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蓓蓓

作品数:23 被引量:10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计划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冰川
  • 8篇第四纪
  • 8篇冰期
  • 6篇末次冰期
  • 6篇冰川发育
  • 5篇气候
  • 3篇地貌
  • 3篇雪山
  • 3篇晚第四纪
  • 3篇黄土
  • 3篇冰川作用
  • 3篇测年
  • 2篇地层
  • 2篇第四纪冰川
  • 2篇雪线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山地
  • 2篇年代地层
  • 2篇青藏高原
  • 2篇现代冰川

机构

  • 2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1篇北京大学
  • 2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3篇刘蓓蓓
  • 18篇张威
  • 8篇刘亮
  • 7篇崔之久
  • 5篇李洋洋
  • 4篇董应巍
  • 4篇李永化
  • 4篇刘啸
  • 3篇毕伟力
  • 3篇于治龙
  • 3篇刘耕年
  • 3篇李大鹏
  • 2篇于洋
  • 2篇张兵
  • 1篇李超
  • 1篇王美霞
  • 1篇冯俊
  • 1篇师源凰
  • 1篇王志麟
  • 1篇聂振宇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冰川冻土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科技信息
  • 1篇2013年全...
  • 1篇第一届中国大...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3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低纬度地区中更新世以来冰川发育与成因探讨被引量:1
2013年
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台湾地区是国内外第四纪学者研究的热点地区,对研究冰川发育与构造和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冰期系列为切入点,通过研究分布在中国低纬度地区的玉龙雪山、拱王山、点苍山、台湾山地的冰期系列,运用多种手段确定的隆升速率论证构造对冰川发育尤其是对冰期系列的主导作用。使用Ohmura的公式P=645+296T+9T2计算玉龙雪山、拱王山、点苍山、台湾玉山的现代理论雪线分别为5 193m、5 000m、5 068m、3 953m,考虑构造抬升的末次冰期雪线降低值分别为1 220m、1 423m、1 630m、928m,末次冰期6-8月平均气温比现代的降低值分别为7.3℃、8.5℃、9.8℃、5.6℃,分析数据显示:台湾山地的气温条件不如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地有利于冰川发育,但是台湾山地同样发育大规模的末次冰川作用,说明降水是控制台湾冰川发育的主导因素。
张威李洋洋刘蓓蓓
关键词:横断山脉隆升速率气候
天山末次冰期以来干旱化过程的冰川证据被引量:3
2018年
依据天山7个有确切年代学资料的典型地区进行冰川面积和平衡线高度等重建,揭示天山地区末次冰期以来冰川经历的扩张和收缩过程。冰川规模在MIS 4~MIS 3大幅度扩张,形成大规模的复合型山谷冰川和山麓冰川;MIS 2冰川扩张显著,但远不及MIS 4~MIS 3,许多山区形成大型山谷冰川;全新世新冰期NG和小冰期LIA都略有扩张,冰碛垄分布在现代冰川外围,冰川类型与现在一致。冰川平衡线高度的降幅亦表现为MIS 4~MIS 3最大,MIS 2以后降幅递减。MIS 4~MIS 3天山冰川大规模扩张与欧亚冰盖演化,巨大冰前湖泊、广阔的湿地的形成为西风提供更多水气带到天山有关;MIS 2至今,随着欧亚冰盖减小到消失,西风带来的水气渐少,干冷的蒙古高压逐渐加强,制约了冰川规模扩张。
肖菁刘耕年聂振宇陈艺鑫彭旭刘蓓蓓韩业松崔之久
关键词:末次冰期古气候变化
滇西北山地末次冰期冰川发育及其基本特征被引量:13
2014年
对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的第四纪冰川发育和平衡线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冰川发育主要依托海拔4000~4300m的夷平面,早中期发育小型的冰帽以及流入四周谷地的山谷冰川,晚期主要发育规模较小的冰斗冰川.冰川主要发育期为末次冰期,古冰川平衡线、山体最高峰以及夷平面的高度显示,冰川发育所依托的夷平面在末次冰期时超过古平衡线,二者差值为50~400m,为冰川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与地势条件.冰川规模演化表明,滇西北地区多处山地MIS3中期的冰川规模大于末次冰盛期(LGM),可能与MIS3中期较强南亚季风带来较丰富的降水有关.古气候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区的冰期系列表明,滇西北海拔4000—4500m山地末次冰期的冰川作用是构造和气候相耦合的结果.
张威刘蓓蓓
关键词:末次冰期滇西北
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和厘定被引量:17
2013年
