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怡

作品数:83 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3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7篇肝炎
  • 37篇病毒
  • 31篇乙型
  • 30篇慢性
  • 29篇乙型肝炎
  • 27篇干扰素
  • 25篇抗病毒
  • 18篇慢性乙型
  • 18篇慢性乙型肝炎
  • 15篇丙型
  • 15篇丙型肝炎
  • 12篇血清
  • 12篇阳性
  • 12篇细胞
  • 12篇抗病毒治疗
  • 11篇慢性丙型
  • 11篇慢性丙型肝炎
  • 11篇聚乙二醇干扰...
  • 10篇聚乙二醇
  • 10篇HBEAG阳...

机构

  • 8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83篇金怡
  • 73篇陈新月
  • 68篇马丽娜
  • 46篇柳雅立
  • 43篇何智敏
  • 25篇任姗
  • 22篇曹振环
  • 20篇鲁俊锋
  • 19篇张永宏
  • 13篇郑燕红
  • 10篇张小丹
  • 9篇任珊
  • 9篇师令娴
  • 9篇许英霞
  • 8篇霍宏蕾
  • 8篇王曙照
  • 8篇郑艳红
  • 6篇王莉琳
  • 5篇魏飞力
  • 5篇鲁俊峰

传媒

  • 10篇北京医学
  • 8篇中华肝脏病杂...
  • 5篇临床肝胆病杂...
  • 5篇2013北京...
  • 4篇传染病信息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中国病毒病杂...
  • 3篇北京地区肝病...
  • 3篇第五届慢性病...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传染病网络动...
  • 1篇实用肝脏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12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16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1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应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慢性乙肝患者序贯替比夫定临床观察
何智敏任姗金怡曹振环马丽娜柳雅立陈新月
平行等位基因特异序列检测技术对低比率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位点的检测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应用平行等位基因特异性序列检测技术(parallel allele-specific sequencing,PASS),对乙型肝炎病毒(HBV)进行耐药突变位点检测效果。方法应用PASS方法对1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和50例经抗病毒治疗失败的乙肝患者血浆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其中50例乙肝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患者血浆同时采用测序法进行耐药分析。结果 1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样本中有8例检测到低比率的耐药突变位点(0.04%~16.89%),9例未发现有耐药突变。50例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标本有7例PASS法和测序都未检测到耐药突变,16例PASS法检测到低比率耐药突变(0.03%~5.95%),测序法未检测到任何突变位点,27例PASS法和测序法都检测到了耐药突变(36%~100%)。应用PASS法进行连锁分析表明当多个耐药突变位点以高比率在同一患者体内检测到时,它们多以连锁的关系存在于同一病毒基因组。结论 PASS方法对检测HBV感染个体中耐药病毒群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能对多个耐药突变位点进行连锁性分析。
吴云金怡吴小乐陈新月刘佳闫惠平高峰马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耐药
荧光定量PCR和直接测序法用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耐药变异的比较
抗病毒治疗对延缓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病程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改善预后的重要意义已为人们所共识,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 analog,NA)药物...
金怡魏飞力马丽娜陈新月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荧光定量
文献传递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罕见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干扰素a(IFNa)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治疗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对此正确认识及适当地处理,对提高疗效、保证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国际医疗部在应用IFNa治疗CHB、CHC过程中出现的几种罕见临床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转归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同行借鉴。
曹振环柳雅立金怡陈晓云廖建华章存元陈新月
关键词:干扰素Α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转换与OAS基因多态性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经干扰素(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血清学转换与2',5'寡腺苷酸合成酶(OAS)1、2、3及O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关系。方法 27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给予IFNα及核苷酸类似物(NA)联合抗病毒治疗,依据HBsAg及HBeAg转换与否评价疗效,分为HBsAg转换组、HBeAg转换组及无应答组(NR),同时纳入50例HBV自限性感染者作为对照。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宿主的抗病毒蛋白OAS1基因内含子区rs2285934(A/C)位点、OAS2基因外显子-2区rs2072138(C/G)位点、OAS3基因外显子-8区rs2072136(C/T)位点及OASL基因内含子区rs11849829(A/G)位点SNP,并分别比较OAS基因单位点、基因型及单体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77例患者中HBsAg转换组41例(14.80%),HBeAg转换组102例(36.82%),NR组134例(48.38%)。OAS3等位基因C/T在四组间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P=0.001),携带CC+CT基因型患者与T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HBsAg转换组及NR组间存在差异,统计学差异居于临界值(χ2=3.17,P=0.07)。单体型分析显示:单体型ACCG、CCTG在应答组与NR组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4;χ2=4.89,P=0.03)。结论携带OAS3(rs2072136)C等位基因的HBeAg阳性CHB患者易于获得IFNα治疗HBsAg转换,其单体型可作为获得HBeAg转换的预测因素。
任姗黄雁翔马丽娜金怡何智敏张晓丹陈新月
关键词:乙型单核苷酸
12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脾切术后抗病毒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脾切术后给予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其疗效,并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对部分符合外科脾切除术指征,且有治疗意愿的丙型...
马丽娜何智敏金怡陈新月
