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史辰羲

作品数:12 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环境演变
  • 3篇遗址
  • 3篇稀土
  • 3篇稀土元素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特征
  • 2篇网纹红土
  • 2篇粒度
  • 2篇良渚遗址
  • 2篇化学特征
  • 2篇环境变化
  • 2篇江汉平原
  • 2篇北部
  • 1篇地理
  • 1篇地理教学
  • 1篇地理试题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洞庭湖
  • 1篇断代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7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浙江省文物考...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湖南省文物考...
  • 2篇湖北省文物考...

作者

  • 12篇史辰羲
  • 10篇莫多闻
  • 9篇毛龙江
  • 3篇周昆叔
  • 3篇杨兢红
  • 3篇李明霖
  • 2篇邓辉
  • 2篇贾敬禹
  • 2篇贾耀锋
  • 2篇郭伟民
  • 2篇刘辉
  • 1篇李春海
  • 1篇胡珂
  • 1篇蒋乐平
  • 1篇李宜垠
  • 1篇孙国平
  • 1篇郑云飞
  • 1篇王淑云
  • 1篇刘斌
  • 1篇钟愉佳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学地理教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环境化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洞庭湖区两种典型红土理化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环洞庭湖区两种典型成因红土的野外勘察与取样、室内磁化率、粒度、微量元素(Li、Rb、Sr、Ba)分析,进行两种不同成因的红土理化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风成成因的红土粒度比基岩风化成因红土明显较细,风成成因红土以粉砂为主,基岩风化型红土为砂和粉砂为主;两种成因红土受到长江中游地区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影响,磁化率均显示为低值,明显低于黄土高原黄土和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微量元素Li/Ba、Rb/Sr比值显示为高值,显著高于黄土高原黄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表明两种红土均经历了强烈的风化淋溶过程,但基岩风化型红土的风化成壤强于风成成因红土,可能基岩风化型红土经历了更长的风化成壤过程。
毛龙江莫多闻杨兢红史辰羲
关键词:理化特性红土
澧阳平原晚冰期短尺度气候变化的风成沉积物稀土元素和粒度记录被引量:7
2010年
对澧阳平原SL剖面的系统采样和室内稀土元素分析、粒度分析和AMS14C年代测定,揭示了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成因特征,探讨了澧阳平原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与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镇江下蜀黄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岗地剖面沉积物无任何水流作用痕迹,因此表明,澧阳平原岗地黄土剖面为风成成因。粒度结果表明,SL剖面较好地记录了晚冰期短尺度的气候变化过程,SL遗址剖面自然沉积物记录了晚冰期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如BL事件、OlderYD事件、AL事件、YD事件。SL剖面全新世早期表现为升温阶段,9.0~8.00kaBP的彭头山文化在此区兴起,表明此时气候相当适宜,适合人类生存。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杨(竞竞)红邓辉史辰羲贾敬禹
关键词:晚冰期粒度稀土元素东亚季风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被引量:10
2008年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73kaBP左右,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风尘堆积,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粉尘堆积加速,堆积了厚约1m的下蜀黄土。全新世(11.5kaBP-)开始,气候转暖,粉尘堆积速率降低,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其年代为11400 ̄8600aBP,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工具,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是探索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并且AMS14C年代表明,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多年,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毛龙江莫多闻蒋乐平贾耀锋李明霖周昆叔史辰羲
关键词:环境演变网纹红土中更新世
环洞庭湖地区网纹红土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7
2008年
对环洞庭湖地区网纹红土中稀土元素(REE)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剖面稀土元素的总量(ΣREE)表现为白色网纹明显高于红色基质,白色网纹ΣREE平均值为224.7μg·g-1,红色基质平均值为198.5μg·g-1,总平均值为211.6μg·g-1,明显高于镇江下蜀黄土(207.7μg·g-1)和黄土高原黄土(159.2μg·g-1),表明网纹红土经过了强风化成壤作用.而且,网纹红土与黄土高原黄土和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表明网纹红土在成因上与黄土高原黄土和镇江下蜀黄土具有一致性,同为风成成因,网纹红土可能是黄土高原黄土在中国东南部或南部的延伸.
毛龙江莫多闻杨兢红史辰羲
关键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洞庭湖
