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建新

作品数:38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3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动脉
  • 6篇帕金森
  • 6篇卒中
  • 5篇多巴
  • 5篇多巴胺
  • 5篇帕金森病
  • 5篇急性
  • 5篇黑质
  • 4篇心理门诊
  • 4篇预后
  • 4篇神经元
  • 4篇酸预处理
  • 4篇颈动脉
  • 4篇梗死
  • 4篇斑块
  • 4篇3-硝基丙酸
  • 4篇3-硝基丙酸...
  • 4篇出血
  • 3篇多巴胺神经元
  • 3篇易损斑块

机构

  • 32篇江门市中心医...
  • 9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暨南大学第二...
  • 2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钟建新
  • 19篇陈克强
  • 11篇黎冠东
  • 9篇孙圣刚
  • 7篇李冰华
  • 7篇李方明
  • 7篇赖穗翩
  • 6篇曹学兵
  • 5篇刁士元
  • 5篇黄俊杰
  • 5篇李广生
  • 4篇李艳嫦
  • 4篇易利人
  • 4篇孙巧松
  • 3篇郭毅
  • 3篇刘华钊
  • 3篇高娟碧
  • 2篇李红戈
  • 2篇黎钢
  • 2篇周丹

传媒

  • 4篇广东省医师协...
  • 3篇中国康复
  • 3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医药前沿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硝基丙酸预处理阻止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凋亡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观察3 硝基丙酸(3 NP)预处理时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细胞凋亡改变的作用机制及5 羟癸 酸(5 HD)对3 NP效果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各5只。右侧黑质内立体定向注射6 羟多 巴胺(6 OHDA)建立帕金森病(PD)模型组,对照组大鼠立体定向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NP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腹腔注射3 NP(20mg/kg),预处理组(CPC组)造模前24h给予3 NP(20mg/kg),5 HD组于造模前10min侧脑 室内给予5 HD(5mg/kg)。采用缺口末端标记原位检测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DA神经元细胞凋亡率及酪氨 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结果:PD组、CPC组及5 HD组与对照组和3 NP组比较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高,损 毁侧TH阳性细胞数显著降低(P<0.01或P<0.05);CPC组与PD组比较细胞凋亡率降低,TH阳性细胞数增多 (P<0.05);5 HD组与PD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 NP预处理可抑制细胞凋亡,而5 HD 可阻断3 NP预处理保护效应。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激活参与3 NP预处理神经元保护作用。
曹学兵孙圣刚钟建新邓学军李红戈袁光雷
关键词:3-硝基丙酸多巴胺神经元凋亡
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对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认知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对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认知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多巴丝肼组(多巴丝肼胶囊治疗)与卡左双多巴组(卡左双多巴控释片治疗),每组36例。比较两组精神行为症状、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帕金森病症状、睡眠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内,两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均呈升高趋势(P<0.05)。治疗3、4周后,卡左双多巴组MMSE评分均高于多巴丝肼组(P<0.05)。入组时、治疗1、2、3、4周后,两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4周后,卡左双多巴组ADL评分均高于多巴丝肼组(P<0.05)。治疗4周后,卡左双多巴组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多巴丝肼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左双多巴控释片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帕金森病病情并提升睡眠质量。
刘华钊钟建新梁彦珊温清艳陈克强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黑质纹状体TH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3-硝基丙酸(3NP)预处理对黑质、纹状体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NP组、帕金森病(PD)组及化学预处理(CPC)组。建立6-OHDA损毁PD大鼠模型。造模前24h给予3NP(20mg/kg,腹腔注射),采用RT-PCR技术检测术后2周黑质、纹状体THmRN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3NP组及PD组黑质THmRNA基因表达较纹状体部位明显增强(P〈0.01);纹状体THmRNA表达,CPC组较其他各组显著增强(P〈0.01),对照组、3NP组及PD组组间同部位比较,THmRNA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NP预处理能够促进纹状体THmRNA基因转录,并可能通过转录后水平调节促进黑质THmRNA蛋白表达。
钟建新孙圣刚曹学兵钟森陈克强黄俊杰黎冠东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黑质纹状体酪氨酸单氧化酶
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血肿扩大的关系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006年1月~2009年6月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入院时和24h后进行颅脑CT扫描,计算不同时间的血肿体积,同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平均收缩压≥150mmHg和<150mmHg的病例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比较。结果所有226例病例中在入院后24h内血肿扩大的有58例,占25.66%,平均收缩压≥150mmHg的病例共有168例,其中血肿扩大的有51例,占30.4%,扩大体积(14.8±1.0)mL。平均收缩压小于150mmHg的病例共有58例,其中血肿扩大的有7例,占12.1%,扩大体积(13.9±1.3)mL。两组血肿扩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两组血肿扩大的体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与血肿扩大密切相关,年龄与血肿扩大的体积相关,降低血压可能有助于控制血肿继续扩大。
陈克强钟建新左克扬黄俊杰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高血压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临床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5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患者或家属溶栓治疗意愿分为溶栓组20例,非溶栓组25例。非溶栓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溶栓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rt-PA溶栓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溶栓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栓后3个月的ADL比较,溶栓组评分优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有颅内出血现象发生,溶栓组发生率高于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但颅内出血可能性增大。