复发和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既往治疗后复发和无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的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开放性、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复发无应答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 mg.kg-1.d-1治疗。无应答组27例,疗程为72周;复发组18例,疗程为48周;动态留取血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和HCV RNA的检测,以分析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复发组和无应答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分别为55.6%和25.9%(P=0.045),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分别为83.3%和51.9%(P=0.031),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分别为83.3%和59.3%(P=0.087)。基线HCVRNA在复发组低于无应答组,同时获得病毒学应答组(RVR、cEVR、ETVR)基线HCV RNA也均低于未获得病毒学应答组(仅cEVR节点有统计学意义,P=0.039);复发组病毒动力学呈快速下降,无应答组病毒动力学呈缓慢下降;获得病毒学应答(RVR、cEVR、ETVR)组基线淋巴细胞百分比(LYPH%)均高于未获得病毒学应答组(P=0.009、0.037、0.020)。结论复发和无应答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再治疗后,复发组近期疗效(RVR、cEVR、ETVR)优于无应答组;基线HCV RNA低、病毒动力学快速下降型及基线较高水平LYPH%是疗效的阳性预测因素。
陈晓云张永宏马丽娜金怡于海滨柳雅立张小丹郭丹丹许英霞郑艳红马冰陈新月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利巴韦林聚乙二醇干扰素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水平可作为HBsAg清除的预测指标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预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清除的可能性。方法60例既往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能否获得HBsAg清除,分为清除组41例,未清除组19例。通过双抗原夹心法检测基线和疗程中24、48、72周及96周患者的抗-HBc定量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关影响因素对HBsAg清除的预测能力。结果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延长,总体人群、清除组和未清除的抗-HBc定量水平均呈进行性下降趋势,但清除组的抗-HBc水平在基线和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连续检测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未清除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基线抗-HBc定量水平、24周HBsAg下降幅度(单位:log_(10) IU/ml)、治疗中丙氨酸转氨酶(ALT)>1.5倍正常值上限(ULN)均为HBsAg清除的影响因素(分别为OR=0.156,P=0.026;OR=0.134,P=0.023;OR=0.239,P=0.028)。其中,基线抗-HBc定量水平是预测HBsAg清除的最佳独立预测因子(OR=0.235;P=0.004),当其>3.40 log_(10) IU/ml时预测HBsAg清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1%和89.5%。为提高预测准确性,借鉴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联合预测因子的方法,其中联合因子3的预测价值最高(ROC曲线下面积可达0.870;95%CI为0.781~0.960;P<0.001);联合因子3的cut-off值为>0.38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5%和78.9%。运用联合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以基线抗-HBc定量水平为基础的任意两个指标或两个以上指标的联合,预测HBsAg清除率可达到94.12%~100%。结论基线抗-HBc定量水平的HBsA清除的预测价值最高,与治疗中ALT>1.5×ULN和24周HBsAg下降幅度联合能更精准的预测HBsAg清除,是可靠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林潇王晓晓宋爱心鲁俊峰柳雅立金怡曹振环马丽娜郑燕红陈新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获得HBsAg清除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生HBsAg清除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HBeAg阴性CHB患者13例,经PEG-IFN治疗24周,其中6例获得HBsAg清除(R组),7例未获得HBsAg清除(NR组)。用Luminex技术检测患者基线、治疗12周和24周血清IL-17水平。同时检测10例健康人和6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发病时的血清IL-17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HB组基线血清IL-17水平最高,其次是CHB组,健康对照组最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经PEG-IFN治疗24周后,IL-17水平较基线明显下降(P=0.044)。R组基线血清IL-17水平高于NR组,而且在PEG-IFN治疗后明显下降;而NR组IL-17升高或降低不明显。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阴性CHB患者,IL-17基线高水平和治疗过程中明显降低可能有利于HBsAg清除。
曹振环柳雅立马丽娜鲁俊锋金怡何智敏郑燕红陈新月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
NS3抗原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不联合Simeprevir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NS3Ag预测基因1b亚型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PR)及HCV蛋白酶抑制剂三联(Triple)方案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方法入组300例基因1b亚型CHC患者,28例进行Triple治疗,272例进行PR治疗,治疗基线、2周、4周、12周、24周、48周及72周同时进行HCV RNA及NS3Ag检测,比较HCV RNA与NS3Ag之间的相关性,分析NS3Ag变化对治疗应答的预测价值。结果在全部患者中HCV RNA与HCV NS3Ag存在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0.67),这种相关性在Triple治疗组中更为显著(r=0.89)。PR方案中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al response,RVR)且4周HCV NS3Ag下降(dHCV NS3Ag)大于0.775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al response,SVR)的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6.31%和67.19%,12周获得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omplete earlier viral response,cEVR)且dHCV NS3Ag大于0.832的患者获得SVR的PPV及NPV分别为94.16%和87.26%。最为有趣的是,HCV RNA转阴后dHCV NS3Ag不足0.525的患者出现复发及病毒学反弹的PPV为90.6%,NV76.7%。结论 NS3Ag检测可作为一种有效检测方案,与HCV RNA共同早期预测PR或是Triple治疗的应答率,以及复发和病毒学反弹的概率,避免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过度医疗的产生。
任姗金怡黄燕翔马丽娜何智敏谢立陈新月
关键词:HCVNS3抗原干扰素Α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