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昌
- 作品数:44 被引量:30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奥陶-志留纪之交黔中古陆的变迁:证据与启示被引量:87
- 2011年
- 深入的奥陶-志留纪交替期生物地层划分对比使古地理精时研究成为可能.对滇、川、黔、渝4省市、24个县、58条剖面的生物地层、群落古生态和古地理资料的分析表明,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早期黔中古陆北缘的海岸带一直处于变动之中:(1)奥陶纪凯迪晚期,本研究区广泛接受五峰组沉积,但五峰晚期黔东北海底出现起伏,个别孤岛露出海面;(2)赫南特早中期,当全球海面大幅下降时,观音桥层仍广泛沉积,黔东北出现少数岛屿;(3)赫南特晚期-鲁丹早期,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黔北南部和黔东北不降反升,隆升速度超过海面上升速度,更多、更大的岛屿浮出海面;(4)志留纪鲁丹晚期,这些岛屿复被海水淹没,普遍发育龙马溪组沉积.奥陶纪-志留纪交界时期,黔中古陆以北海域的东区(黔北南部、黔东北、渝东南)和西区(黔西北、滇东北、川南)在地层发育和古地理格局上发生的重要差异,体现了黔中古陆北缘的升隆与扩展,在时空上与发生在湘鄂西的宜昌上升紧密相连,它们均受华南东部和南部深部大地构造活动的制约.
- 戎嘉余陈旭王怿詹仁斌刘建波黄冰唐鹏吴荣昌王光旭
- 关键词:黔中隆起生物地层古地理
- 贵州桐梓县境南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新认识被引量:18
- 2010年
- 贵州桐梓红花园山王庙的奥陶系-志留系分界地层出露好、有笔石带控制且发育介壳相化石,一直被认为是华南最佳剖面之一。本文对该剖面重新剖析,结合桐梓县境南区另外几条剖面的资料分析,提出如下新认识:山王庙剖面的"赫南特贝层"(HirnantiaBed:AFA295-305)和"介壳层"(Shelly Bed:AFA306-311c)宜合并统称为观音桥层,皆归于奥陶系;对照宜昌王家湾,将观音桥层与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上部和N.persculptus带下部对比;确定观音桥层与龙马溪组之间缺失N.persculptus带上部、A.ascensus带和P.acuminatus带大部分的地层。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延至A.ascensus带甚至更高层位的观点应予以修正。靠近黔中古陆北缘的诸多地点,观音桥层的厚度虽有变化,均宜视为同期沉积,唯上覆地层时代不同。赫南特贝动物群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生存的特定底栖生物群落,是奥陶纪末大灭绝首幕后的产物,指示了寒凉、海退、相对浅水、底域富氧的环境条件,有重要的时代、环境和古地理意义。
- 戎嘉余陈旭詹仁斌樊隽轩王怿张元动李越黄冰吴荣昌王光旭刘建波
- 扬子台地西缘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问题:回顾与澄清被引量:9
- 2021年
-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间)奥陶系研究程度明显弱于台地内部,相关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方面的信息还存在不少模糊或不准确之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中一些单位名称在使用上的争论。通过追溯文献出处和沿革,本文澄清了研究区内涉及的28个奥陶纪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信息,并参照现代地层命名规范,对它们的命名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发现其中9个在命名上是无效的。同时认为,命名有效的19个岩石地层单位名称是今后研究区内奥陶纪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 王光旭梁艳魏鑫吴荣昌吴荣昌唐鹏崔雨浓
- 关键词:岩石地层奥陶纪
-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轮南区奥陶纪牙形刺及Pygodus属的演化被引量:10
- 2013年
- 详细描述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北部轮南探区50井的中-上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动物群,包括Pygodus anserinus,P.serra,P.xinjiangensis,Ansella jemtlandica,Cornuodus longibasis,Periodon aculeatus,Protopanderodus calceatus,P.cooperi,P.varicostatus,Scabbardella altipes,Spinodus spinatus和Cahabagnathus sweeti等,由上而下可划分Pygodus anserinus,P.serra和P.xinjiangensis等3个牙形刺带,并以Pygodus anserinus带的底界稍偏上处视为中-上奥陶统界线。尤为重要的是,本文对Pygodus xinjiangensis的有效性、Pygodus属的演化趋势及其3个种的区别进行详细讨论,同时说明Pygodus anserinus由P.serra演化而来。
- 王志浩吴荣昌伯格斯特龙
- 关键词:牙形刺塔克拉玛干沙漠
- 河北唐山下奥陶统牙形刺生物地层的新认识被引量:11