湖南澧阳平原黑褐色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通过对澧阳平原大量的野外考察、典型剖面玉成(YC)黑褐色土壤剖面的系统取样和室内粒度、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OSL和AMS14C年代测定,探讨了黑褐色土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黑褐色土的形成年代、形成过程与形成环境.研究结果表明,黑褐色土层ΣREE变化范围分布在184.63~264.26μg.g-1,其平均值为207.93μg.g-1;低于剖面的ΣREE总平均值219.87μg.g-1,与洞庭盆地的红土ΣREE平均值(211.6μg.g-1)大体相当,但明显高于镇江下蜀黄土(207.7μg.g-1)和黄土高原黄土(159.2μg.g-1),表明YC剖面黑褐色土上经过了相对较强的风化成壤作用.YC剖面黑褐色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该剖面黄土层、黄土高原黄土、镇江下蜀黄土和洞庭盆地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沉积物的分布模式具有一致性,而与河流沉积物、湖泊沉积物和基岩风化红土在稀土的分布模式上具有明显差别.而且,YC剖面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呈明显的单峰分布,与典型河流相的双峰粒度频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YC剖面位于澧阳平原中部台地上,比周边高5~10m,不可能是洪水作用沉积物;野外调查进一步表明,沉积物无水流作用痕迹;OSL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黑褐色土层形成的年代对应于23.8~10.6kaBP,此年代对应于末次冰期的晚期,其形成于相对冷湿的气候环境.因此,黑褐色土层及其上、下部的黄土层均为风成堆积物.
毛龙江莫多闻周昆叔郭伟民贾耀锋杨兢红邓辉史辰羲贾敬禹
关键词:稀土元素风尘堆积环境演变
注重分析 规避模式——例谈2013年高考地理两道试题被引量:11
2013年
编者按:高考试题由于其巨大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高考地理试题也呈现出注重学生成长、关注身边生活、不受教材和传统约束的特性,试题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成为引领地理教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每年十多套高考地理试卷,数百道高考地理试题,是专家们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尊重并研究它们,挖掘试题背后的创新思维,寻找和完善试题的不足和瑕疵,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本刊约请国家考试管理中心张亚南研究员撰稿,就高考地理试题的发展方向谈谈她的见解。
张亚南史辰羲
关键词:高考地理社会影响力地理试题教学发展方向中学地理教学试题内容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被引量:30
2010年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王淑云莫多闻孙国平史辰羲李明霖郑云飞毛龙江
关键词:植硅体硅藻
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新石器晚期文化兴衰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2
2010年
新石器晚期江汉平原北部汉水以东地区成为长江中游的文化核心区,出现了文化高度繁荣又快速衰落的逆转,处于发展初期的区域文明走向崩溃。文章基于屈家岭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和TOC含量的分析结果,综合多种环境要素,探讨汉水下游地区全新世中晚期地貌、气候、水文等环境变化与文化兴衰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5.4~4.6kaB.P.的气候整体暖湿,晚期暖湿程度有所降低;4.6~4.2kaB.P.气候较为稳定,温暖湿润程度有所回升;4.2~2.7kaB.P.气候处于持续变干凉阶段;2.7~0.5 kaB.P.气候温湿程度开始回升,并略有波动,但比4.2kaB.P.前仍然偏干凉。以岗状平原为主的江汉平原北部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整体暖湿的气候,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环境基础,该时期的聚落数量和分布密度达到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期的最高峰。石家河晚期的气候变干变凉,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不是石家河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5~3 kaB.P.的水位存在波动上升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受构造沉降、全新世以来海面上升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江湖水位的波动上升而引起的洪患加剧,及人类活动向地势低平的江汉平原腹地扩展,这种水文过程和社会发展过程的矛盾,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尤为突出,可能是导致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该地区内部或同其他地区之间的冲突可能加速了石家河文化的崩溃。
史辰羲莫多闻刘辉毛龙江
关键词:江汉平原古文化环境演变
长江中下游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屈家岭遗址和良渚遗址为例
全新世是离现今最近和与现代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一段地球历史。全新世以来环境特征及其演变同古代人类活动发展演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探讨其规律和机制,不论对现在还是未来协调人地关系都有重...
史辰羲
关键词:新石器文化环境演变考古遗址
江汉平原北部明清时期的环境演变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对江汉平原北部蔡垱西剖面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孢粉等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地区约1250年以来环境演变历史。通过沉积物的野外观察、粒度数据分析及剖面所处地貌部位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主要为汉江等周围水系洪水带来的泥沙泛滥至低洼平原区,并以近乎停滞的低缓流速沉积而成,所以沉积物以细粒的黏土质粉砂为主,并由于沉积物来源区存在广泛的黄土沉积分布,使得沉积物具有某些类似于黄土的沉积特征。1500年前后沉积物粒度的明显变粗和分选的明显变差,可能反映洪泛作用的增强。地球化学元素和孢粉分析结果揭示,该地区自1250年以来的气候可以划分为较为暖湿、偏干凉、较为暖湿和稍许干凉化的4个阶段。其中1500年前后出现的显著气候干凉化事件反映出明清时期气候中突出的一次降温事件,这个时间段洪泛作用增强同气候干凉化事件的对应表明气候的干凉化可能是导致洪泛过程增强的因素之一。
钟愉佳莫多闻李宜垠史辰羲胡珂刘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