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少雄
- 作品数:160 被引量:833H指数:14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其再手术治疗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分析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再次治疗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首次手术失败患者32例,均进行再次手术治疗。再手术方式分别采用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减压,影响脊柱稳定性的患者加用内固定融合术。对所有再次手术患者进行3个月~8年(平均3.1年)的随访。回顾性分析32例患者首次手术失败的原因,探讨其再次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并对其再次手术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32例患者首次手术时,手术方式选择不当者16例,术中减压不彻底者10例,术后出现腰椎不稳或滑脱者3例;手术时遗漏突出节段者2例;手术不成功导致术后原有症状加重并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者1例。再次手术后,疗效评价参考Arnoldi标准,本组患者疗效优良率达到93.7%。结论: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彻底减压、必要时加用内固定融合术是减少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首次手术失败,并且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
- 张辉李森靳安民于博闵少雄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失败再手术治疗
- PDLLA/PLA-PEG-PLA新型人工骨修复恒河猴颅骨缺损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评估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在4只恒河猴双侧顶骨24个10 mm颅骨去骨膜全层骨缺损中分别植入4种筛选出的支架/成骨细胞复合体,术后6、12周采用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大体观察,都未引起明显的全身反应,局部切口愈合良好。X线、组织学及扫描电镜均证实人工骨在术后6周、12周成骨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也高于单纯注射成骨细胞对照组,而改性的PDLLA/PLA-PEG-PLA、PDLLA/β-TCP及PDLLA/BG成骨能力优于单纯PDLLA,X线评分证实PDLLA/PLA-PEG-PLA成骨能力最强,12周时成骨量达缺损区70%。结论 4种筛选的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人工骨具有较强的体内成骨效能,PDLLA/PLA-PEG-PLA在骨组织工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李森靳安民王清刘成龙张力王高举闵少雄
- 关键词:恒河猴颅骨缺损
- 游离皮瓣修复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总结游离移植皮瓣在下肢电烧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经验。方法2000年6月~2006年4月,收治7例下肢电烧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2岁。均为单侧下肢软组织缺损。缺损部位:膝周3例,足踝4例。缺损范围7cm×5cm~12cm×9cm,深部骨组织、肌腱等外露,无法经游离植皮覆盖。受伤至入院时间3h~27d。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术中切取皮瓣8cm×6cm~15cm×11cm,分别与受区动、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5例,取对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修复2例。结果5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因皮瓣远端部分表层组织坏死,经局部清创换药后治愈。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患者住院时间15~28d,平均22d。7例获随访5个月~6年,患肢外形、负重行走功能及膝踝关节活动功能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应用游离皮瓣修复电烧伤下肢软组织缺损,与常规带蒂皮瓣移位修复比较,对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缩短治疗周期有临床意义。
- 刘成龙靳安民庄宁杜学军于博朱立新闵少雄
- 关键词:电烧伤下肢软组织缺损游离皮瓣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和Cobb角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灌注量分别为(34.21±7.18)min、(3.51±0.92)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13±9.52)min、(5.82±1.2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患者的椎旁软组织渗漏、椎旁静脉渗漏、椎间盘渗漏、椎间孔渗漏率分别为0、6.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0%、32.0%、22.0%、24.0%,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率为(72.43±0.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61±1.13)%,Cobb角为(11.65±0.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4±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 张洪亮翁阳华黎佩珍赵胜利闵少雄
- 关键词: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胸腰椎
- 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药粒的研制及体外释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研制可塑形抗感染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缓释药粒,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LDDS)。方法采用nano-HA为载药核心载体,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可降解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PHBV/PEG),承载硫酸庆大霉素(GM)制成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复合nano-HA-PHBV/PEG-GM缓释微球与纤维蛋白凝胶(FS)研制出一种可塑形LDDS,研究其抑菌作用及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可塑形LDDS药粒有明显的抑菌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长达56d,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1天释放量为154.3μg/mL,其后下降并以较低水平稳定释放,维持有效释药时间在49d以上。结论可塑形抗感染nano-HA药粒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操作简便,可预塑成各种形状的特点,为治疗骨髓炎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治疗途径。
- 王永峰靳安民汤善华王旭东闵少雄丁金勇
-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蛋白凝胶
- 腰痛的自然史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腰痛在人群中发病率及复发率极高,是骨科、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中常见的疾患,且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腰痛发病的自然史及多种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腰痛的自然史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柳旭洲闵少雄
- 关键词:腰痛自然史
- 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评价由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CFC)植入椎间后重建颈椎稳定性及抗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颈椎标本上,前路颈5-6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三维运动稳定性实验测量运动范围;颈4-5分别植入BCFC和髂骨,拔出力学实验测试最大拔出阻力。结果BCFC组在前屈、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的运动范围均较髂骨组减少,较髂骨组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后伸状态下BCFC组和髂骨组较正常组运动范围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较骼骨的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大,抗脱位趋向较髂骨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CFC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重建颈椎稳定性,可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 胡孔和靳安民吴广森吴强闵少雄刘成龙赵卫东
- 关键词:羟基磷灰石类聚乳酸类生物相容性材料生物力学
- 非特异性腰痛预测评分方法的构建被引量:7
- 2016年
-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大约有60%~80%的成年人在生活中有过LBP的经历,是仅次于呼吸道疾患而就诊的第二位常见临床症状。据文献报道,急性LBP一年内的复发率高达47%~87%。
- 王凯闵少雄徐新毅邱素均侯振海安胜利
- 关键词:非特异性腰痛复发率腰椎管狭窄症影响因素
- 腰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不对称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比较腰椎完整标本和3种L3~4节段的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成人新鲜腰椎标本7例,分别于L3~4节段完整状态、左侧TLIF同侧椎弓根螺钉(PS)固定、左侧TLIF同侧PS+对侧经关节突椎弓根螺钉(TFPS)固定、左侧TLIF双侧PS固定下,测定10Nm扭矩时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等6种运动下运动范围(ROM)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弯等4种运动状态下,L3~4节段标本完整组ROM明显大于其他3种融合内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轴向旋转时,标本完整状态与TLIF同侧PS固定组角位移无显著性差异,明显大于另外2个内固定组,有显著差异(P<0.05)。前屈、左侧弯和左旋时,TLIF同侧PS固定与PS+对侧TFPS固定组角位移有显著性差异(P<0.05);6种运动状态下TLIF同侧PS固定的ROM明显大于双侧PS固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对侧TFPS固定、双侧PS固定组间ROM均无明显差异。结论TLIF同侧PS+对侧TFPS固定的稳定性与TLIF双侧PS固定相似,该种腰椎融合不对称内固定方式可作为微创手术治疗的优先备选方案。
- 敖俊靳安民赵卫东张辉闵少雄于博陈伟义
-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
- “开窗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融合指征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初次“开窗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融合的指征。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45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术前腰椎条件及手术方法分三组:A组39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弯,行融合术;B组31例,术前合并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弯,行非融合术;C组75例,术前无腰椎失稳运动、退变性滑脱或侧弯,行非融合术。对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估计出血量复发、再手术及并发症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满意率等进行疗效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3年以上。C组的住院时问少于A组和B组(P〈0.05);A组的手术时间和估计出血量均大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长期疗效优于B组(P〈0.05),而A、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的复发或残余症状恶化、再手术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合并腰椎失稳、滑脱或侧凸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即使初次行“开窗技术”减压,也应融合;单纯狭窄患者初次手术则无需融合。
- 陈远明靳安民张辉朱立新闵少雄张力
- 关键词:椎管狭窄腰椎脊柱融合术适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