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宁小晖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起搏
  • 7篇起搏器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植入
  • 3篇心脏
  • 3篇起搏器植入
  • 2篇心肌
  • 2篇心内膜
  • 2篇在体
  • 2篇生物起搏
  • 2篇生物起搏器
  • 2篇转染
  • 2篇内膜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检查
  • 1篇动脉
  • 1篇心功能
  • 1篇心肌梗塞
  • 1篇心肌梗死

机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宁小晖
  • 6篇张澍
  • 6篇樊晓寒
  • 4篇李晓飞
  • 4篇华伟
  • 4篇刘志敏
  • 2篇王倩
  • 2篇陈柯萍
  • 2篇马文韬
  • 2篇王钊
  • 1篇张硕
  • 1篇牛红霞
  • 1篇赵世华
  • 1篇王靖
  • 1篇姚焰
  • 1篇陆敏杰
  • 1篇李晓飞
  • 1篇陈若菡
  • 1篇张晓丽
  • 1篇陈秀玉

传媒

  • 5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北京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用经皮心内膜注射导管在体移植生物起搏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20世纪50年代,心脏植入性电子起搏装置的发明,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心脏电子起搏器终究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在长期...
宁小晖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慢病毒转染生物起搏
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转位患者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类型、特征及其他心律失常合并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45例合并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男性26例,女性1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动脉转位类型、超声Van Praagh分型、外科术前/术后发生AVB情况,其他心律失常的分布、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45例患者平均入院年龄(30.6±18.7)岁,发现AVB时的年龄为(26.3±17.9)岁。发生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占75.6%(34例),24.4%(11例)为右位心;超声Van Praagh分型多为SLL型占75.6%(34例),13.3%(6例)合并窦性心动过缓,11.1%(5例)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合并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者均占6.7%(各3例),2.2%(1例)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外科术前/术后出现AVB者为24/21例。35例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30例,平均随访时间(5.8±6.5)年,死亡7例,其中6例(6/30,20.0%)患者因心力衰竭加重死亡,1例患者在起搏器导线断裂后猝死。10例未植入起搏器患者中随访9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9.7±6.6)年。1例三度AVB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出院6年后猝死,3例三度AVB和3例一度AVB的患者无变化,2例二度AVB的患者进展为高度或三度AVB。结论:发生AVB的大动脉转位患者以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为主,少数为右位心,可合并多种心律失常。外科术前、术后出现AVB的患者大致各占一半,起搏器治疗可预防猝死,但心力衰竭死亡率达20.0%。
张硕李晓飞王钊宁小晖樊晓寒
关键词:大动脉转位房室传导阻滞起搏器植入
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病并植入ICD一例报告
2022年
患者男,57岁,因“反复胸闷、心悸5年余,再发9 d”于2021年11月11日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半夜胸闷,当地医院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大,左心功能减低。冠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50%狭窄和右侧冠状动脉近段30%狭窄,余无异常。9个月前(2021年3月6日),患者餐后突发胸闷和心悸,当地医院心电图见图1。
王雨宁小晖牛红霞王靖华伟
关键词:左心功能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致心律失常性左室心肌前降支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室壁瘤部位及大小等临床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60例患者,其中有56例(12%,56/460)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持续性室速,4例室颤)。室性心律失常组中有9例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1例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2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还有3例室颤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急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室壁瘤大小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纳入以上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OR=2.05,95%CI 1.00~1.11)、中重度二尖瓣反流(OR=1.07,95%CI 0.98~4.38)以及室壁瘤大小(OR=1.00,95%CI 1.00~1.01)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呈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LVEDD、室壁瘤的大小以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宁小晖杨子鹤叶雪瑞资艳花王芳杨易剑张晓丽张澍
关键词: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室壁瘤
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的性别差异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中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以及植入起搏器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病区连续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收集年龄、性别、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及合并疾病等临床资料,比较整体、青中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岁)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及起搏器植入平均年龄的性别差异。结果研究入选1431例植入起搏器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年龄(68.1±13.1)岁,年龄范围19~96岁,男680例(47.5%,680/1431)。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存在性别差异:女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患者[60.1%(451/751)对41.2%(280/680),P<0.001],房室传导阻滞[23.3%(175/751)对32.5%(221/680),P<0.001]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或慢心室率的比例[9.6%(72/751)对14.6%(99/680),P=0.004)]显著低于男患者。青中年组和老年组中均存在相似的性别差异。②植入年龄存在性别差异:青中年组中,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接受起搏器治疗的女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男患者[(53.0±7.1)岁对(49.7±10.3)岁,P=0.037];老年组中,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75.9±7.0)岁对(72.2±6.4)岁,P=0.012)]和持续性心房颤动伴长间歇或慢心室率[(74.5±8.4)岁对(70.8±6.9)岁,P=0.007)]接受起搏器治疗的男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女患者。结论植入起搏器治疗患者在缓慢性心律失常类型构成比以及部分类型的植入年龄上存在性别差异。
