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兰

作品数:8 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短暂性
  • 7篇短暂性脑缺血
  • 7篇短暂性脑缺血...
  • 7篇缺血
  • 7篇脑缺血
  • 7篇脑缺血发作
  • 6篇蛋白
  • 5篇蛋白原
  • 5篇纤维蛋白
  • 5篇纤维蛋白原
  • 4篇预后
  • 3篇血浆
  • 3篇预后判断
  • 3篇评分
  • 3篇纤维蛋白原检...
  • 3篇ABCD2评...
  • 2篇聚体
  • 2篇二聚体
  • 2篇D-二聚体
  • 1篇单胺

机构

  • 8篇海南医学院附...

作者

  • 8篇蔡美华
  • 8篇赵振强
  • 8篇胡兰
  • 8篇王埮
  • 8篇陈志斌
  • 7篇王淑荣
  • 3篇陈小武

传媒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年份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旧)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评分,低危患者46例(0分),中危患者70例(4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
文献传递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抑郁症状及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5例伴随抑郁症状的帕金森病(PD)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FNS+美多巴组)、对照组(单纯美多巴组)。刺激组35例患者予以FNS治疗,每次通电30min,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0d,同时按常规服用美多巴;对照组30例,单纯服用多巴胺治疗。所有患者治疗期间美多巴用量不变。于治疗前、后予以改良Webster量表、汉密尔顿抑郁分级量表(HAMD)评分;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患者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刺激组运动症状有所改善,抑郁症状减轻,Webster和HAMD评分均减少(P<0.05),脑脊液中5-羟色胺(5-HT)含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运动和抑郁症状则无明显改变,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FNS治疗在减轻PD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也能改善抑郁状态,其作用机理可能于中枢神经保护和促进5-HT的释放有关。
赵振强蔡美华陈志斌胡兰王埮彭忠勇
关键词:帕金森病小脑顶核单胺类递质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TIA患者13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同时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衡量,包括在90天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大动脉狭窄≥50%,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以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阳性组,共34例;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患者为阴性组,共98例。与阴性组比较,阳性组FIB明显升高(P〈0.05)。DD与终点事件无关联(P〉0.05)。在大动脉狭窄≥50%的患者中,FIB水平升高(P〈0.05),DD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ABCD2≥4分(中危:RR=2.18,95%CI 1.26~3.61,P=0.008;高危:RR=3.43,95%CI 1.91~6.39,P=0.001)及FIB≥3.5 g/L(RR=2.81,95%CI 1.05~6.32,P=0.044)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FIB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结合ABCD2评分法可以有效的预测90天内TIA患者预后。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陈小武
关键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低危患者46例(0~3分),中危患者70例(4~5分),高危患者16例(6~7分)。采用全自动CA7000血凝仪检测TIA患者血浆FIB。患者预后采用复合终点事件来判断,包括在90 d内脑卒中或死亡、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抗凝治疗。结果未发生复合终点事件98例(阴性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34例(阳性组)。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4.53±0.99)、(3.05±0.93)g/L,两组比较,P〈0.05。ABCD2评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患者血浆FIB水平分别为(2.98±0.86)、(3.54±1.47)、(5.16±1.68)g/L,三者间比较,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CD2≥4分及血浆FIB≥3.5 g/L是TIA患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P均〈0.05)。结论 TIA发生复合终点事件者血浆FIB水平明显升高,血浆FIB水平与ABCD2评分呈正相关。血浆FIB≥3.5 g/L时可有效判断90 d内TIA患者预后。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纤维蛋白原ABCD2评分
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利用ABCD评分系统(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对TIA患者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价3种评分法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3年来该院住院治疗的记录完整126例以TIA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发病后24 h内住院)的临床资料,按照加ABCD评分法、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分别对126例患者进行评分,观察7 d内、30 d内、90 d内脑梗死的发病率,并评价3种评分法对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在该研究组中,TIA患者就诊后90 d内共25例(19.8%)发生脑梗死。其中,7 d内发生脑梗死18例(14.3%);30 d内发生脑梗死22例(17.5%);预测7 d内脑卒中风险时,ABCD评分、ABCD2评分和ABCD3评分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3、0.696和0.711;预测3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1、0.705和0.754;预测90 d内脑卒中风险时,3种评分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6、0.779和0.862。ABCD评分法、ABCD2评分法和ABCD3评分法的阳性预测值,7 d内分别为:28.5%、27.9%和28.5%;30 d内分别为:27.6%、30.8%和34.6%;90 d内分别为:25.7%、27.8%和50.9%。结论对TIA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评估,ABCD、ABCD2和ABCD3评分法之间的预测价值无明显差异;对30 d和90 d内的风险评估价值,ABCD3>ABCD2>ABCD。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陈小武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2评分法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关系
目的明确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ABCD2评分,0分为低危患...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埮王淑荣
文献传递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_2和C反应蛋白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风险分层的研究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明确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否有助于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风险分层,提高预后预测能力。方法选择急诊入院的132例TIA患者,分为阳性事件组34例和阴性事件组98例。2组均进行ABCD2评分,0~3分为低危患者46例,4~5分为中危患者70例,6~7分为高危患者16例。检测Lp-PLA2含量、活性及hs-CRP水平。主要结局采用复合终点分析,90d内脑卒中或死亡及与症状相关≥50%大动脉狭窄或有心源性栓子需要抗凝治疗。结果与阴性事件组比较,阳性事件组Lp-PLA2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0.05)。有大动脉硬化者Lp-PLA2含量和活性较无大动脉硬化者明显升高(P〈0.05)。ABCD24~5分[RR=2.18,95%CI:1.26~3.61,P=0.008];ABCD2评分6~7分[RR=3.43,95%CI:1.91~6.39,P=0.001]Lp-PLA2活性〉33μmol/(L·min)[RR=2.73,95%CI:1.04~7.06,P=0.042]是TIA患者复合终点事件的预测因素。结论 Lp-PLA2检测和ABCD2评分法结合可提高TIA患者90d内发生脑卒中或死亡的预测能力。
赵振强胡兰蔡美华陈志斌王淑荣王埮陈小武
关键词:脂蛋白类磷脂酶A2C反应蛋白质抗凝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