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慧莲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星际
  • 1篇星际磁场
  • 1篇行星
  • 1篇行星际
  • 1篇行星际磁场
  • 1篇正午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太阳风
  • 1篇太阳风动压
  • 1篇子午面
  • 1篇午夜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刘慧莲
  • 2篇黄朝晖
  • 1篇丁凯
  • 1篇王赤

传媒

  • 2篇空间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磁层顶位形被引量:2
2012年
基于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MHD数值模拟数据,构建了一种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非对称磁层顶位形模型.所提出的模型考虑了行星际南向磁场(IMF)B_z日下点距离侵蚀的饱和效应,太阳风动压Pd对磁层顶张角影响的饱和效应,赤道面、昼夜子午面磁层顶的不对称性以及极尖区的内凹结构和内凹中心的移动,并利用Levenberg-Marquart多参量非线性拟合方法拟合了模型参数.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在极端太阳风条件下,随Pd增大,磁层顶日下点距离减小,磁层顶磁尾张角几乎不变;随南向(IMF)B_z增大,磁层顶日下点距离略有减小,磁层顶磁尾张角减小,极尖区内凹中心向低纬移动.通过对2010年8月1日太阳风暴事件验证发现,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描述极端太阳风条件下的三维磁层顶位形.
丁凯黄朝晖王赤刘慧莲
关键词:数值模拟
基于全球磁层MHD模拟数据的磁层顶位形研究
受卫星观测数据的限制,高纬磁层顶位形模型比较少。本文在全球太阳风—磁层—电离层MHD模拟数据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地球赤道面和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项位形与行星际条件(太阳风动压Dp及行星际磁场z分量Bz)的关系,并分别给出了...
刘慧莲
关键词:太阳风动压行星际磁场
文献传递
基于MHD模拟数据的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分析太阳风-磁层-电离层系统的三维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型的计算数据,给出了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的定量模型.分析表明,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可以用文献[3]提出的基于卫星观测数据的、描述赤道面磁层顶位形的函数来描述.与赤道面磁层顶不同,正午-午夜子午面磁层顶位形更为复杂.在忽略极尖区(cusp)的简化条件下,磁层顶位形仍需利用两条曲线来拟合.太阳风动压D_p与行星际磁场分量B_z是控制磁层顶位形的主要因素.行星际磁场为北向时,磁场增强,日下点距离r_0增大;行星际磁场为南向时,磁场增强,磁层顶日下点距离r_0减小.整体而言,行星际磁场分量B_z由南转北时,r_0增大,且B_z对r_0的影响减弱.太阳风动压D_p是控制磁层顶日下点的主要因素,D_p增大,r_0减小.磁层顶位形的另一个参数磁层顶磁尾张角α,随着行星际磁场南向分量增强而增大,即磁层顶张开程度更加显著,更多的磁通量由向阳侧传输到夜侧;D_p增大,α略增大,这意味着D_p对磁通量由日侧向夜侧的传输也有一定的贡献.
刘慧莲黄朝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