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珩

作品数:31 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14篇社会学
  • 7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7篇人类学
  • 8篇文化
  • 7篇民族志
  • 4篇社会
  • 4篇文化转型
  • 3篇行动者网络
  • 3篇文本
  • 3篇本土
  • 3篇本土化
  • 2篇稻米
  • 2篇稻作
  • 2篇政治
  • 2篇身份
  • 2篇生态
  • 2篇诗性
  • 2篇诗学
  • 2篇自我
  • 2篇文学
  • 2篇现实主义
  • 2篇阶级

机构

  • 31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1篇刘珩
  • 1篇周恩宇
  • 1篇石毅
  • 1篇巫达
  • 1篇赵旭东
  • 1篇徐杰舜
  • 1篇李华

传媒

  • 4篇思想战线
  • 3篇外国文学
  • 3篇民族文学研究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世界民族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民族论坛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社会学评论
  • 1篇北方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全球史评论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部分的真理——文学文本与人类学民族志的“书写”被引量:7
2007年
1986年由詹姆斯.克利福德和乔治.马库斯合编的《写文化》一书对"殖民主义"之前的民族志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认为"最简单的文化描述也是有目的的创造,阐释者不断地通过他们研究的他者来建构自己。"由于民族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描述的手段,因此"打造民族志是一件手艺活儿,与写作的世俗之事有关。"经引述马林诺斯基和康拉德"文化写本"的异同,指出反思人类学过于多愁善感和自我专注(self-absorption)的批判情结,认为对文本的反思和批判应该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
刘珩
关键词:民族志文本
转译地带:《汉民族史记》的行动者网络的意义
2022年
汉民族和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转译地带”(zone of translation)进行交流和融合,各自的文化因素受到修正和转译,并进一步促成身份认同意识的转变。从某种程度而言,《汉民族史记》进行的正是这样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通过描述这一表示联系的网络和场域,去追溯汉民族发展演变的踪迹。汉民族研究的链合理论事实上体现了行动者网络理论有关“集合”“中介”以及“转译”的含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具有行动者网络的意义。
刘珩
关键词:转译行动者网络
民族志诗性:论“自我”维度的人类学理论实践被引量:16
2012年
随着人类学界对能动性和实践等概念的关注,传统的"社会中心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的整体论观点告一段落。脱离知识主体及其语境的"客观"科学研究受到质疑,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得到全新审视,而"自我"、"意识"、"情感"、"修辞策略"开始进入人类学研究领域,成为考察个体的社会实践、社会展演及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概念。本文参考了反思人类学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对文化他者的创造性加以确认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文化他者在现实语境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策略来说明"自我"得以展示的途径,目的在于探究"诗性"何以使民族志研究成为可能。
刘珩
关键词:人类学自我
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7
2015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向,也就是从社会这一结构性空间的种种制度、体系、功能的考察和研究向着结构性空间的"填充物"——个体经验、自主性以及个体间交往的情感及其构成方式的转换。本文引用三部有关中国的人类学研究作品旨在说明,传统的中国人类学除了乡土社会的社区功能研究、仪式研究、宗族组织研究、小传统或农民社会的研究、城镇与乡村的地域级序研究之外,似乎应该加上情感这一重要的维度。情感的琐碎凌乱一直干扰着人类学者理论推衍的定力,再加上它展示的空间相对私密并且往往湮没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如何从日常的言辞和交往中去发现情感和意义生产的途径也就越发考验人类学家的洞察力,并且也应该成为衡量民族志水平的试金石。
刘珩
关键词:人类学情感自杀山寨产品
行动者网络中的早期国家形态——评詹姆斯·斯科特的《反抗谷物:早期国家的深度历史》
2021年
早期国家的历史一直以来受到一套包括农耕、文字、阶级在内的“文明”话语的支配,从而与“野蛮”的采集一渔猎社会分属于两种性质各异的实体。借助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可以将早期国家置于一张由人与物共同编织而成的网络中予以考察。在这一网络所形成的关系场域中,早期国家与环伺四周的野蛮社会作为并列的行动者,共同对谷物及其意义加以输送和转译,并在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往互动中,彼此留下可以追溯的轨迹。重新审视谷物的能动性,有助于揭示早期国家这一组合异质杂糅的特性。
刘珩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谷物
社会诗学被引量:4
2013年
社会诗学是人类学用以检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撰述风格的一个关键概念。诗学是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展演的方式,它既在文本之中,又在文本之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件的真实性和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阐释或解读某种文化模式的途径。本文细致梳理了"社会诗学"这一概念的来源和演变,阐述其普遍性、文本性和情境化的三个特性,并说明"诗学"的知识范式对于文学和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作用、方法和意义。
刘珩
关键词:人类学文本诗学功能诗性智慧
“空间清洗”、文化亲密性和“有担当的”人类学被引量:2
2015年
"空间清洗"总是伴随着一种永恒的时间观念的想象和建构,同时这也是一种永恒的文化形式和社会结构在物质空间中"绘制"(mapped)的过程。"空间清洗"试图"清洗"的是那些与永恒性(eternity)格格不入的各种生活体验、言辞和社会实践。文化亲密性因为"藏匿"着诸多令人尴尬的文化特质,因此也是永恒的时间和文化形式清洗的主要对象。分析文化亲密性在西方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理论生成过程,同时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来呈现文化亲密性层面对于空间绘制和清洗所采取的种种"能动性"策略和实践知识。在"空间清洗"这一高度形式化的地貌绘制过程中,应该给那些鲜活的生活方式留下足够的"文化亲密性"空间,因为后者恰恰是在日常生活的"散漫"和"无序"中体验并感知形式和制度的存在,由此产生的忠诚意识开启了地方社会最为重要的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想象之旅。
刘珩
关键词:社会时间
世俗宗教的本土化阐释——评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被引量:4
2002年
刘珩石毅
关键词:宗教本土化
江河文明与稻作空间:稻米的阶级、身份与知识
一、引言一般而言,在经典的论述中,江河文明与稻作空间基本上是重合的。这一空间的重叠应该在史前时代即已形成。根据各地有关稻作遗迹的发掘以及对残存稻谷、壳的碳十四测定,可知我国的稻米产地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广泛分布在以河姆渡文化...
刘珩
文献传递
区域研究:人类学的多元理论地带
2016年
区域研究是将有关宗教、种族、语言、思维等文化观念同某一区域的群体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人类学的区域性研究视野。二战以后的地中海一带形成了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范式,20世纪后期又形成了后殖民主义批判的浪潮。中国的人类学也在与西方"主流"人类学的非对称性碰撞中,形成了宗族、仪式、乡村与民族等研究领域,即中国人类学在世界范围内比较突出的研究模式。不同于地中海的多元文明复合区域,中国的"区域人类学"带有较为明显的国家意象之下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视野。从不同的区域来观察人类学的多元理论地带,可以逐渐反思并弱化长期主宰学术思维的"西方-非西方"二元架构,从差异中深化对人类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术相对观念的理解。
刘珩
关键词:中国人类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