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10介导ac^(4)C乙酰化修饰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 2024年
- 目的探究N-乙酰基转移酶10(NAT10)介导4-乙酰胞苷(ac^(4)C)乙酰化修饰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具体机制。方法收集80例乳腺癌及对应癌旁组织,检测组织、细胞系NAT10表达与ac^(4)C修饰水平,分析NAT10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检测SKBR-3、BT474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与细胞周期变化,体内异种移植实验测定细胞成瘤能力,检测移植瘤Ki-67表达,观察肝、肺部肿瘤结节形成情况。分析NAT10介导ac^(4)C乙酰化修饰的基因表达谱,验证NAT10通过ac^(4)C修饰对KIF23表达的影响,检测NAT10/KIF23/GSK-3β轴、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细胞系NAT10表达水平、ac^(4)C修饰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MCF-10A(P<0.05),NAT10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Ki-67阳性率相关(P<0.05)。抑制NAT10表达能够抑制SKBR-3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阻滞细胞周期,降低体内成瘤与转移能力,过表达NAT10则能促进BT474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KIF23为存在ac^(4)C修饰的NAT10的直接靶点,二者表达水平正相关(r=0.3624,P=0.0010)。抑制或过表达NAT10均会对NAT10和KIF23之间的相互作用、KIF23 mRNA ac^(4)C修饰造成影响(P<0.05)。抑制NAT10同时过表达KIF23或过表达NAT10同时抑制KIF23能够逆转NAT10表达水平变化对SKBR-3、BT474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周期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论NAT10介导ac^(4)C乙酰化修饰增强KIF23表达,NAT10/KIF23/GSK-3β轴通过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发生发展。
- 农巧红余少康卢婵妃庄雪寒杨子健
- 关键词:乙酰化修饰乳腺癌
- 他莫昔芬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他莫昔芬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HR+)绝经后转移性乳腺癌(M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他莫昔芬治疗AIs耐药的30例HR+绝经后MBC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终点为缓解率(RR)、临床获益率(CBR)、疾病进展时间(TTP)和安全性。结果:30例患者中,CR1例,PR 9例,SD 15例,RR为33.3%,CBR为50%,中位TTP 6.1个月。23例骨和/或软组织转移患者中,RR为34.8%,CBR为52.2%,中位TTP 7.3个月;7例肝脏和/或肺部转移患者中,RR为28.6%,CBR为42.8%,中位TTP 4.8个月(P=0.019)。不良反应多为面部潮红、阴道干燥、白带增多、阴道出血、恶心、呕吐、腹泻等,均为I、II级。结论:他莫昔芬治疗AIs耐药的HR+绝经后MBC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
- 童刚领李柱农巧红何艳玲申东兰王树滨
- 关键词:转移性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
- 自体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 目的 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
- 童刚领农巧红申东兰余振东彭安王树滨
- 关键词: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生活质量
- 自体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CD 56+和CD3+CD16+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 童刚领农巧红秦洁申东兰余振东王树滨
- 关键词: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生活质量
- 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08年
-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胸腺嘧啶脱氧核苷激酶1(STK1),探讨其早期诊断、复发转移和治疗疗效的预测意义。方法:应用化学增强发光(ECL)点印迹法定量检测20例术前及术后化疗期结直肠癌患者STK1;同期定量检测外周血CEA;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结直肠癌患者20例,STK1浓度为1.935±2.068pM;健康人群15例,浓度为0.59±0.29pM;P=0.009,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结直肠癌全组中STK1阳性率40%(8/20),健康人群中0%(0/10),P=0.005,有统计学意义;STK1灵敏性4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价值100%。结直肠癌术前患者中STK1阳性率66.67%(6/9),与健康人群比较,P=0.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与结直肠癌Ⅳ期正在化疗期患者18.18%(2/11)比较,P=0.028,有统计学差异;与术前患者CEA0%(0/9)比较,P=0.031,有统计学差异。20例结直肠癌全组中,CEA阳性率20%(4/20),低于STK1阳性率(40%)。结论:STK1浓度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其阳性率在术前患者中最高,化疗期患者中较低;提示STK1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复发转移以及治疗疗效的预测方面可能较CEA更有优势。
- 农巧红何艳玲彭安申东兰
- 关键词:结直肠癌
- 咯萘啶逆转人乳腺癌MCF-7/ADM细胞耐药性及机制探讨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在明确咯萘啶(PND)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M耐药性的药效基础上,初步探索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单用阿霉素(ADM)和联用咯萘啶(PND)对人乳腺癌敏感细胞MCF-7和耐药细胞MCF-7/ADM的抑制作用,得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并计算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Fas和Caspases-3蛋白表达。结果 ADM对MCF-7和MCF-7/ADM的IC50分别为1.399μg/m L和43.885μg/m L,耐药倍数为31.4倍。PND(0.5μg/m L)联合ADM作用MCF-7/ADM的IC50为3.246μg/m L,逆转倍数为13.5倍,并能提高耐药MCF-7/ADM中Fas和Caspases-3蛋白表达。结论 PND能够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ADM耐药性,通过上调膜蛋白Fas表达,增加MCF-7/ADM对ADM的敏感性,从而促进细胞凋亡。
- 李柱农巧红童刚领王树滨
- 关键词:咯萘啶阿霉素乳腺癌MCF-7/ADM细胞逆转耐药
- 苦参注射液配合化疗对大肠癌的疗效及血液学毒性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苦参注射液配合肿瘤化疗对大肠癌的疗效及血液学毒性。方法将55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苦参注射液配合FOLFOX办案化疗,对照组27例,单纯用FOLFOX方案。2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化疗有效率(CR+PR)为50.0H0%,对照组为40.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学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h)均有下降(P〈0.05),但对照组WBC、Hb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大肠癌可提高疗效,减轻血液学不良反应。
- 彭安陈敏珍农巧红申东兰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苦参注射液药物疗法
- 长春碱类药物外渗性皮肤坏死的治疗探讨和文献复习被引量:9
- 2003年
- 申东兰农巧红陈晓秋
- 关键词:长春碱类药物肿瘤
- EGFR检测49例肺癌患者外周血的临床价值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9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9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通过高通量测序法行外周血EGFR检测。分别按有无EGFR变异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分型(期)以及药物治疗分组进行病例数分析。结果:患者的基本情况与EGFR检测的关系:男女组、<60岁或>60岁组及不吸烟组无EGFR突变的病例数多于有EGFR突变的病例,吸烟组有突变的病例数高于无突变的病例数。病理分型(期)与EGFR检测结果的关系:磷癌与IIIA、B期的患者中,EGFR有与无突变的病例数各占50%;腺癌、腺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与IV期的患者中无突变的病例数高于有突变的病例数。EGFR有无突变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服药后无进展的病例构成比高于服药后进展,EGFR有突变组服药后未进展的病例构成比显著高于无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FR的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吸烟及病理分型(期)可能有关,EGFR突变者服药后疗效高于无突变者。
- 农巧红申东兰牟尚东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EGFR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经病理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通过高通量测序法行外周血EGFR检测,分析有无EGFR突变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分型和分期以及药物治疗后病情的关系。结果不同性别、年龄组的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的EGFR突变率高于不吸烟组(P<0.05)。不同病理分型及分期肺癌的EGFR突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无突变组服药后进展率高于EGFR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GFR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与吸烟、病理分型及分期有关,EGFR突变者服药后疗效高于无突变者。
- 农巧红申东兰牟尚东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