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铜兵

作品数:40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常州市卫生局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肿瘤
  • 13篇细胞
  • 12篇病理
  • 9篇成像
  • 8篇细胞癌
  • 7篇临床病理
  • 7篇免疫
  • 6篇肾透明细胞癌
  • 6篇肾肿瘤
  • 6篇透明细胞
  • 6篇透明细胞癌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蛋白
  • 5篇腺癌
  • 4篇血管
  • 4篇肾脏
  • 4篇肾脏肿瘤
  • 4篇黏液
  • 4篇免疫表型

机构

  • 2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6篇常州市第一人...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金坛市人民医...

作者

  • 39篇陈铜兵
  • 13篇邢伟
  • 13篇陈杰
  • 11篇孙军
  • 8篇鲁常青
  • 7篇王辉
  • 5篇丁玖乐
  • 5篇邢士军
  • 5篇曹赟杰
  • 5篇李青
  • 4篇谈炎
  • 4篇田波
  • 3篇赵伟
  • 3篇田波
  • 3篇徐仁芳
  • 3篇邱建国
  • 2篇巢志复
  • 2篇孙冬林
  • 2篇范敏
  • 2篇张永成

传媒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4篇江苏医药
  • 4篇临床放射学杂...
  • 3篇中华泌尿外科...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肿瘤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亚太传统医药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4
  • 9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结肠癌组织中CD40蛋白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研究免疫共刺激分子CD40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65例结肠癌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中CD40蛋白的表达,并分析CD40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40蛋白阳性染色于细胞膜和细胞质,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率为41.5%,而在正常癌旁组织中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0蛋白表达与肿瘤TNM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CD40分子可能在结肠癌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结肠癌预后判断及淋巴结转移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李忠吴雨岗陈铜兵吴明刚谢海彬
关键词:结肠肿瘤抗原CD40
循环肿瘤DNA甲基化在肺癌治疗中的预测作用被引量:2
2020年
循环肿瘤DNA(ctDNA)是由肿瘤细胞释放到循环血液中的DNA。研究表明,患者ctDNA所携带的肿瘤突变信息与组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ctDNA已经成为肿瘤特异性敏感标志物[1]。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药物治疗后ct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分析ctDNA甲基化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比较ctDNA甲基化水平与影像学的一致性。
俞鹏翼汤涛王辉陈铜兵
关键词:循环血液肺癌治疗肿瘤特异性甲基化水平CTDNA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表型人群分布。方法临床特征分析和比较中西方人群GCB样型和非GCB样型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和MuM1蛋白表达,比较DLBCL在中西方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61例DLBCL患者(结内38例,结外23例),临床Ⅰ-Ⅱ期占64%(39/61),临床Ⅲ-Ⅳ期占36%(22/61);IPI 0-2分占74%(45/61),3-5分占26%(16/61)。55例DLBCL患者,CD10(+)占20%(11/55),bcl-6(+)占49%(27/55),MuM1(+)占64%(35/55)。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显著低于西方人组(33%vs.53%);而非GCB样型分布,中国人组则显著高于西方人组(67%vs.47%)(P<0.05)。bcl-6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低于西方人群(49%vs.71%);而MuM1的阳性表达分布,中国人群则高于西方人群(64%vs.43%)(P<0.05)。结论 DLBCL免疫分型特征与人群分布比较,可为今后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赵伟陈铜兵谈炎田波鲁常青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
原发性肝脏类癌一例被引量:3
2006年
  患者女,60岁,因发现上腹部肿块并逐渐增大1年入院.体检:巩膜无黄染,于剑突下可触及儿头大小肿块,无压痛,活动差.B超、CT检查均提示肝左叶约8.9 cm×15.2 cm不均质较强回声团块,部分液化,形态不规则;肝右叶也可探及3 cm×3.8 cm较强回声实质性团块(图1).血AFP 1.41 ng/ml,CEA 1.05 ng/ml,CA19-9 9 U/ml,肝功能正常,HBsAg(-).
邹岩杨波唐剑星陈铜兵
关键词:原发性肝脏类癌上腹部肿块肝功能正常血AFP强回声剑突下