随着冰期(阶)与间冰期(阶)旋回的不断细化,第四纪冰期系列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对比之间所反映的问题开始逐步显现。通过中国第四纪冰期与MIS阶段对比,结合分析气候旋回与构造运动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①冰期(阶)或者间冰期(阶)发生的时段应尽可能对应于MIS的偶数或奇数阶段,有助于MIS框架下新的冰期(阶)的发现;②中更新世以来,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可能受控于100 ka轨道偏心率变化的气候大背景,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的冰川规模总体上与全球冰量变化一致。然而,末次冰期早、中期的冰川规模却与MIS所记录的全球冰量变化不尽一致,强烈显示气候与构造环境对冰川作用的影响;③目前在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方案中,存在着冰期系列由时间和地点双重命名的现象,建议用大理冰期、古乡冰期分别代替末次冰期和倒数第二次冰期。
张威刘蓓蓓崔之久李永化董应巍于治龙李洋洋
关键词: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深海氧同位素
横断山脉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耦合
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形态显示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岭谷交错分布,著名的三江并流(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此发育,地理位置上东西连接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横跨中低纬度,是研究冰川发育的气候与构造耦合的天然场...
刘蓓蓓张威刘亮董应巍于治龙李洋洋
关键词:横断山脉冰川气候
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被引量:1
2012年
本文通过对大连七顶山黄土剖面的光释光(OSL)年代、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特征等数据,综合分析辽南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堆积形成时代为距今125ka。在末次冰期早期(MIS4-5d),86-113ka,沉积物质量磁化率介于6.97-24.14×10-8m3kg-1之间,平均值为14.699×10-8m3kg-1;颗粒粒径较细(3.89-5.22准);硅铝率平均值6.756;风化淋溶系数0.4-0.73之间;退碱系数均值0.333;镁铝比均值22.901。与末次冰期晚期相比,质量磁化率值较高,化学元素各项指标值较低,明了该阶段辽南整体气候环境较为干冷,但并未达到末次冰期晚期程度。而在末次冰盛期时(22-31ka,MIS2),磁化率平均值为6.974×10-8m3kg-1,明显低于末次冰期早期,粒度均值处于3.47准-4.77准之间,主要以颗粒较粗的细砂、粗粉砂为主,粒度明显变粗,硅铝率平均为6.998;风化淋溶系数均值为0.829,退碱系数值0.66,镁铝比值均值28.725,各参数比较一致地表明该阶段研究区整体处于干冷的气候环境之下,堆积作用较活跃。而在末次冰期中期(MIS3)时,OSL年代31-86ka,该区气候条件以温暖湿润为主,黄土遭到侵蚀。
李大鹏刘蓓蓓
关键词:马兰黄土末次冰期
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特征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东部山前丘陵平原区的黄土堆积研究中,辽东半岛的黄土地层年代研究虽有一些成果,但不如黄土高原以及其他地区陆架黄土地层年代清晰明确,其年代数据不够完善。因此,本文基于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特征研究,认证本地区的黄土地层为中更新世早期开始形成的午城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同时指出本地区的黄土地层由于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需要更多的测年手段进行高分辨率的年代地层研究。
毕伟力张威刘啸贺明月刘蓓蓓
关键词:辽东半岛黄土年代地层
滇西北地区典型山地冰期启动时间及冰川规模探讨
张威刘蓓蓓刘亮
玛雅雪山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气候和构造耦合
雪山(4447m)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四纪冰川地貌比较典型.应用光释光测年(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dating,OSL)对其冰川地貌发生时代进行定年,结合地貌特征,确认玛雅雪山...
刘蓓蓓张威崔之久
关键词:冰川作用
四川螺髻山清水沟冰川槽谷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4年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之间变动,B值变化于0.9695~3.2965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张威何代文刘丽波刘蓓蓓日海补杰惹李银才
关键词:冰川演化ESR测年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