- 2014年
- 本文作者在安太庠等(1983)研究过的唐山赵各庄剖面,对下奥陶统冶里组和亮甲山组较系统地采集了牙形刺样品,通过对所获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库等(1983)所描述的牙形刺动物群仔细研究后,对包括分带和对比意见有新的认识。安太庠等(1983)把自寒武系凤山组顶部至下奥陶统亮甲山组这段地层,自下而上建立了Cordylodus proavus,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Cordylodus rotundatus-"Acodus"oneotensis,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Scalpellodus ters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等8带,其中Cordylodus proavus带为寒武系顶,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至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S.opimus等带为下奥陶统冶里组,其余则为下奥陶统亮甲山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底。这一牙形刺序列和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划分方案在国内被广泛引用至今(王志浩等,2011)。本文通过补充采集到的牙形刺标本和安太庠等(1983)报道的材料,根据一些重要分子在地层中的分布及公认的牙形刺分带原则,对安太庠等(1983)的牙形刺分带方案重新修订,自下而上修订为Cordylodus proavus,C.lindstromi,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angulatus,Chosonodina herfurthi-Rossodus manitouensis,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Serratognathus bilobatus,S.extensus和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等10带,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则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带之底。根据这一修订后的牙形刺序列,寒武系顶至下奥陶统冶里组部分的牙形刺带可与国内、外相同层位的牙形刺带进行精细对比,而亮甲山组的牙形刺虽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但除其顶部因更具地方性而不能直接对比外,其中下部仍可与华南区下奥陶统红花园组相对比。
- 王志浩伯格斯特龙甄勇毅张元动吴荣昌
- 关键词:下奥陶统
- 扬子台地西南缘奥陶纪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地层划分对比与古地理被引量:5
- 2022年
-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之间)奥陶纪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地层以往多被笼统地归入“巧家组”,其空间分布情况不详,划分与对比仍存争议。综合最新研究成果与前人资料,本文认为“巧家组”仅限于台地西南缘(今川滇交界南部与滇中),代表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之间的浅水海湾沉积,与台地西缘其他地区相当层位岩相差别明显,宜专文优先详述。在分布区内,“巧家组”两分明显:下部以白云岩为主,广布于滇中至川滇交界南部,向古地理上远岸一侧相变为灰岩;上部以一套碎屑-碳酸盐混积岩为特色,底部常发育铁鲕层,其分布限于川滇交界南部,亦向远岸一侧过渡为灰岩沉积。以此认识为基础,按照现代命名规范的目标和要求,本文提出“巧家组”划分命名修订方案,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区内地层单位名称的稳定与统一,即:维持“巧家组”原义,提升其为巧家群;恢复使用诺多组和华弹组分别指称“巧家组”的下部和上部;将华弹组非正式划分为下、中、上三段;鉴于华弹组底部铁鲕层在上扬子区分布较为广泛,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价值,创名西瑶层称之。同时,本文认为诺多组和华弹组的时代分属于达瑞威尔早期和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期。在新的地层框架下,本研究系统汇总了现有的资料,进而讨论了研究区达瑞威尔期—桑比期的古地理变迁。
- 王光旭梁艳龚方怡吴荣昌吴荣昌张一弛魏鑫栾晓聪詹仁斌
- 关键词:地层学古地理奥陶纪
- 中国华北不同相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的再认识被引量:25
- 2016年
