至术后 6h显著升高 (P <0 .0 5 ) ,两组于体外循环后 2 0min达峰值 ,与峰值比较术后 6h显著下降 (P <0 .0 5 ) ,术后 2 4h超滤组与基础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LDH对照组术后 6h显著升高 (P <0 .0 5 ) ,超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显著升高 (P <0 .0 5 ) ,均于术后 2 4h达峰值 (P <0 .0 5 ) ;两组HBDH均于体外循环后 2 0min显著升高 (P均 <0 .0 5 ) ,术后 2 4h达峰值 (P <0 .0 5 ) ;术后 6h超滤组HBDH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王鹏高舒礼良何强彭帮田翟波
关键词:心脏病先天性体外循环改良超滤心肌酶
右腋下小切口行小儿先心病手术后气胸发生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在右腋下小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并发气胸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758例右腋下小切口实行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预防和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共有105例(2.79%)并发气胸,右侧89例(84.76%),左侧13例(12.38%),双侧3例(2.86%)。51例经胸腔穿刺抽气后11例治愈,40例再次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49例为张力性气胸,直接行胸腔闭式引流,47例经2~5 d后治愈。有1例持续引流12 d,间断有气泡引出,手术修补治愈,3例双侧气胸中左侧相对较轻未处理,右侧较重,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5例气胸较轻,临床观察,逐渐吸收好转。结论右腋下小切口治疗先心病患儿右侧气胸的发生率高于左侧,术后采用低潮高频低压的呼吸机参数,是有效预防气胸的关键,胸腔闭式引流首选治疗效果良好。
陈忠建李芳陈振良翟波王鹏高石磊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气胸右腋下切口
不同心脏停搏液对体外循环中未成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寻找最适用于婴幼儿的心肌保护措施。方法6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HTK、STH和冷血停搏液灌注组,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后测定血浆中ET-1、CK、CK-MB、cTnT的含量。结果停搏前ET-1、CK、CK-MB、cTnT的含量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含量不同,A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停搏液其血浆中的含量比较,A组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停搏液和测量时间均无交互作用(P>0.05)。结论HTK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优于其他两组。
王鹏高罗淑颖牛松涛张卫东
关键词:冷血停搏液未成熟心肌心肌保护
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的血流动力学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在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术后应用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各30例,于术中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置入30cm长的4号深静脉管,经卵圆孔放入左房,作为术后经左房给药途径,分别于术前、脱离体外循环机后即刻、术后2、4、8、16、24、36、48、72h量测心率(HR)、主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以热稀释法测量心输出量(CO)和心指数(CI),计算体循环的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经统计学处理后,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并可增加心输出量。结论:经左房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较传统的中心静脉给药可产生明显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对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翟波何强彭帮田王鹏高陈忠建刘景旭
关键词:左房儿茶酚胺类先心病术后
氯胺酮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患者血浆S-100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氯胺酮对患者血浆S-100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 30例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与对照组(C组),每组15例。K组转流前经中心静脉泵入氯胺酮1 mg/kg;C组给予等量平衡液。分别于转流前和转流完毕时检测血浆S-100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转流前2组S-100β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流后2组S-100β和TNF-α水平均较转流前升高(P<0.05);转流后C组S-100β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K组(P<0.05)。结论氯胺酮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脑损伤中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王鹏高和东阳董向阳李基伟陈忠建翟波
关键词:体外循环氯胺酮S-100Β肿瘤坏死因子-Α
米力农在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后治疗的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研究米力农在法洛氏四联症(TOF)根治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行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米力农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径(LVSD)为(32±5)mm、心脏指数(CI)为(3.79±1.18)L/(min·m2)、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5±4)%优于对照组的(35±5)mm、(3.17±1.12)L/(min·m2)、(5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接受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治疗后,使用米力农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王鹏高
关键词:米力农多巴酚丁胺疗效
经左心房内吻合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估经左心房内径路吻合治疗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的疗效。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4月,采用左心房内路径吻合法治疗心下型TAPVC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8~42d,平均(28.9±6.73)d;体重2.8~5.4kg,平均(3.9±1.43)kg。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充分游离左、右肺静脉、共汇静脉、垂直静脉后,在心脏自然状态下观察共汇静脉一垂直静脉与心脏位置关系,对共汇静脉一垂直静脉走形位于左房或房间隔后位的14例患儿,采用左心房内径路将肺静脉共汇一垂直静脉与左心房后壁吻合。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89~141min,平均(118.7±22.1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6-67min,平均(52.1±6.5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3~7d,平均(4.19±1.04)d。术后早期(46h)1例患儿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13例患儿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气胸2例、肺部感染7例、经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出院。13例患儿出院后1个月、3个月、1年随访率均为100%。结论对共汇静脉一垂直静脉走行位于左房或房间隔后的心下型TAPVC,采用左心房内路径吻合法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陈振良翟波王鹏高董向阳陈忠建杨房崔亚洲
关键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房心脏外科手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