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晓云 作品数:71 被引量:360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漯河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脊柱返修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护理 被引量:4 2014年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1%-9.37%,脊柱椎管内2次以上手术时.脑脊液漏的发生率急剧上升,国外文献报道硬脊膜损伤及脑脊液漏发生率可高达17.4%。如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可导致切口不愈合、椎管内感染、脑脊液囊肿或头痛等,因此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脑脊液漏尤为重要。 严晓云 李玉伟 岳文丽 鲁秀平关键词:脑脊液漏 脊柱手术 护理 返修 硬脊膜损伤 切口不愈合 滑动式椎弓根定位器 本实用新型属于骨科用小型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滑动式椎弓根定位器。一种滑动式椎弓根定位器,包括滑动杆和两个椎体撑开杆,所述椎体撑开杆的端部设置卡头,尾端设置与所述滑动杆连接的连接套,所述连接套内设置限位凸台,所述连接... 李玉伟 李飞 严晓云 王玉记 崔巍文献传递 内镜下治疗腰椎软骨板破裂症 2007年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多椎板开窗治疗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的有效性。方法12例腰椎软骨板破裂症患者在显微内镜下配合直式骨刀截骨减压以及L形骨刀切除椎体后缘骨性致压物,经椎板间隙切除黄韧带、部分椎板和关节突,扩大侧隐窝,切除椎体后缘骨性致压物,充分减压硬膜囊和神经根,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除1例因硬膜囊撕裂较大改为传统手术外,完成二节段减压者2例、单节段者9例。每窗减压平均手术时间40min,每例平均出血160mL。术后2、3d下床,平均住院7d。经1.0~3.5年随访,均恢复正常工作。采用Macnab评定标准评定,优良率为90.9%。结论显微内镜下治疗腰椎软骨板破裂症,能够切除椎体后缘软骨板破裂等形成的骨性致压物,达到与开放手术同样减压的目的,并能维持腰椎稳定,术后效果优良。 李玉伟 严晓云 王海蛟关键词:腰椎软骨板破裂症 显微内镜 手术 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术中配合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选取32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行一期后路复位内固定,术中配合包括术前仪器、器械的处置及患者体位的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结果由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术中配合,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15-317min,平均(146.8±30.7)min;术中出血量110-625ml,平均(186.0±56.3)ml。术后JOA评分、寰椎齿突间距(ADI)、延髓颈髓角(CM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设备及各种管线的合理处置、安全合理的摆放体位、术中熟练调节颈椎体位配合复位、各种检测指标的观察与及时反馈、术中内固定矫形的熟练配合、术中止血的良好处理等,是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严晓云 温艳 李玉伟关键词:颅颈交界区畸形 内固定术 术中配合 骨桥切断凹侧松解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骨桥切断、凹侧松解、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椎体分节障碍混合椎体形成障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的同时,行凹侧骨桥切断、松解,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12岁(7.8±4.2岁)。侧凸Cobb角58.3°±12.5°(35°~78°),后凸Cobb角47.6°±15.6°(13°~55°),躯干偏移18.2±5.5mm(11~32mm)。畸形位于T7~L3,顶椎位于胸段11例、胸腰段13例、腰段8例。合并脊髓纵裂3例,神经根囊肿1例,脊髓拴系综合征1例。结果:手术时间230±125min(160~270min),术中出血量590±113ml(310~850ml)。术中2例置钉过程中出现椎弓根骨折,调整固定节段后完成矫形。术后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无力,予甲强龙及脱水剂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13.8°±7.1°(5°~28°),矫正率(76.3±9.5)%;脊柱后凸15.1°±3.9°(0~20°),矫正率(68.3±11.2)%;躯干偏移距离3.1±2.3mm(0~11.6mm)。随访18.4±12.6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率丢失(3.9±1.6)%,后凸矫正率丢失(2.3±0.9)%,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对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的同时,将凹侧分节障碍的骨桥予以切断、松解,再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李玉伟 严晓云 王海蛟 崔巍 王玉记 张生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 混合型 颈椎前路手术的呼吸道管理 被引量:1 2004年 鲁秀平 严晓云 郑艳红关键词:呼吸道管理 颈椎前路手术 呼吸道阻塞 手术风险 颈脊髓损伤 脊髓型颈椎病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5例纳入本研究,采用恐动症TSK(Tampa Scale of Kinesiophobia,TSK)评分评估患者状态,TSK>37分确定为恐动症,将患者分为两组行单因素比较。行TSK评分与临床指标行单项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205例患者中,36例确诊为恐动症,发生率为17.6%。单项因素比较表明,恐动症组患者术前疼痛持续时间、术前VAS评分、翻修手术比例以及一期双侧置换比例显著高于非恐动症组(P<0.05);而恐动症组患者文化程度、术前HSS评分、术前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K-SES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显著低于非恐动症组(P<0.05)。