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祎

作品数:8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老年
  • 4篇动脉
  • 3篇颈动脉
  • 3篇老年人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膜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管
  • 2篇血管新生
  • 2篇血压
  • 2篇血压波动
  • 2篇中层厚度
  • 2篇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内膜
  • 2篇颈动脉内
  • 2篇颈动脉内膜
  • 2篇老年男性
  • 2篇梗死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作者

  • 8篇顾祎
  • 7篇韩丽
  • 6篇郝长宁
  • 6篇段俊丽
  • 4篇黄震浩
  • 4篇潘志红
  • 3篇刘蓓菁
  • 3篇陶蕊
  • 3篇石一沁
  • 2篇方根强
  • 1篇薛冰
  • 1篇袁世俊
  • 1篇黄燕超
  • 1篇徐蓉
  • 1篇张琳琳
  • 1篇杜业业
  • 1篇王一尘
  • 1篇袁惠敏
  • 1篇魏爽
  • 1篇陈燕惠

传媒

  • 4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3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老年脑梗死患者部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9—12月在我科佩戴过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的205例〉65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脑梗死组(58例)和非脑梗死组(147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结果①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β=0.01为准入标准)得出:腔梗、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性。其中腔梗患者对于非腔梗患者,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7.443;血尿酸水平每减少1μmoL/L,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0.994。②血压各成分用两独立样本的£检验分析得出:脑梗死组的收缩压最高值(167.12±22.08)mmHg、脉压最高值(88.03±20.81)mmHg,与非脑梗死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对于老年男性人群,脑梗死的发病与是否患有腔梗、血尿酸水平有着显著关联;在血压成分中与收缩压最高值和脉压最高值关系非常密切。
韩丽段俊丽潘志红顾祎陶蕊刘蓓菁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人血尿酸
脑钠肽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08年
脑钠肽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是近期发现的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少数几种有力的血清标志物之一,其血浆水平的升高与左室功能下降程度密切相关,且在心衰的排除诊断方面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者与其它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缺血和高血压等的病变程度及预后同样有着良好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顾祎段俊丽王一尘
关键词:脑钠肽
老年男性动脉硬化血压波动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 探讨血压波动对老年男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 1527例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年龄>65岁)男性患者,所有患者监测动态血压,根据有无脑梗死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脑梗死组(607例)和非脑梗死组(920例),用数学平滑曲线方法先将每一个体24 h血压数据进行分析,再描绘出一条适合个体血压变化趋势的曲线,计算实际血压值与该趋势曲线相应位置所形成差值的标准差即为血压波动值,然后比较2组血压波动的情况.结果 脑梗死组中24 h的收缩压波动值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8.4±2.2)与(8.0±2.0)mm Hg,t=-2.909,P<0.01];其中自昼收缩压血压波动明显升高[(8.2±2.2)与(7.8±2.1)mm Hg,t=-2.969,P<0.01];而夜间收缩压波动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3.9)与(8.7±3.7)mm Hg,P>0.05];各阶段舒张期血压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 h舒张压波动值(5.5±3.8)与(5.5±1.5)mm Hg,P>0.05;白昼舒张压波动值(5.4±1.5)与(5.3±1.4)mm Hg,P>0.05;夜间舒张压波动值(6.1±2.7)与(6.1±2.6)mm Hg,P>0.05].结论 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与白昼收缩压的波动密切相关,而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无关.
方根强顾祎郝长宁韩丽黄震浩石一沁张琳琳黄燕超段俊丽
关键词:老年人血压血压波动脑梗死
老年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脂肪肝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32例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根据B超检查结果分为2组,脂肪肝组62例和非脂肪肝组70例,对2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糖尿病患病率、脉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及载脂蛋白B均高于非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脂肪肝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关丽莉薛冰黄震浩郝长宁韩丽顾祎石一沁杜业业
关键词:脂肪肝老年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老年大鼠血压波动及其对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波动的影响以及血压波动对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老年组(18月龄)、成年组(16周龄)和幼年组(6周龄)。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上采用计算机化测压技术连续记录各组大鼠的24 h血压。血压波动值是由24 h内每搏血压值的标准差表示。测压结束后,手术结扎切除各组动物的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于术后第15天用血管造影法、毛细血管评分记数观察下肢血管生成情况。结果老年组的收缩压波动值(SBPV)明显高于幼年组(P<0.05);而与成年组无明显差异,成年组SBPV与幼年组也无明显差异;3组的舒张压波动值(DBPV)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5天,毛细血管计数评分表明老年组明显低于幼年组(P<0.05)。结论血压波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血压波动越大对缺血后血管新生抑制作用越大。
韩丽段俊丽郝长宁潘志红陶蕊刘蓓菁顾祎袁世俊
关键词:血压波动老年缺血血管新生
老年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4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的277例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119例)、糖尿病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30例)、非糖尿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组32例)和非糖尿病不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D组96例),分析颈动脉斑块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①A组与C组比较显示空腹血糖[(7.14±2.49)mmol/L与(5.21±0.87mmol/L)],TG[(1.41±0.78)mmol/L与(0.95±0.39)mmol/L],左、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1)mm与(0.79±0.08)mm,(0.85±0.11)mm与(0.78±O.09)mm]、斑块指数(1.37±1.16与0.50±0.80)明显增高(P均〈0.01),FIDL-C[(1.29±0.32)mmol/L与(1.58±0.45)mmo]./L]明显降低(P〈0.01);②A组与B组比较显示左、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85±0.11)mm与(0.80±0.11)mm,(0.85±0.11)mm与(0.80±0.12)mm]、斑块指数(1.37±1.16与0.00±0.00)及脑卒中发病率[34.5%(41/119)与13.3%(4/30)]明显增高(P〈0.05或P〈0.01);③颈动脉斑块与糖尿病史(r=0.551,P〈0.01)、高血压病史(r=0.169,P〈0,01)、冠心病史(r=0.109,P〈0.05)、脑卒中史(r=0.136,P〈0.05)、脂肪肝(r=0.340,P〈0.01)、FBG(r=0.339,P〈0.01)、TG(r=0.195,P〈0.01)、ApoB(r=0.152,P〈0.05)呈直线正相关,与HDL-C(r=-0.143,P〈0.05)呈直线负相关。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脂肪肝、FBG、TG、ApoB呈正相关,与HDL
魏爽郝长宁顾祎韩丽黄震浩袁惠敏潘志红
关键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甲基四氢叶酸对高胆固醇大鼠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甲基四氢叶酸(BH4)对高胆固醇血症(HC)大鼠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对照组、HC组和HC+BH4组,并用手术的方法切除大鼠左下肢股动、静脉,2~4周后观察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血清生化指标测定显示,H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升高(P〈0.05),高密脂蛋白(HDL)、叶酸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x)明显降低(P〈0.05);HC+BH4组与HC组比较血清TC和Hcy明显降低(P〈0.05),HDL、叶酸和NOx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测定,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01)。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血管造影记数显示,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激光血流分析仪显示,术后3~28d,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C状态下加用BH4可以改善受损的内皮功能,恢复受抑制的血管新生,且与NOx、叶酸以及Hcy的变化有关。
段俊丽郝长宁潘志红陶蕊刘蓓菁顾祎韩丽方根强吴耘韬陈燕惠
关键词:内皮高胆固醇血症甲基四氢叶酸血管新生
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徐蓉黄震浩韩丽顾祎郝长宁石一沁张鹏段俊丽
关键词: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颈动脉斑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