脾脏错构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脾脏错构瘤(S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S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SH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33岁和61岁,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分别行部分脾及全脾切除手术。大体为境界清楚的灰红、暗红色结节,镜下病变由不规则紊乱排列的血窦样腔隙和内含红细胞的小血管组成,并见增生的淋巴组织。腔隙衬覆单层轻度肥胖的扁平或立方状内皮细胞,细胞核圆形,胞浆中等丰富,嗜伊红,无非典型性。其中1例可见较多散在体积较大的多形性奇异间质细胞,细胞胞浆少,核不规则,深染,不见核分裂,多数呈退行性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窦内皮细胞表达CD8,以及血管内皮标记CD31、CD34等,奇异间质细胞所有免疫标记均阴性。结论脾脏错构瘤较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需要靠影像学检查发现,免疫组化特征性表达CD8,可与多种血管源性肿瘤鉴别。
陈铜兵赵伟王辉张大川
关键词:脾脏错构瘤免疫表型
肾透明细胞癌瘤内出血的磁敏感加权成像初步研究及与病理对照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CRCC)瘤内出血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4例CCRCC患者的CT、常规MRI及SWI图像,选取肿瘤最大横断面作为观察瘤内出血的感兴趣层面,分别用...
孙军邢伟陈杰丁玖乐陈铜兵
关键词:肾脏肿瘤出血磁敏感加权成像
乳腺癌组织中Kif4A、PARP-1、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目的研究Kif4A和PARP-1及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意义。 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病理科2012年1月4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证实...
陈铜兵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ARP-1P53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以下肢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甲状旁腺癌1例被引量:1
2017年
患者男性,40岁,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足跟部疼痛并逐步蔓延至膝部,行走时明显伴下肢乏力,纳差”,就诊于当地医院骨科,对症处理后无明显缓解.2015年9月就诊于当地中医院,查甲状腺功能及肿瘤指标(AFP、CEA、CA199、PSA、FP-SA)均正常,HLA-B27阴性;肝功能AKP:842 U/L;肾功能BUN:8.66 mmol/L;Cr:102.3μmol/L;尿酸524μmol/L.B超提示:甲状腺左叶不均质肿块,甲状腺左叶下方低回声团块,双肾结石,右肾囊肿,前列腺增生。
蔡辉华邬迪安勇施龙青薛卫彭妍陈铜兵杨岳孙冬林
关键词:甲状旁腺癌骨痛甲状腺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初探
目的 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K)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MTSCC-K,5例均行CT检查,其中4例同时接受常规MR、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增强前、后(皮质期、实质期...
孙军邢伟陈杰丁玖乐曹赟杰陈铜兵邢士军
关键词:肾肿瘤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磁共振成像
Cox-2在乳腺癌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其与P-gp、MRP1的关系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对化疗药物敏感性及其对P-gp、MRP1表达的影响,探讨Cox-2在乳腺癌细胞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1)MTT法检测丝裂霉素(MMC)及其与不同浓度Cox-2抑制剂nimesulide联合作用对MDA-MB-231的抑制作用(IC50);(2)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nimesulide作用后,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及Cox-2、P-gp、MRP1的表达情况。结果 (1)以25、50μmol/L的nimesulide与MMC联合作用,MDA-MB-231细胞的IC50值(5.89±0.66、3.31±0.30)小于MMC单独作用的IC50值(8.59±1.16)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nimesulide可诱导细胞凋亡,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凋亡率也随之增加(0.13±0.15至29.2±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50μmol/L nimesulide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Cox-2、P-gp、MRP1的表达值均下降。结论 nimesulide能增加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对化疗的敏感性,诱导细胞凋亡;Cox-2参与肿瘤多药耐药(MDR),且可能通过影响P-gp、MRP1的表达来实现。
田波陈铜兵鲁常青陈同钰
关键词: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糖蛋白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