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新月

作品数:329 被引量:1,550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57篇期刊文章
  • 6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7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3篇肝炎
  • 145篇病毒
  • 134篇慢性
  • 125篇乙型
  • 115篇乙型肝炎
  • 99篇干扰素
  • 79篇抗病毒
  • 76篇慢性乙型
  • 75篇慢性乙型肝炎
  • 64篇丙型
  • 60篇细胞
  • 59篇丙型肝炎
  • 47篇病毒治疗
  • 45篇肝炎病毒
  • 43篇抗病毒治疗
  • 41篇慢性丙型
  • 39篇慢性丙型肝炎
  • 36篇聚乙二醇干扰...
  • 35篇肝炎患者
  • 32篇聚乙二醇

机构

  • 321篇首都医科大学...
  • 28篇北京大学第一...
  • 1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北京大学
  • 12篇北京地坛医院
  • 10篇复旦大学
  • 10篇秦皇岛市第三...
  • 9篇首都医科大学...
  • 9篇解放军第30...
  • 8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新疆医科大学...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吉林大学第一...
  • 7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河南省人民医...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中南大学
  • 6篇济南市传染病...
  • 5篇广州市第八人...

作者

  • 327篇陈新月
  • 123篇马丽娜
  • 73篇金怡
  • 72篇柳雅立
  • 52篇张永宏
  • 51篇曹振环
  • 50篇何智敏
  • 43篇吴昊
  • 37篇任姗
  • 31篇鲁俊锋
  • 21篇郑燕红
  • 21篇黄雁翔
  • 19篇斯崇文
  • 15篇于岩岩
  • 14篇汪俊韬
  • 14篇郑艳红
  • 13篇张彤
  • 13篇黄云丽
  • 12篇李卓
  • 12篇谢青

