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在

作品数:9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心脏
  • 4篇心肌
  • 3篇心脏病
  • 3篇先天
  • 3篇先天性
  • 3篇先天性心脏
  • 3篇先天性心脏病
  • 2篇单核
  • 2篇单核苷酸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细胞
  • 2篇心肌细胞增殖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密度
  • 2篇人红细胞生成...
  • 2篇重组人红细胞...
  • 2篇细胞生成素
  • 2篇毛细血管
  • 2篇毛细血管密度
  • 2篇肌细胞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3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常在
  • 4篇杨中州
  • 2篇陈亦江
  • 2篇张定国
  • 2篇束亚琴
  • 2篇周蕾
  • 2篇姚静
  • 2篇高翔
  • 2篇莫绪明
  • 2篇张郁青
  • 2篇张馥敏
  • 1篇李相成
  • 1篇哈团柱
  • 1篇王科
  • 1篇钱晓峰
  • 1篇李传富
  • 1篇马文珠
  • 1篇王学浩
  • 1篇范烨
  • 1篇曹克将

传媒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生命科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在各类出生缺陷中居于首位,严重地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1]。同样,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也是影响国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疾病[2]。近年来研究表明,所谓"后天性"心脏血管疾病虽然大多不在胚胎期表现出功能异常,但遗传因素在发病过程中也起关键作用,因此,"后天性"心血管疾病也有其发育生物学基础。在一些心血管疾病中,胚胎发育基因如ANF和β-MHC的表达说明胚胎发育的某些机制参与了发病过程。由于出生缺陷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是我国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健康问题,了解心血管系统正常发生发育规律和机制及发病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是生命科学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1-2]。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模式动物,特别是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信号传导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常在杨中州
关键词:心脏先天性心脏病胚胎发育模式动物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及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观察其对心肌梗死区域细胞凋亡以及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变化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6在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完成。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8只/组。①两组大鼠均结扎左冠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局部心肌变紫色、室壁膨出为模型成功标志。②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围手术期每天腹腔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0IU/kg,共3d(即手术前1d、手术当天、手术后1d),在术后第14,15,16天以同等剂量再连续注射3d。急性心肌梗死组术后各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③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术后3周末测定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Bcl-2和Bax的水平,2d及3周末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两组大鼠心腔结构及心功能。结果:实验选取大鼠1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3周末毛细血管密度测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犤(10.4±1.5),(6.3±0.7)个/视野,P<0.05犦。②两组术后3周末心肌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Bax表达明显减弱犤(0.1465±0.0138),(0.1248±0.0098)A,P<0.05犦,而Bcl-2表达则明显增强犤(0.1030±0.0056),(0.1163±0.0050)A,P<0.05犦。③两组术后3周末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犤(6.25±0.32),(5.51±0.35)mm;(4.22±0.21),(3.45±0.24)mm;P均<0.05犦,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犤(69.08±2.23)%,(75.24±3.64)%,P<0.05犦。结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减少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及促进缺血区毛细血管的生成,从而改善和提高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脏功能。
张郁青张馥敏张定国周蕾姚静陈亦江常在高翔李传富哈团柱
关键词:基因,BCL-2
Akt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外周血中Akt1及Akt2基因的第1~4个外显子(编码PH结构域)的突变情况,探讨Akt1及Akt2基因与CH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DNA测序技术在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中筛查Akt1及Akt2基因PH结构域的突变情况。结果18例样本中,未见Akt1以及Akt2编码区的突变,但在Akt1内含子部分筛查到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2个未被报道过。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显示,部分样本Akt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Akt1基因SNPs可能与CHD的发病有关,AKT基因与CHD发病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束亚琴常在莫绪明杨中州
关键词:心脏缺损先天性单核苷酸遗传学
一种激酶蛋白Akt1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的建立及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酶蛋白Akt1基因敲除非人哺乳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所述的激酶蛋白Akt1基因敲除非人哺乳动物模型筛选预防或者治疗心脏肥大和糖代谢紊乱的化合物的方法,以及将Akt1及其所在上、下...
杨中州常在卢双双
文献传递
Study of Akt Isoforms in Heart Development
Akt/蛋白激酶B(PKB)是AGC kinase家族(包括PKA,PKG以及PKC)中的一个亚家族。在哺乳动物中,Akt/PKB家族包含三个成员(isoform)分别称为Akt1/PKBα,Akt2/PKBβ和Akt3...
常在
关键词:心肌细胞增殖毛细血管密度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1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心肌梗死组和治疗组,结扎左冠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治疗组围手术期连续3d腹腔注射rHuEPO[3000IU/(kg·d)],14d后以相同剂量再连续注射3d;术后2d及3wk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术后3wk处死大鼠,TTC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毛细血管密度、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术后2d两组之间心功能无明显差异,术后3wk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改善程度明显劣于治疗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术后3wk治疗组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分别为(26.0±0.9)%,(28.1±1.5)%,P<0.05]、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加[分别为(10.4±1.5)/视野,(6.3±0.7)/视野,P<0.05],Bcl2蛋白表达增加(A值分别为0.116±0.005,0.103±0.007,P<0.05),而Bax表达减弱(A值分别为0.125±0.010,0.147±0.014,P<0.05).结论:rHuEPO能缩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缺血区心肌细胞凋亡以及促进缺血区毛细血管生成有关.
张郁青张馥敏张定国周蕾姚静陈亦江常在高翔李传富哈团柱马文珠曹克将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BCL-2BAX蛋白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中Akt1基因PH结构域的突变
2009年
目的探讨Akt1基因与先天性心脏病(CHD)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DNA测序技术在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外周血中筛查蛋白激酶1(Akt1)基因PH结构的突变情况。结果18例样本中,未见Akt1编码区的突变,但在Akt1内含子部分筛查到1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s)位点rs3730358,Western blot技术分析显示伴有该SNP的样本中,Akt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Akt1基因SNPs影响Akt1的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CHD的发病有关。
束亚琴常在莫绪明杨中州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Akt1及其异构体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Akt/蛋白激酶B (PKB)是AGC kinase家族(包括PKA, PKG以及PKC)中的一个亚家族。在哺乳动物中,Akt/PKB家族包含三个成员(isoform)分别称为Akt1/PKBa, Akt2/PKBβ和A...
常在
关键词:心肌细胞增殖
文献传递
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体内向肝样细胞分化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在体内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情况。方法CD34^+造血干细胞分离自足月妊娠产妇脐血,实验动物采用6~8周的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NOD/SCID)dx鼠,20μl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其中部分小鼠24h后通过尾静脉注射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的裸DNA质粒,建模48h后将CD34^+造血干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观察各组死亡率、肝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RT-PCR、免疫组化、HSH等手段检测小鼠肝组织内人源性的、分泌白蛋白的肝样细胞。结果实验各组之间肝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各组存活率相近。肝组织石蜡切片显示,同时注射HGF质粒及CD34^+造血干细胞的实验组,其肝组织损伤程度最轻,单独注射HGF质粒或CD34^+造血干细胞的两个实验组结果相近,对照组最重。在注射CD34^+造血干细胞的两组小鼠肝组织中,通过RT-PCR、免疫组化、HSH等方法均可检测到人源性的肝样细胞,联合应用HGF的实验组中,此种分化细胞数量更多,分布更广。另外与此同时可观察到融合细胞的存在。结论脐血中CD34^+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肝样细胞,HGF可以促进这一分化进程。
范烨张峰李相成常在王科钱晓峰王学浩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肝细胞肝细胞生长因子人脐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