单项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术前HSS评分、KSS临床评分、K-SES评分及社会支持评分与TSK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术前VAS评分及疼痛持续时间与TSK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疼痛时间长和社会支持评分低是发生恐动症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术前疼痛持续时间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评分高是减少恐动症发生的保护因素。 温艳 赵世新 罗洋 王齐超 严晓云 左晓琳 王海蛟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一期清创缝合联合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骨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16年 将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骨科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4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一期清创缝合联合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湿性愈合方法治疗。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治疗组为(14.3±2.0) d、对照组为(22.1±3.9) d,平均换药次数治疗组为(2.3±1.1)次、对照组为(14.8±7.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对照组4例发生感染。提示一期清创缝合联合特定电磁波照射治疗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够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液化切口愈合时间。 严晓云 李玉伟 温艳 王启松关键词:外科伤口感染 物理治疗技术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4 2013年 目的:分析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不同椎板固定方法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2例,均采用颈椎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根据椎板固定方式分为两组:A组,采用丝线悬吊椎板,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58.0±13.6岁,病程11.3 ±6.7个月;术前JOA评分8.23±1.21分,颈椎曲度18.2°±6.4°,VAS评分4.46±1.64分.B组采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14.7岁,病程10.9±8.5个月,术前JOA评分8.12±1.56分,颈椎曲度17.9°±8.3°,VAS评分为4.65±1.12分.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随访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7例、B组8例出现肩部放射痛,给予脱水剂、物理治疗等治疗1周后消失,两组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痹.随访24~47个月,平均3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A组JOA评分为14.57±2.95分、改善率为72.29%,B组JOA评分为14.31±2.86分、改善率为69.48%,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2个月A组颈椎曲度为15.9°±5.7°,B组为18.1°±7.9°,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2.12±1.92分,B组为1.82±0.6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2个月时A组VAS评分为1.32±0.88分,B组为0.79±0.5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再关门发生,B组无钛板、螺钉松动移位.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采用丝线悬吊与微型钛板固定椎板均能有效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取得较好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可减轻术后远期颈部疼痛不适症状,并有利于颈椎曲度的维持. 李玉伟 王海蛟 严晓云 王玉记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椎管扩大成形术 疗效 改良椎板回植技术在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改良椎板回植技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及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3例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8例;年龄21~78岁,平均47.3岁。病程6~53个月,平均32.5个月。肿瘤位于C1、C2之间。术后病理检查示神经鞘瘤6例、脊膜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中保留棘上韧带的连续性,在椎板外缘切开后掀起椎板韧带复合体显露椎管,切除椎管内肿瘤后椎板回植固定。手术前后于三维CT上测量寰齿前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疗效,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颈椎功能,并记录颈椎总体旋转度。结果手术时间117~226 min,平均127.3 min;术中出血量190~890 mL,平均227.8 mL。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无椎动脉损伤、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硬膜外血肿、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经补充电解质及切口局部加压处理后愈合。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37个月,平均16.9个月。影像学检查示肿瘤无复发,椎板无移位,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无继发椎管容积减小。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获优8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84.6%;手术前后ADI、颈椎总体旋转度及N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保留棘上韧带连续性的改良椎板回植技术治疗上颈椎椎管内良性肿瘤,可恢复椎管正常解剖结构,较好地保持了颈椎稳定性。 李玉伟 王海蛟 严晓云 崔巍 周鹏关键词:上颈椎 椎管内肿瘤 棘上韧带 椎板回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