陈克强钟建新孙巧松刘华钊刁士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效果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6例CIS患者,随机分为TEG组与常规组,每组43例。常规组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TEG组接受TEG指导下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发生率、血小板计数(PLT)、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水平变化,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AD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治疗7 d后,两组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两组PLT水平均呈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AA%水平呈降低趋势,TEG组AA%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ADP%水平呈降低趋势,TEG组ADP%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TEG组PLT水平(228.28±17.16)×10^9/L低于常规组的(237.31±18.5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AA%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ADP%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YP2C19基因型代谢程度与ADP%水平呈正相关(r=0.692,P<0.05)。结论在CIS二级预防中TEG指导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的改善血小板药物抵抗,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刘华钊钟建新陈克强郑红丽温清艳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抗血小板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64层螺旋CT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评估及临床意义。方法33名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检查,获取相关数据,应用64层螺旋CT工作站相关的后处理技术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分析,并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6个颈动脉段纳入分析,25个血管段正常,41个有斑块。CTA对颈动脉斑块探测的敏感性为100%(34/34),特异性为82.9%(34/41);在区别钙化和非钙化斑块方面,CTA敏感性为100%(26/26),特异性为89.7%(26/29)。结论CTA能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学特征作出精确评价,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对易损性斑块的治疗作出指导。
李方明郭毅孙圣刚黎冠东钟建新李冰华陈克强
关键词:易损斑块64层CT颈动脉
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多巴胺神经元生存预后影响的研究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预处理方式对黑质多巴胺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s,DA)存活能力的影响,寻求3NP预处理保护黑质DA神经元的最佳预处理方式。方法以6-OHDA为损毁剂建立大鼠在体及离体PD模型。在体3NP预处理组于造模前2h、1d、3d、5d、7d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3NP(10mg/kg、20mg/kg、40mg/kg),观察6-OHDA损毁2周后大鼠的行为学;黑质脑片体系在含0.01mM6-OHDA的人工脑脊液Ⅱ(ACSFⅡ)中加入不同浓度3NP(0.1mM、0.3mM、0.6mM)共孵育脑片至不同时间点(0、5h、1h、2h、3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表达。结果20mg/kg3NP预处理的各个时间点均可以显著改善APO诱发PD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时3NP可以抑制6-OHDA诱导的黑质TH样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减少,其中在离体脑片体系中,0.3mM3NP预处理1h、2h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在体试验中20mg/kg3NP预处理的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3NP预处理3d显著性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适宜剂量3NP预处理对PD大鼠黑质DA神经元具有保护效应,3NP预处理可能成为延缓DA神经元变性的新策略。
钟建新孙圣刚曹学兵钟森陈克强黄俊杰黎冠东
关键词:3-硝基丙酸多巴胺神经元6-羟基多巴胺神经元保护
综合医院心理门诊来访者心理健康与防御方式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心理门诊不同程度症状来访者的心理障碍状况与其防御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防御方式问卷(DSQ)对199例心理门诊来访者进行测评。通过SCL-90区分不同程度症状的来访者并给予分组,考察不同程度症状组与其防御方式问卷相关性的关系。结果大部分来访者SCL-90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得分为轻度以上者其SCL-90各项症状与防御方式(DSQ)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间型防御方式有明显相关。结论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最为常见和严重。来访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而且与其症状程度呈明显相关。
易利人李艳嫦钟建新黄焕章
关键词:心理障碍症状自评量表防御方式问卷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NOTCH3基因位点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NOTCH3基因表达、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点。方法 2009-2016年中国金域检测中心对831例中国大陆临床可疑CADASIL者进行基因学分析并得出结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医院在其中的NOTCH3基因阳性患者中选取21例CADASIL作为CADASIL组。另将32例CADASIL评分量表>14分且NOTCH3基因阴性的患者列为相似CADASIL(CADASIL-like)组。对两组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831例检查者中,NOTCH3基因阳性的患者共275例,共有71个位点突变,其中4号外显子有100例,11号外显子有97例。NOTCH3基因11号外显子p.(Arg544Cys)是国内的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变异率为23.27%。脑白质高信号是CADASIL影像学常见表现,两组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脑白质病变,而且多表现为双边和对称性,CADASIL组阳性率为95.2%,CADASIL-like组阳性率为100%。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两组外囊白质病变比例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71.9%,P>0.05),而颞极受累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vs 12.5%,P<0.05)。在多发性腔梗的发生率上,CADASIL组(95.2%)与CADASIL-like组(90.6%)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ASIL组磁共振SWI像微出血的阳性率为76.2%(16/21),与CADASIL-like组的阳性率46.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突变的NOTCH3基因主要集中在4号和11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p.R544C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广泛对称、双边分布的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在CADASIL病变中常见,颞极的改变是CADASIL的特征,SWI像发现脑微出血可作为CADASIL的特征表现。
文周周亮吕博文莫桂玲宋玮钟建新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NOTCH3基因脑白质变性微出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