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利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帕慕克
  • 2篇文化
  • 2篇小说
  • 2篇博物
  • 2篇博物馆
  • 2篇纯真
  • 1篇匈奴
  • 1篇匈奴人
  • 1篇叙事
  • 1篇言教
  • 1篇言情
  • 1篇言情小说
  • 1篇印度文化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游牧
  • 1篇语言
  • 1篇语言教学
  • 1篇殖民
  • 1篇殖民者

机构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刘利平
  • 1篇张梅

传媒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2篇语文教学通讯...
  • 1篇小说评论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甘肃联合大学...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游牧”生存策略下的空间僭越:《呼啸山庄》中的空间诗学
2019年
以《呼啸山庄》为文本案例,重点探讨小说核心人物凯瑟琳的特殊生存策略,其中所涵盖的"游牧"式的生存方式成为其跨越以家宅为代表的物理空间以及以荒原为代表的想象空间,,逐步实现女性主体生成的方式和途径。这一生成历程同时构成了对维多利亚社会以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的背离与逃逸,表现出对传统价值观去中心化或解辖域化的性别政治化倾向。
刘利平
关键词:呼啸山庄女性主体
以收藏对抗时间的流逝——从《纯真博物馆》看帕慕克的时间观被引量:1
2014年
线性时间观和圆形时间观是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时间观。为了抗拒时间的线性流逝和个体对生命一次性的恐惧,作家通过对时间宗教、哲学的思考来探寻个体存在和时间存在的紧密联系。在《纯真博物馆》当中,帕慕克通过收藏物品建立博物馆这种方式,使得过去得以进入现在的空间,让过去的时间得以重生。这种通过"自觉地记忆"和"不自觉地记忆"两种方式重现的过去,不仅纪念了一段逝去的爱情,也是对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记忆,表现了作者超越线性时间观之上的圆形时间观。
刘利平
《最后一个匈奴》:家族传奇与民族叙事
2014年
高建群在《最后一个匈奴》中这样来评价他笔下的吴儿堡家族:"这个家族一半的灵魂属于马背上的漂泊者,另一半灵魂属于黄土地上死死厮守的农人,漂泊的灵魂永远追求陌生的地方,而农耕文化哺育出的则是家园的顽强的守护者。两者奇妙的结合,便形成了这个陕北高原上的吴儿堡家族。两种灵魂轮番统治着这个家族,它们很难达到平衡,一会儿这一半灵魂占了上风,一会儿另一半灵魂占了上风。于是生活中便出了现实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出现了战战兢兢的农民和不安生的叛逆者。"
刘利平
关键词:陕北高原匈奴人漂泊者叛逆者革命话语
论“文化体验”与外语教学
2016年
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教学,由于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一般要比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多,因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首先要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语言教学者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同时也要兼顾文化教育,并且注意区分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的多元认知,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将成为语言教学的一种新思路。
刘利平
关键词:文化教育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收藏时间的博物馆——从《纯真博物馆》看帕慕克小说的时间塑型被引量:1
2014年
作为土耳其当代最富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帕慕克的小说集中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纯真博物馆》以主体直觉经验抗拒线性时间流逝的方式集中体现了一种西方现代时间意识;作者也通过收藏这种方式展示了土耳其的现代境况,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惋惜,并期望以此方式来纪念土耳其已经逐渐失落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小说旨在通过叙述实现时间与自我的统一,挣脱线性时间的束缚,实现个体存在与民族历史的融合。
刘利平
关键词:帕慕克
《母亲》:女性对性别主动权的追求与坚守
2006年
母性作为一种独有的女性特质,一直为男权社会所压制,通过将女人贬抑为替男人生孩子的机器,母亲这一生命传承的承载者,被驱逐出人类历史的中心,男权通过对女性生育权利的控制建立了其凌驾于女性之上的性别机制。《母亲》展现了一个女性所具有的母性特质在夫权、父权体制下被压制扼杀而自己对性别主动权艰难的追求与坚守。
刘利平
关键词:母性母亲夫权父权
文化的杂交与失落——从后殖民文化角度看《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
2013年
殖民者文化与殖民地文化的对立在后殖民时期表现为两种文化相互的杂交,这种含混杂交的文化态势使殖民地文化失去了其完整的本真性。作为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家V.S.奈保尔,在其早期的代表作《毕司华斯先生的房子》中,通过一个印度大家族图尔斯家族的衰落和解体,展现了前殖民地特立尼达地区印度移民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袭下最终的失落和解体。这种印度文化根基的断裂造成了前殖民地印度移民文化家园的沦落,和他们本身的"无根感"。
刘利平张梅
关键词:印度文化
从林纾到郁达夫:中国现代感伤文学的滥觞
2015年
文章以晚清至民初时期的感伤文学为考察对象,通过林纾及现代感伤文学主题模式的开启,苏曼殊与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建立,郁达夫和现代感伤诗学体系的建立三个问题的论述,纵向梳理阐述了中国现代感伤文学萌起、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并以此归结出现代感伤文学在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过程中的过渡性作用和价值。
刘利平
关键词:言情小说苏曼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