传媒

  • 41篇中华肝脏病杂...
  • 25篇北京医学
  • 22篇临床肝胆病杂...
  • 18篇传染病信息
  • 16篇中华传染病杂...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1篇中华实验和临...
  • 8篇实用肝脏病杂...
  • 8篇国际流行病学...
  • 8篇中国病毒病杂...
  • 5篇中国病原生物...
  • 5篇中华实验和临...
  • 5篇中国肝脏病杂...
  • 5篇2013北京...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肝博士
  • 4篇第五届慢性病...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7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15篇2017
  • 25篇2016
  • 19篇2015
  • 19篇2014
  • 30篇2013
  • 14篇2012
  • 16篇2011
  • 17篇2010
  • 42篇2009
  • 29篇2008
  • 19篇2007
  • 14篇2006
  • 5篇2005
  • 11篇2004
3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4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
2014年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成功显而易见。2014年上半年有3个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欧洲上市.为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新的丙型肝炎指南。在引入DAAs之前,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作为间接抗病毒药物是长期以来治疗CHC的标准方案。
陈新月任姗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药物药物研发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联合抗病毒治疗初探
目的探讨使用核苷(酸)类似物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早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收集符合仅有少量腹水(经B超确认)一项并发症,且肝硬化Child评分范围5~8分的患者22例,均予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及保...
马丽娜何智敏郑艳红陈新月
NS3抗原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不联合Simeprevir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疗效分析
任姗金怡黄燕翔马丽娜何智敏谢立陈新月
Y型聚乙二醇干扰素琢-2b注射液治疗HCV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以标准剂量的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评价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筛选符合要求的2型/3型CHC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Y型Peg IFNα-2b组和Peg IFNα-2a组,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24 w,停药随访24 w。采用Abbott Real Time HCV Genotype II检测HCV基因型,采用Cobas Taq Man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CV RNA水平。详细记录不良事件。主要疗效指标为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并进行非劣效检验。结果本试验实际入组2型/3型CHC患者255例,实际治疗241例。全分析集(FAS)数据显示,158例试验组和83例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5.4%(95%CI 79.94%~90.94%)和79.5%(95%CI 70.84%~88.20%,P=0.2402);对符合方案分析集(PPS)人群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SVR分别为87.9%(95%CI 82.45%~93.27%)和85.9%(95%CI 77.82%~94.01%,P=0.7060),率差的95%可置信区间均符合非劣效标准;对PPS人群分析显示,85.8%受试者获得了早期病毒学应答(RVR),RVR的阳性预测值为9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95.6%和95.2%,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和3.6%。结论应用Peg 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2型/3型CHC患者,新型试验药物Y型Peg IFNα-2b具有与对照药物Peg IFNα-2a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封波尚佳武淑环陈红韩英李跃旗张大志赵龙凤魏少峰毛青尹炽标韩涛汪茂荣陈士俊李军谢青甄真高志良张跃新龚国忠杨东亮潘晨盛吉芳唐红宁琴施光峰牛俊奇罗光汉孙永涛尤红王贵强张伦理彭劼张琴刘家俊陈成伟陈新月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角蛋白K18及其33、52位丝氨酸磷酸化在HBV感染肝脏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索K18磷酸化ser33和ser52水平与HBV感染肝脏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进程肝组织中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的表达及其相对亚细胞定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BV感染后不同进程肝组织中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水平。结果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结果显示K18及其磷酸化Ser33和Ser52在所有肝组织都有表达,K18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K18磷酸化Ser33和Ser52在正常细胞中表达较弱,位于细胞膜周围,在慢性HBV肝病时弥漫分散于细胞浆中且表达增强,重型肝炎表达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K18的Ser52水平被显著诱导但在不同程度肝脏疾病的表达无显著差异,重型肝炎时,K18的Ser33水平被显著诱导。结论K18高度磷酸化可能是HBV感染后肝脏疾病病情进展的标志。
李娟石英武聚山绳波于红卫吴昊陈新月陈德喜
