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亮
- 作品数:54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到灯塔去》的文化批评
-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公认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家,其创作被认为是盛现代主义文化的代表。本篇论文从文化批评的理论视角解读伍尔夫的现代主义名作《到灯塔去》,分析作品中体现的作者对自身文化身份,和对现代主义精英文化思潮的反思。论文首先...
- 綦亮
- 关键词:《到灯塔去》文化身份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伍尔夫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后殖民理论的介入,国外伍尔夫研究逐渐由强调对抗性的价值判断过渡到彰显包容性的多元阐释.90年代的后殖民伍尔夫研究成功地将伍尔夫的性别和种族身份问题化,较为深入地揭示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和文化政治内涵.21世纪的后殖民伍尔夫研究关注伍尔夫对民族身份的想象和书写,考察性别、种族和民族作为一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整体在塑造伍尔夫文学想象中发挥的作用.我国当前的伍尔夫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较大的局限性,对于我国目前整体滞后的伍尔夫研究来说,后殖民理论是一个值得采纳和推广的批评方法.
- 綦亮
-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性别种族民族
- 何为人文,人文何为?——再读赛义德的《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 2014年
-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是赛义德的遗作,自2006年引入国内后,引发了赛义德研究的局部转向,“人文主义”成为阐释赛义德批评思想的关键词.我国学界对赛义德的人文思想已经作了不少阐发,但大部分是纵向的解释性研究.本文将赛义德的人文立场置于中国当代的人文语境中进行横向考察,探讨其对我国当下的人文研究和建设所具有的启示.
- 綦亮
- 关键词:语境人文研究
- 从《岁月》看伍尔夫的“凡人琐事”历史观被引量:1
- 2016年
- 伍尔夫是一位极具历史意识的现代主义作家,其女权主义立场促使她质疑聚焦名人要事的正统历史叙事,而去关注"凡人琐事",从而揭示被官方话语遮蔽的边缘和底层历史。《岁月》典型地体现了伍尔夫重写历史的意图。小说通过对公众人物的漫画式处理,颠覆充斥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统历史编纂,说明真正的历史不是"记录的"历史,而是"生活的"历史,蕴含在过往与当下的交织以及个体对往事的凝思之中,是一种诗性的存在。
- 綦亮
- 关键词:历史观
- 加拿大黑人文学的谱系建构——评《反思黑色大西洋:加拿大黑人文学、文化史和历史的在场》
- 2018年
- 温福瑞德·西默林的近著《反思黑色大西洋:加拿大黑人文学、文化史和历史的在场》是国外学界对加拿大黑人文学的首次系统考察。该书糅合了民族主义和跨民族主义视角,深入探讨了加拿大黑人文学的历史渊源、加拿大文学史重写和当代加拿大黑人文学的历史意识等问题。其学术价值主要在于构建出加拿大黑人文学的谱系,阐明了加拿大黑人文学的历史性、经典性和特殊性,进一步夯实了国外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的基础。
- 綦亮肖明慧
- 关键词:流散
- 国外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述略
- 2018年
- 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是北美黑人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民族主义与跨民族主义之争阐释国外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进程。民族主义与跨民族主义之间的交锋是贯穿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的主线,前者重点关注加拿大黑人文学的历史源流和地域特性,突出加拿大黑人性的本土性;后者主张从流散视角理解加拿大黑人文学,强调加拿大黑人性对加拿大民族性的颠覆。民族主义和跨民族主义论战引领下的加拿大黑人文学研究是西方非洲流散研究学术范式转换的重要环节,它增加了吉尔罗伊提出的"黑色大西洋"概念的维度,促进了流散研究的多元发展,进一步凸显出流散群体生成和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
- 綦亮
- 关键词:民族主义流散
- 论《锃亮的锄头》对“黑色大西洋”的加勒比阐释
- 2022年
- 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虽然主张从跨民族视角考察黑人文学文化研究,但仍然表现出对美国和欧洲的偏向,忽略了加勒比等黑人文化跨大西洋交流的重要区域。加拿大加勒比移民作家奥斯汀·克拉克的《锃亮的锄头》是从加勒比视角审视“黑色大西洋”观念的重要作品。该作通过突出加勒比奴隶制历史的当下延续、加勒比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借助新奴隶叙事构建的加勒比中心视角,从奴隶制历史记忆和黑人他者身份反思等方面凸显“黑色大西洋”的加勒比维度。同时,作为一部加拿大文学作品,《锃亮的锄头》的种族题材也间接批判了加拿大的种族主义,表现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 綦亮
- 关键词:种族主义奴隶制
- 关于非裔加拿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对话——乔治·艾利奥特·克拉克教授访谈
- 2018年
- 国内学界主要关注非裔美国文学,对其北方近邻非裔加拿大文学涉及不多。非裔加拿大文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不仅频繁获奖,而且进入《剑桥加拿大文学史》等权威文学史的视野,经典地位和学术价值日益凸显。在文学创作的带动下,学术研究也迅速推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批评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无疑是非裔加拿大文学批评的奠基者之一、多伦多大学E.J.普拉特讲座教授乔治·艾利奥特·克拉克。笔者于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多伦多大学英文系访学期间跟随克拉克教授从事非裔加拿大文学研究,回国后通过电子邮件对克拉克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克拉克教授就非裔加拿大文学与非裔美国文学的区别、非裔加拿大文学对种族问题的认知和处理、地域主义和民族主义对非裔加拿大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影响,以及非裔加拿大文学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发表了看法。
- 綦亮
- 关键词:种族地域主义民族主义
- 帝国身份的建构——对《达洛维夫人》的“对位阅读”被引量:1
- 2019年
- 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萨义德以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为例,把宗主国与殖民地历史叙事关联起来,用“对位阅读”的方法阐释英国文学经典与帝国的共谋关系。“对位阅读”同样适用于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比如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一方面立足本土构想英国民族身份,另一方面将国内空间与海外空间并置,在本土与异域的空间张力中彰显英国帝国身份。对《达洛维夫人》的“对位阅读”既拓展了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的批评空间,为其适用性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文本例证,同时揭示了出现代主义美学革新背后的政治意图,丰富了经典现代主义文学的阐释维度。
- 綦亮
-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帝国民族身份
- “黑色大西洋”的重访与重构——论劳伦斯·希尔的《黑人之书》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围绕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概念解读加拿大黑人作家劳伦斯·希尔的代表作《黑人之书》。吉尔罗伊反对民族主义和文化绝对主义,提出从"路径"而非"根源"的角度进行黑人文化研究,强调奴隶制记忆以及从奴隶视角对现代性的重审。《黑人之书》牵引出对18世纪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创伤记忆,并借助新奴隶叙事彰显黑人主体性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呼应了吉尔罗伊的理论主张。然而,吉尔罗伊虽然倡导跨民族理念,却在"黑色大西洋"的构建中忽视了大西洋国家加拿大,《黑人之书》则通过回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人的北迁史,确证了加拿大在非洲流散中的关键位置,丰富了"黑色大西洋"的维度,同时揭示出加拿大种族主义的历史源流,为认清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实质提供了读本。
- 綦亮
- 关键词:奴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