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莉
- 作品数:38 被引量:165H指数:6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核型异常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1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异常核型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近期疗效。方法R显带法进行核型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含111例核型异常和69例核型正常ANLL患者。结果异常核型组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正常核型组(44.14%对65.22%;P<0.01)。非t(8;21)核型异常组的ANLL患者CR率明显低于正常核型组(28.57%对65.22%;P<0.005)。结论伴复杂核型异常的ANLL疗效较差。
- 孟小莉
- 关键词:核型白血病非淋巴细胞
- 伊马替尼治疗16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 目的:对我院服用伊马替尼的患者进行观察与分析,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2004年5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参加GIPAP,接受IM治疗的160例CML患者,了解患者应用IM治疗后的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总生存和...
- 刘艳丽甘思林孙慧孙玲万鼎铭刘延方谢新生马杰程远东王芳刘林湘孟小莉陈绍倩姜中兴陈胜梅
- 关键词:伊马替尼慢性髓性白血病疗效评价
- 文献传递
- 特异性泛素蛋白酶22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特异性泛素蛋白酶22(USP22)在急性白血病(AL)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USP22基因及蛋白在Jurkat、HL-60、K562、molt-4和NB4细胞系、急性白血病患者及阴性对照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量情况。结果 USP22在Jurkat、HL-60、K562、molt-4和NB4细胞系均有所表达。USP22 mRNA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初诊组(33.90±9.58)、缓解组(1.81±0.53)中的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1.05±0.33)相比均上调,USP22蛋白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初诊组(0.58±0.15)、缓解组(0.10±0.03)中的表达量与阴性对照组(0.05±0.02)相比均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USP22 mRNA在初诊组高白细胞AL患者中的表达量(45.23±10.92)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26.73±6.12),USP22蛋白在初诊组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量(0.69±0.16)高于非高白细胞患者(0.42±0.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USP22基因和蛋白在初诊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间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1,0.377),并且本研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了观察,与低表达USP22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初次诱导缓解率(88.0%)相比,高表达的缓解率(66.67%)较低。结论 USP22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率较高,它的表达水平可能与白细胞数目有关,USP22可作为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标志基因之一。
- 徐志阳田文亮付雪汤平陈丹丹王芳陈绍倩孟小莉刘林湘孙玲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肿瘤干细胞预后
- 抗凋亡基因survivin在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7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 (AL)原代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及其与AL疗效的关系。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 50例初发AL患者survivin基因mRNA表达。结果 AL细胞survivinmRNA阳性率为 82 .0 % (50例中 41例 )。survivinmRNA阳性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 (89.5 % )较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L)细胞 (75 .0 % )稍多见 ,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33 .3 % ) ,P值分别 <0 .0 1 ,<0 0 5。在 2 2例AN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 ,survivinmRNA表达阴性者接受 1个疗程化疗后骨髓缓解(BMR)率 (83 .3 % )明显高于阳性者 (2 5 .0 % ,P =0 .0 2 3) ;1 3例ANLL患者接受高三尖杉酯碱和阿糖胞苷联合治疗 ,survivinmRNA阴性表达者BMR率 (1 0 0 .0 % )高于阳性表达者 (2 7.3 % ) ;survivin/ β actin >0 .6者BMR率低。结论 survivin基因在AL细胞高表达 。
- 林茂芳孟小莉蔡真叶琇锦
- 关键词:抗凋亡基因SURVIVIN急性白血病细胞表达聚合酶链反应
- CD20阳性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本研究分析成人CD20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回顾性总结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4年5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19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表明:119例成人B-ALL中CD20阳性40例(33.61%),CD20阴性者79例(66.39%),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72.50%和50.63%(p<0.05),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分别为(27.35±30.29)×109/L和(50.11±81.72)×109/L(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肝脾、淋巴结和中枢神经系统浸润、发病时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超二倍体和正常核型比例、4周内完全缓解率、诱导死亡率和复发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显示,CD20阳性组和CD20阴性组成人B-Lin ALL的中位总体生存(OS)时间分别为11.0个月和12.0个月,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8%和2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2)。结论:CD20在成人B-ALL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分布、外周血白细胞数相关,与其它临床特点无显著相关性,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
- 马杰孙慧陈胜梅刘林湘陈绍倩刘延方谢新生孟小莉邓梅张秋堂李涛
- 关键词:CD20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花生四烯酸代谢改变在脑血栓发病机理中的研究
- 孟小莉
- 化疗药物体外诱导原代白血病细胞凋亡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化疗药物体外诱导原代急性白血病 (AL)细胞凋亡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以 2 0例初发AL患者为研究对象 ,DNA片段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方法检测凋亡细胞。骨髓原始细胞减少指数 (MBDI)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指标之一。结果 原代AL细胞体外经化疗药物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率与化疗后MBDI呈正相关 (r =0 5 86,P <0 0 1)。TUNEL阳性细胞率 >2 7 6%组 ,完全缓解 (CR)率明显高于TUNEL阳性细胞率 <2 7 6%组 [80 0 % ( 8/10 )对 30 0 % ( 3/10 ) ,P =0 0 3]。结论 体外AL细胞凋亡率可以作为其对化疗药物反应的指标之一 。
- 孟小莉
- 关键词:化疗药物细胞凋亡临床疗效急性白血病
- 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72例,均接受了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其中初治组11例,复发难治组8例,强化组53例。结果初治组中以吡柔比星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诱导缓解治疗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为72.7%;难治复发组中以吡柔比星为主的治疗方案治疗1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为37.5%;强化治疗组中,应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后仍处于完全缓解者占88.7%,应用含吡柔比星化疗方案后2个月内11.3%复发。吡柔比星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其他的心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多可以耐受。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化疗方案用于初治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及缓解后治疗,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多可以耐受。
- 左彩莹刘延方孙慧陈绍倩孙玲刘林湘孟小莉万鼎铭王芳谢新生程远东姜中兴王桂菊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联合化疗吡柔比星
- 诱导化疗期间行微小残留白血病检测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判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第7天微小残留白血病(MRD)检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分析术对45例原发、初治成人AML患者于诱导缓解化疗第7天行MRD检测。结果化疗第7天MRD〈10—2患者1个疗程完全缓解(CR)率明显高于MRD〉10—2组患者(分别为85.7%和58.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化疗第7天MRD〉10—2者,适当延长化疗时间可提高1个疗程CR率(缓解率分,51J为66.7%和55.6%),但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诱导缓解化疗第7天行MRD检测有助于AML预后的评估,同时为是否延长化疗时间提供依据。
- 张静孙玲孟小莉桑丽娜闫春艳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率
-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1例Ph+ALL患者及31例慢粒急淋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Ph+ALL与慢粒急淋变有以下区别:①慢粒急淋变肝脾肿大发生率(80.65%)比Ph+ALL(14.28%)高(P<0.05);②起病时慢粒急淋变外周血白细胞数比Ph+ALL高(P<0.05);③Ph+ALL完全缓解率(76.19%)比慢粒急淋变(48.39%)高(P<0.05)。Ph+ALL的中位生存期为(10.76±6.91)个月,而慢粒急淋变的中位生存期为(7.06±6.0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粒急淋变者完全缓解后Ph染色体持续存在,Ph+ALL患者完全缓解后Ph染色体消失。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髓中原始加幼稚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ALL与慢粒急淋变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反应。
- 刘延方董慧孙慧孙玲万鼎铭姜中兴刘林湘陈绍倩谢新生程远东王芳孟小莉
- 关键词:PH染色体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