HIV慢性感染者CD8^+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细胞增生、消亡情况的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HIV-1慢性感染者(病程>12个月)CD8+T淋巴细胞及其各亚群:纯真CD8+T细胞(TN)、中心记忆CD8+T细胞(TCM)、效应记忆CD8+T细胞(TEM)和效应记忆CD8+T细胞RA(TEMRA)的增生、消亡情况。方法观察23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病程大于12个月的HIV-1感染者以及16例健康对照者,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根据CD45RO,CD27表达情况,CD8+T细胞分为TN(CD45RO-CD27+)、TCM(CD45RO+CD27+)、TEM(CD45RO+CD27-)和TEMRA(CD45RO-CD27-)。以Ki-67抗原的表达代表细胞的增生,AnnexinV检测阳性代表细胞的消亡,比较HIV-1慢性感染者和健康者CD8+T细胞及其各亚群增生消亡的情况;并把HIV-1慢性感染者按CD4+T细胞计数200个/mm3以及350个/mm3为观察点分成3组,比较3组间的CD8+细胞及其各亚群增生消亡的情况。结果健康组(n=16)CD8+细胞各亚群检出率为TN34.92%±12.68%、TCM25.44%±10.36%、TEM14.64%±10.58%和TEMRA25.00%±12.59%;与之相比HIV-1慢性感染组(n=23)检出率为TN17.14%±8.03%(t=5.368,P=0.000)、TCM31.40%±14.02%(t=-1.448,P=0.156)、TEM20.17%±13.17%(t=-1.393,P=0.172)和TEMRA31.48%±15.16%(t=-1.405,P=0.168)。CD8+T细胞增生率为:健康组0.15%±0.09%,感染组1.33%±0.90%(z=-4.655,P=0.000);健康组消亡率为8.74%±4.73%,感染组24.08%±13.72%(z=-4.169,P=0.000)。HIV-1慢性感染者按CD4+T细胞计数分成CD4≤200个/mm3组(A组,n=5)、CD4计数200~350个/mm3组(B组,n=12)和CD4≥350个/mm3组(C组,n=6),3组间各亚群组成比中TN所占比例在A组明显减少,而CD8+T细胞各亚群的增生率、消亡率在3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IV-1慢性感染者CD8+T细胞及其各亚群消亡率增加,增生率也相应大幅增加,细胞进入高速更新的状态;②HIV-1慢性感染者CD8+TN亚群的检出率明显下降,并在CD4≤200个/mm3组降至最低,CD8+TN资源随病情进展不断耗竭。
任翊刘意李海英张彤吴昊陈新月
关键词:CD8^+T细胞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及其与普通干扰素序贯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一干扰素序贯治疗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7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83例和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组89例。序贯治疗组先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从第25周开始加用干扰素a2b(5Mu,皮下注射,隔日1次),总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单药治疗组单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共48周,停药后随访24周。计量资料方差齐性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序贯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的基线HBVDNA分别为(7.8±1.0)和(7.9±1.1)lg拷贝/mL(P〉0.05),基线ALT分别为(210.5±150.1)和(211.9±160.9)U/L(P〉0.05)。治疗结束时,序贯治疗组ALT为(78.4±146.1)U/L,单药治疗组ALT为(36.1±32.4)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HBVDNA为(4.5±1.5)lg拷贝/mL,单药治疗组HBVDNA为(3.8±1.3)lg拷贝/mL(P%0.05);应答率分别为65.8%、83.5%(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31.6%、22.2%(P〉0.05);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6%、16.0%(P〉O.05)。随访结束时,序贯治疗组ALT为(126.0±143.1)U/L,单药治疗组ALT为(82.7±83.0)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治疗组HBVDNA为(5.3±1.5)lg拷贝/mL,单药治疗组HBVDNA为(5.0±1.5)lg拷贝/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25.0%、32.3%(P〉0.05);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5.0%、26.2%(P〉0.05)。治疗48周时YMDD耐药变异率序贯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10.5%比26.9%,P〈0.05)。结论拉米夫定一干扰素序贯治疗和拉米夫定单药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徐京杭于岩岩斯崇文陈新月韩忠厚陈勇张文瑾徐道振陈宇萍李雪迎仇杰
关键词:肝炎肝炎E抗原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
服用索拉菲尼出现肾动脉狭窄1例
2017年
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它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可以通过抑制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也可以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等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马丽娜柳雅立何智敏金怡陈新月
关键词:肾动脉梗阻索拉非尼
HIV感染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对PBMC线粒体DNA含量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吴亚松陈新月石英张彤陈德喜张福杰吴昊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线粒体D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区耐药变异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通过比较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同步检测HBV逆转录区耐药变异情况,探讨直接测序法检测耐药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对制订挽救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拉米夫定(LAM)和(或)阿德福韦(ADV)长期治疗出现应答不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和引入ntPCR技术的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同步进行核苷类似物相关耐药的检测,分析基因变异耐药情况,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x2检验.结果 两种耐药检测方法在对LAM和(或)ADV相关耐药检测的一致性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对LAM与LAM和ADV联合/序贯治疗者中,与荧光定量PCR法比较,直接测序法检测的阳性率更高[分别为43.2%(10/42)对比38.6%(17/44)与66.7%(16/24)对比54.2%(13/24)],而漏检率更低[9.5%(2/21),19.0%(4/21);5.9%(1/17),23.5%(4/17)],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比较,差异明显(x2=5.18,P=0.023),高载量组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更好.而在低载量组,直接测序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更低的漏检率,其敏感性可能略优于荧光定量PCR,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接测序法检测PCR产物,不仅特异性好,而且与荧光定量PCR耐药检测方法相比,其敏感性略高.此外,PCR产物经直接测序法检测可以获得HBV DNA rt区序列的全面信息.
金怡魏飞力马丽娜陈新月
关键词:核苷(酸)类似物测序法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