- 总结和重新研究了我国华北地区奥陶纪牙形刺生物地层,修订了安太庠等(1983)和安太庠、郑昭昌(1990)建立的牙形刺带序列。修订后的牙形刺带由下而上可划分为:特马豆克阶(Tremadocian)的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C.angulatus带,Chosonodina herfurthi带,Rossodus manitouensi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Scalpellodus tersus-Triangulodus aff.bifidus带;弗洛阶(Floian)的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S.extensus带,Paraserratognathus obesus带和Jumudontus gananda带;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的Histiodella holodentata-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Eoplacognathus suecicus-Histiodella kristinae带,Pygodus anitae带和P.serra带;桑比阶(Sandbian)的P.anserinus带,Plectodina aculeata带,Erismodus quadridactylus带,Belodina compressa带和Phragmodus undatus带,以及凯迪阶(Katian)的Belodina confluens带,Yaoxianognathus neimengguensis带和Y.yaoxianensis带;同时把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置于Iapetognathus jilinensis-Cordylodus lindstromi带之底界。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精准地划分和对比华北地区的奥陶纪地层,如奥陶系中、上统除其顶部两个带只能在国内直接对比外,几乎所有的牙形刺带都可与国内外奥陶纪的牙形刺带逐带对比。同时,从这一新的牙形刺序列中也可明显看出,其中缺失了大坪阶(Dapingian)的牙形刺带,证明华北地区在奥陶纪大坪期由于怀远运动的抬升而未接受沉积,从而改变了华北地区奥陶系下、中统间地层为连续沉积的看法,纠正了把下马家沟期北庵庄组归入大坪期并与华南扬子区大湾组对比的认识。
- 王志浩甄勇毅张元动吴荣昌
- 关键词:生物地层牙形刺奥陶系
- 华南下扬子区下奥陶统仑山组:岩石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被引量:4
- 2016年
- 华南地区下奥陶统仑山组为奥陶系最底部的岩石地层单位之一,其以大套白云岩为主要特征,广泛分布于下扬子区。通过对安徽池州洪家剖面仑山组的系统分析,并结合下扬子区多个相关剖面的资料,进一步确定仑山组岩性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夹有部分亮晶颗粒灰岩和亮泥晶颗粒灰岩。整体上以亮晶生屑灰岩或泥晶生屑灰岩的出现作为仑山组顶界,在下扬子区内部、北部及东南部地区以白云质灰岩或灰质白云岩出现为其底界,而在下扬子区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则以白云岩化出现为其底界。整个仑山组所含生物化石种类和数量较少,自下而上可建立5个牙形石带,分别是Monocostatus sevierensis带、Acanthodus lineatus-A.costatus带、Scolopodus?pseudoplanus带、Glyptoconus quadraplicatus带和Paltodus deltifer-Tripodus proteus带,推测其时代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早期。仑山组主要形成于浅潮下带至深潮下带环境中,其地层总厚度和其中的白云岩厚度受到古地理因素的控制。通过岩石学特征分析,推断仑山组白云岩主要为准同生条件下的多种白云岩化作用叠加中等埋藏条件下的白云岩化形成。
- 李家腾刘建波孙永超闫振吴荣昌詹仁斌
- 关键词:地层学古地理学白云岩下奥陶统下扬子区
- 志留纪早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桐梓上升的新证据被引量:13
- 2013年
- 对贵州省遵义正安和务川等4条志留系新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正安石桥沟和务川珍珠桥从石牛栏组顶部到马脚冲组底部连续发育多层泥裂构造,这是志留纪早期桐梓上升的新证据。在黔北地区,桐梓上升发生在石牛栏组顶部到韩家店组(或马脚冲组)底部,延续时间很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多表现为假整合面(喀斯特侵蚀面)、古风化壳和泥裂构造,为区域古地理再造和古地形恢复提供了依据。桐梓上升使得黔中古陆海岸线北扩,该上升的高度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南部地区普遍上升较为强烈,多形成高地,北部地区大多上升较弱,多形成较低山丘;它可在部分地区造成地层缺失,也可使地层几乎无明显缺失;它是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桐梓上升是一次区域性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华南板块内部的块体运移,由来自南方的水平挤压力转变为上、下振荡,造成了川渝黔边区的不均一抬升而后下降。
- 王怿戎嘉余唐鹏吴荣昌
- 关键词:事件地层学志留系
- 浙西地区达瑞威尔期-桑比期牙形类生物地层学及生物相
- <正>浙西地区是我国奥陶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在达瑞威尔期-桑比期,该地区沉积序列包括胡乐组和砚瓦山组。其中,胡乐组以笔石页岩相为主,含薄层灰岩夹层;砚瓦山组则以瘤状灰岩为主。在浙江江山横渡剖面,奥陶纪地层发育连续、出露...
- 吴荣昌王志浩张元动
- 关键词:牙形类动物群生物地层学生物相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