杨一桢李晓飞王钊宁小晖刘志敏华伟姚焰樊晓寒张澍
关键词:性别因素缓慢性心律失常
3.0 T磁共振检查应用于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进行3.0 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严格按照规范化检查流程,在电生理专科医师、起搏器工程师和影像科医师3方人员的配合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的患者进行3.0 T MRI检查。MRI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分析心房及心室的感知、阻抗和阈值等参数,记录MRI扫描相关不良事件,并评估MRI影像质量。结果:14例患者年龄(59±18)岁,年龄范围17~81岁,男6例,共接受16例次MRI检查(头颅8例次、颈椎2例次、腰椎3例次、心脏3例次)。4例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接受过MRI检查。11例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左胸,3例置于右胸。MRI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检查的感知[心房:(3.3±1.2)?mV对(2.6±1.5)?mV, P=0.29;心室:(9.1±3.7)?mV对(6.8±4.7)?mV, P=0.39]、阻抗[心房:(578±162)?Ω对(587±88)?Ω, P=0.41;心室:(584±200)?Ω对(578±66)?Ω, P=0.63]和阈值[心房:(0.6±0.2)?V/0.4 ms对(0.8±0.1)?V/0.4 ms, P=1.0;心室:(0.8±0.3)?V/0.4 ms对(0.8±0.3)?V/0.4 ms, P=0.76]等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需程控调整。所有患者无心悸、灼热感、疼痛、晕厥等不适症状,亦无脉冲发生器故障、电重置、心律失常等不良事件发生。3例(2例右胸,1例左胸)心脏MRI检查存在导线和脉冲发生器相关的伪影,经影像科医生评估,MRI质量对病情诊断和评估无不良影响。 结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在规范化流程下进行3.0 T MRI检查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心脏MRI的脉冲发生器和导线伪影并未影响MRI检查结果的影像价值。
宁小晖樊晓寒陈柯萍华伟刘志敏陈若菡陈秀玉陆敏杰赵世华张澍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适应证患者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特征初探
2020年
目的:分析符合心脏置入型电子器械(CIED)适应证且术前发现急性肺血栓栓塞(APT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从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且符合CIED适应证的8 641例住院患者中筛选出CIED术前确诊APTE的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结果:8 641例患者中合并APTE的患者共45例(5‰),将其纳入研究。45例入选患者中男性18例(40%),年龄(73±8)岁,体重指数(27±10)kg/m 2。肺栓塞危险分层,32例(70%)为中危,13例(30%)为低危,无高危患者。38例(84%)患者在明确APTE诊断后启动抗凝治疗。30例(67%)患者完成CIED置入(置入起搏器者27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者2例,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者1例),其中23例CIED术前开始抗凝的患者术后未发生出血、囊袋血肿等并发症。研究随访(30±7)个月,期间20例患者复查CT肺血管造影示栓塞消溶,2例患者抗凝期间发生出血并发症(脑出血1例,肉眼血尿1例)并停用抗凝药物。15例(33%)行抗凝治疗并暂缓置入CIED的患者中, 2例发生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住院及抗凝治疗随访期间均未再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7例患者再次因症状性心动过缓置入CIED。随访期间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为心脏性猝死,1例为APTE并急性脑梗死,1例为肺部感染。 结论:符合CIED适应证的患者中合并APTE者并不罕见,对于此类患者置入CIED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需注意APTE患者可发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
宁小晖马文韬樊晓寒李晓飞王倩刘志敏张澍
关键词:肺栓塞抗凝药
应用经皮心内膜注射导管在体移植生物起博器的实验研究
目的:   缓慢型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20世纪50年代,心脏植入性电子起搏装置的发明,为该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然而,心脏电子起搏器终究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
宁小晖
关键词:心律失常生物起搏器基因转染
文献传递
主动起搏导线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临时保护性起搏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在需要临时起搏保护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主动起搏导线代替常规临时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需要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进行临时起搏保护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90例,根据选用的临时起搏方式分为两组。A组患者(n=40)术前经股静脉穿刺植入临时起搏导线保护,术后撤出临时起搏导线;B组患者(n=50)术中选用2根主动起搏导线,其中1根作为临时起搏导线置于右心室且不旋出螺旋,连接临时起搏器保护,待另1根心室导线到位固定后将临时起搏的导线撤出心室,植入心房。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似。术中临时起搏夺获的患者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对84%,P=0.535)。B组患者整体手术平均时间小于A组(69 min对81 min,P=0.011),B组临时起搏的X线曝光时间较A组显著缩短(3.2 min对7.1 min,P=0.000),曝光量也较A组明显减少(2.1 mGy对3.3 mGy,P=0.029)。围术期A组出现股静脉穿刺处血肿2例、动静脉瘘1例。B组无临时起搏相关并发症。A组使用的临时起搏导线和穿刺针鞘为一次性耗材,手术费用增加。结论应用主动起搏导线代替常规经股静脉临时起搏可节约手术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减少并发症和经济费用,安全可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宁小晖李晓飞樊晓寒刘志敏马文韬王倩张澍
关键词:临时起搏
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现况调查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调查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行磁共振检查的比例、检查部位、人群特征,以及影响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因素。方法纳入阜外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前瞻性通过程控门诊和电话随访,利用表格问卷调查患者术后是否有磁共振检查需求、检查的部位,检查前后是否行起搏器程控和发生不良事件,收集磁共振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的参数,调查导致未完成磁共振检查的原因。结果本研究纳入524例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有114例(22%)患者接受过磁共振检查,其中52例(46%)检查部位是头颈部。起搏器植入术后平均随访(29±9)个月中有62例(12%)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头颈部检查需求占50%(31/62),结合术前共有146例(28%)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术后有需求的患者中只有24%(15/62例)完成磁共振检查。需要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合并脑脊髓疾病史的比例高于无检查需求的患者(5%对2%,P=0.026)。15例患者完成磁共振检查后无不良事件,有4例患者未按要求在检查前后进行起搏器程控,11例患者检查前后起搏器程控参数无明显变化。有需求但未完成磁共振检查的比例为76%(47/62),原因包括39%(24/62)担心潜在风险放弃检查,23%(14/62)选择其他检查方式替代,14%(9/62)为就诊医院拒绝磁共振检查。结论近1/3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术后患者有磁共振检查需求,以头颈部位检查最常见。需要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合并脑脊髓疾病史较多,医患认识不足导致大多数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未能完成磁共振检查。
林梅李晓飞宁小晖赵亚楠范思洋陈柯萍华伟樊晓寒张澍
关键词:磁共振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