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云
- 作品数:31 被引量:112H指数:6
- 供职机构:江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龙血素A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机制
- 2021年
- 目的:探讨龙血素A对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及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加入含浓度0,15,30,60,90,120μmol/L的龙血素A与骨肉瘤MG63细胞共培养,确定最佳的药物干预浓度,再将最佳药物浓度干预骨肉瘤MG63细胞作为实验组,不加龙血素A药物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浓度干预后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增殖率、细胞凋亡率、Akt/NF-KB通路因子(Akt、p-Akt、核蛋白NFKB)及凋亡蛋白(Bcl-2、Bax)表达。结果:同时间点,不同浓度药物干预后细胞增殖明显发生变化,药物浓度为60μmol/L时,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相同浓度下,不同时间点药物干预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即24 h(48 h)后,细胞增殖明显下降。基于此,后续实验均采用60μmol/L进行干预,均干预24 h(48 h),开始检测后续实验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Akt、核蛋白NF-KB、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更低,Bax蛋白表达明显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Akt蛋白表达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龙血素A能够明显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过程,同时进一步诱导细胞凋亡,其主要的分子机制为龙血素A通过抑制Akt/NF-KB通路活性,磷酸化Akt,下调核蛋白NF-KB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最终抑制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以及诱导MG63细胞凋亡。
- 刘亚云张瑾彭春光任招娣廖卫华邱鹏
- 关键词:龙血素A骨肉瘤增殖凋亡分子机制
- 牛膝甾酮对骨肉瘤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牛膝甾酮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浓度0、1、5、10、20 mg/L的牛膝甾酮处理骨肉瘤(MG63、HOS)细胞,通过CCK8实验明确药物对细胞影响及最佳浓度,将最佳药物浓度作为实验组,不加药物作为对照组。通过CCK8、平板克隆和流式细胞仪实验观察牛膝甾酮对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结果在相同作用时间,不同浓度药物干预后骨肉瘤细胞增殖发生了变化,药物浓度为10 mg/L时,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同一浓度,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能力也会发生变化,而72 h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基于此,后续功能实验采用浓度10 mg/L牛膝甾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牛膝甾酮组细胞增殖能力得到明显抑制,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牛膝甾酮组的骨肉瘤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牛膝甾酮有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
- 刘亚云程金辉胡丽珍欧阳敏席晗瑞
- 关键词:骨肉瘤增殖凋亡
- 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方式。方法:髌骨骨折患者56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18~82岁。右侧骨折33例,左侧23例。横断骨折28例,粉碎骨折24例,撕脱型骨折4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h~7d。术中显露髌骨,复位,巾钳临时固定,采用双股可吸收缝线编织一个五角星,呈网状置于髌骨前,用丝线穿过五角星之5个角,做双半环髌骨周围缝合,固定髌骨。结果:56例髌骨骨折术后随访6~45个月,平均16.2个月,骨折均愈合。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优秀45例,良好11例。结论:五角网缝合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术后可早期活动、康复快、疗效确切、无须二次手术取内固定等优点。
- 汤晓正胡建民余坤民何佩生刘亚云胡联英黄海根龚飞鹏李宇旭
- 关键词:髌骨骨折缝线外科手术
- 髌骨骨折手术治疗进展被引量:11
- 2008年
-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损伤的1.65%,髌骨骨折造成的重要影响为伸膝装置连续性丧失及潜在着髌股关节失配。因此,髌骨骨折治疗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形态,力争骨折解剖复位、关节面平滑,在恢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使膝关节尽早活动,发挥髌骨的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关节功能,减少或避免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 刘亚云汤晓正
- 关键词:髌骨骨折
- 经皮自体移植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对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为应用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骨不连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兔骨不连模型随机分为两组:A组干细胞组,B组内固定植骨术组。定期拍片测量骨折间隙宽度变化(8周、12周)、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组术后8周、12周X线、组织病理均形成骨性连接,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相当,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自体浓缩的骨髓干细胞参与了骨不连的成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望成为一种较好的骨不连治疗方法。
- 刘亚云杨保华陈光连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骨不连
- 一种定位准确的创伤骨科用复位固定钳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位准确的创伤骨科用复位固定钳,属于复位固定钳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与第二钳体之间为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一端均设置有手指套环,所述手指套环的内侧设置有多个减震组件,...
- 李经堂刘亚云熊龙
- 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的变化被引量:7
- 2012年
- 背景:目前研究发现Ⅰ型及Ⅱ型胶原在结缔组织的增殖与分化、软骨的形成和吸收等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黄韧带退变与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形态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36例和外伤性腰椎骨折20例患者的黄韧带标本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Ⅰ型和Ⅱ型胶原;CT测量腰椎硬膜横截面积;黄韧带行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黄韧带厚度、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腰椎硬膜横截面积和Ⅰ型/Ⅱ型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显示实验组黄韧带弹性纤维排列紊乱,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提示腰椎黄韧带Ⅰ型、Ⅱ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Ⅱ型比值发生改变,可能引起黄韧带厚度增加,导致椎管横截面积减小,参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生。
- 柯文坤杜区成刘亚云
- 关键词:黄韧带腰椎管狭窄症病理学
- 老年性脊柱结核的特点与治疗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老年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收治的25例老年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25例获随访2~3年,植骨全部融合,结核无复发,6例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恢复明显。结论老年性脊柱结核早期不易发现,要仔细查体及X线检查,必要时行CT、MRI检查以明确。对非典型脊柱结核需注意与恶性肿瘤的鉴别。重视围手术期处理,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合理的抗结核治疗等,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 肖强陈宗和喻惜华熊龙刘亚云刘静莉龚飞鹏
- 关键词:脊柱结核老年
- 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C3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比较分析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C3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8例C3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外固架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42.5±6.2)min、(53.0±10.5)mL比(75.6±9.1)min、(139.2±13.5)mL,均P<0.05];2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随访1年,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观察组优良率为91.7%,对照组优良率为95.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8,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具有安装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及出血量少等特点,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中有很大空间。
- 廖卫华刘亚云唐国英
-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手术治疗
- 经皮自体移植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浓缩骨髓干细胞治疗动物骨不连的实验效果。方法制作兔骨不连模型32只,并根据干预方式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干细胞组和内固定植骨术组。定期拍片测量骨折间隙宽度变化(8周、12周)、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两组术后8周、12周X线测定、组织病理切片均形成骨性连接,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相当,且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移植自体浓缩的骨髓干细胞参与了骨不连的成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相当。
- 刘亚云杨保华陈光连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移植骨不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